要头发还是要脑袋?(戏说保护吴语) |
送交者: 跛行者 2003年05月30日16:50:10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要头发还是要脑袋?(戏说保护吴语)
现时政治如何打压吴语文化,我是不知道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以政治铁腕来来一统文化的壮举,首推秦始皇(秦以前的文化镇压和文化保护运动不可考).保护吴语,首先要否定"书同文,车同轨"是历史进步,打倒赢政!说到"车同轨",又不能不提盘踞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在他治下,山西的铁路跟别地的轨矩不同.不知道阎老西的本意里,有没有保护晋语文化的深谋远虑? 推而广之,要保护吴语文化,从根本上要重写历史,大体上,大一统不利地方文化保护,分裂和割据比较好. 吴语地区,在西周时称吴,越,跟楚国一样被当作"南蛮",本来是落后地区.后来向中原学习先进文明,跻身春秋五霸,政治上经济上正式加入了华夏族.而人文的真正蕃盛,始于晋宋南渡,至明清盛绝一时.鉴于吴语地区的血统,语言,文化,多次为外来殖民势力作扫荡性变革,所以我理解所谓要保护的吴语文化,是现有的经历史混和了数千年的亚文化品种. 这个"亚"字,表明"吴语文化"并非一种独立的文化.具体说,只有吴语没有吴文,吴文只能借助于汉字来表达,比结绳纪事是强多了.吴语文化保护者的尴尬在于,他们的文化遗产,要用普通话来阅读.更尴尬的是,他们力图保护的,不是象印第安人文化一样的弱势文化.放眼世界诸国操同一种语言的,各地语音差异,很少能达到普通话和吴语的程度,所以不得不问一句,保护吴语,是不是在保护一种落后的趋势? 按现代扶弱抑强的观念,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是要受保护的,因为经济是隐性的侵略势力.当年香港广东深圳走强,没有发起保护粤语运动,但两三句蹩脚的粤语,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到现在北方歌厅里,粤语歌还能作扮酷用.现在上海开始起高楼,用的一样是全国人民的银子,城市大了,心胸还没有大.小媳妇熬成婆婆了,还口口声声被人欺负,岂不笑煞人哉? 上海人出头保护吴语,还有很多的不恰当处.上海开埠的年头短,也是移民城市.单就上海话而言,是外围地区方言和中外切口混杂而成.根据《九尾龟》的记述,清末民初,上海人以"苏州白"为雅音,南京话之类只能是二等,北方话当然是三等,奇怪的是"扬州白"竟是等外. 主人公"嫖界圣手"章秋谷大少,虽然是常州人,但对上海妓女和苏州白情有独衷.他到了天津候家后宝华班,"觉得不是有些俗眼俗眉,便是有些土头土脑,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在里头",只有一个最后进来的倌人,"明眸皓齿,玉面朱唇,月挂双眉,霞蒸两靥",当然是"从上海新到的"(143回). 章秋谷到南京乡试,于秦淮风月竟不屑一顾,说来说去,都是扬州人和扬州话惹的祸."无奈那些倌人,大半都是些扬州人,走起路来,一撅一撅的甚是难看.秋谷见了不住的摇头,连连的催着那几个朋友快走"(180回). 这位章大少,可称为吴语保护运动的先驱志士.看他随后的高论: "我生平最不赏识的就是扬州人,如今见了许多扬州的螃蟹,满口'辣块辣块'的,倒还不必去管他.更兼浑身上下都是直撅撅的,没有一些儿柔媚的样儿,我眼睛里头那里看得上这样的人?"那几个朋友道:"照你这样的说起来,上海的那班倌人你也是看不上的了?"秋谷道:"上海的倌人那里像这班宝贝的模样?一个个都是语言柔软,态度温存.就是面貌差些,也觉得楚楚堪怜,婷婷可爱.凭着这班宝贝的样儿,叫他去和上海的倌人拾鞋皮,还未见是得要他呢!" 说来好笑,武侠大师金庸是浙江海宁人,在《鹿鼎记》32回写韦小宝拍陈圆圆马屁,圆圆胜过西施,原因也是吴语内讧: "决不是取笑,其中大有缘故.我听人说,西施是浙江绍兴府诸暨人,相貌虽美,绍兴人说话"娘个贱胎踏踏叫"哪有你苏州人说法又嗲又糯." 十里洋场的风流,以列强的枪炮作开张爆竹.上海话现今如何雅正,我是不知道的.但是上海人提保护吴语,首先要在上海保护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无公平可言.要保护吴语不受北方话"毒害",也要保护吴语不受洋泾浜的"毒害".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吴语里有多少古音要考究,上海话里有多少外来语也要警惕.政府推广普通话,坊间则流行英语,中外夹杂的文风,也要一并咯嚓了,才能保持吴语的"绝对纯净". 吴话之于中国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光头也罢,一辈子不剃头也罢,大辫子也罢,小分头也罢,染得五颜六色,状如鸡冠马尾,在我辈眼中,只是不同的风景而已.有功夫搞运动保护吴语,不如多花点时间研究四书五经. 发式时髦,年年变,代代不同,不可避免.生不逢乱世,不会因为头发掉脑袋,何必作遗老状,自寻烦恼?把脑袋护住是正经.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