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学术人还是文人? |
送交者: 问题多 2003年07月16日17:16:58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所谓文化名人也不过凡人一个,冠以文化二字也说明不了其人格的高下。也亏了金牙先生,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儿才能咬出一点声响来。足见名人有多硬。金牙先生还差点蹦了牙,毕竟精神可嘉。 不过,这场争论中有一点好像被忽视了,余的作品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类? 我们知道,写作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学术著作,写作者应当有理有据,还要指明数据的出处;另一种是作家式的写作,作者可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一定要言之有据。作家情之所至,借题发挥,其内容的准确性其实不一定很重要。 对学术作品的批评真应该咬文嚼字,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是如此。不管多大的学者,到了讲坛上,随时都要面对台下人的提问,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推敲,假数据、不合逻辑的推论都是要受到挑战的。 而对作家则不然,他爱怎么写怎么写,文笔好不好、有没有错别字是一回事;论点对与不对是另一回事。 余先生到底是写什么的呢?他是个作家,或者是历史学家(?),或者是publicist (还真搞不清楚这个职业在中国应该是什么,普及读物撰稿人?)。反正是个文笔不错、知识比较丰富的专门从事写作的人。 批他的作品之前似乎也应该搞清楚他是以什么身份来写作的。如果他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作学术人,那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他呢? 这就好像是国产的历史剧和港台历史剧的差别。中国大陆的历史剧总是把自己定位在历史传播者的身上,所以剧中人吃什么、穿什么都要符合历史事实,稍有不慎,就让学究们批上一通;下一次只能加了小心。而港台剧则不然,把历史当作衬托,闲七杂八什么都上。你跟人家考据历史,人家根本不拾你的茬儿。因为根本不相干,人家从来没说自己要反映历史。 金余之争恰好反映了这样的问题。金牙先生拿余先生当了历史学家,费了那么大的劲儿,其实在搞学术。而余先正根本不是学术人,或者从来就没想过要当历史学家;或者想了,但还没写出学术作品来。他是个文人,信笔写来,想到哪说到哪儿,想拿谁出气,拿谁出气。历史不过是个衬托。 余先生的反应呢,也有些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发现对方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不正确的定位,或者不理、或者指出本人作品不属于学术著作,不追求史实准确,但欢迎文艺批评,也就结了。这样一争,到让人觉得他的作品好像真的是史实准确,能经得起学术推敲似的。 但余先生毕竟不是学术人,如果是的话,当然要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据理力争,提出对方学术攻击的谬误,对事不对人;同时还要感谢金牙先生的助研工作呢。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