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人说,这里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本
末、终始与先后。道是心中的理想,德是自己做人的根本,仁是面对人生的依据,
艺是方法和能力。
仁就是人,仁者爱人。而这个人,不是自己面对之人,也不是某些群体,是指所有人。
也就是说,仁是面对人生的。世界上许多思想家为弱者、为普罗大众思考,也有人
为强者思考,而仁者,则为所有人类思考,上至帝王,下至庶人,为富者,也为贫者。
比如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一种仁者情怀,它不仅是爱,
而是爱所有的人。
再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适于一切人,孔子之所以以这样一个视角,
这样一个定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于他思考的出发点,是形形色色的整个人类。
以德报怨,是居于德的君子圣贤的自我要求和修持,但不能拿来作为对待社会所有
人的标准。Again,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一位仁者,他思考的出发点是为所有人立规
矩,也就是为三教九流的社会中的是是非非立规矩,所以他的结论由他的立场而来,
即依于仁,来面对人生。
以直报怨,是为所有人的正当处境立法,或者说是社会公正。它在因果上,确认了
直的合法性,现代社会的法律公正,就是建立在以直报怨的基础上 ── 施怨者,
要负因果责任,受害者,有权正当防卫,施怨有罪,防卫无过,这就是以直报怨。
孔子肯定深思过历史和现实中无穷无尽的矛盾冲突和不幸悲剧,以及被伤害者所处
的道德困境,所以他会想到在拨无因果、浑浑噩噩、怨怨相报的重重雾霾中,为芸
芸众生理出一条明辨是非曲直的道理。
因为大爱,而有以直报怨的垂训,依圣心而论,我们不能说以直报怨低于以德报怨,
因为两者的缘起和对境广狭不同。
我骂你?还是你骂我?
http://bbs.creaders.net/tea/bbsviewer.php?trd_id=128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