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母亲 |
送交者: 仁爱 2019年03月11日22:17:31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虽然同是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属于英才教育,美国现代的教育属于庸才教育,两者的差别,在于教育之中人文内涵的浅与深。昨天刚刚评论过美加的教育理念,今天又正好遇到下面一篇涉及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文章,两相比照,可知两种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胡适这个人我并不喜欢。说他是个好人,一半的原因是家教,另一半是他的处境比当时许多人都优越。不过胡适做过一件十分缺德的事,是为将要出国的留学生开过一个漫无边际的国学书目,学生慕名来求,你要反对学习传统,可以直说,那种作派,作为人师很不地道。不过,这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 我们远去的民国,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那风起云涌的岁月,涌现了一大批在为人处世、传道受业方面令人仰望的大师,随便说出几个名字——蔡元培、胡适、傅斯年、钱穆、郁达夫…… 皆觉口齿生香,心驰神往。 有意思的是,以上提到的名家巨匠,竟都经历了如出一辙的过往——父亲早亡,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寡母将他们带大,最终缔造“农妇养出精英”的神话。 胡适与他的母亲,亦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胡适 胡适,新文化运动先锋,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归国后,26岁受聘于北大教书,刷新了教授年龄的记录。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一生勤勉向学,获得博士学位(包括荣誉博士)多达35个! 学问、眼界、心胸、德操,无不为人称道。 这样一位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家,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钟鸣鼎食之家,幼年丧父,在家庭教育上所能依赖的唯有一位不识字的寡母。可恰恰是这位农妇,给了胡适最好的启蒙。 17岁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 23岁守寡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名字。 “顺弟”,即为顺应、照应弟弟,必要时,也可为家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牺牲。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这样的名字,预示了她艰辛隐忍的一生。 1873年,冯顺弟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父亲冯金灶是个典型的小农,毕生心愿,唯有“老婆孩子热坑头”,再盖一间漂亮的大屋,才算这辈子没白活一遭。 身为长女的冯顺弟,从小就看着父亲忙前忙后造房子,一边帮母亲带着弟弟,一边也努力想给父亲搭把手。她从不埋怨父亲虽然有钱却不送自己上学,而是默默接受了当时女性所能拥有的命运,一心只为家人考虑。 如今的安徽绩溪,冯顺弟的故乡 1890年,冯顺弟17岁,自幼长于乡野的她出落得能干美丽,提亲者络绎不绝,这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入读上海龙门书院,成为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后来进入政界,曾官至江苏候补知府。 胡适之父胡传 在向冯顺弟家提亲以前,胡传有过两任妻子,生育了一大家子儿女,可这两位夫人都不幸早逝,因此胡传急需一位懂事又能持家的续弦太太,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不知何故,乡野姑娘冯顺弟竟入了他的眼。 胡传开出的彩礼是丰厚的,而且对方是官,自己是民,结亲怎么看都稳赚不赔。 唯一让冯顺弟父母犯难的是,胡传快50岁了,冯顺弟嫁过去又是填房,面对一群年龄相当的继子女,日子肯定不好过。 冯顺弟看出了父母的犹疑,便一力劝慰,也当宽慰自己:“三先生人品学问都好,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况且嫁过去可以多接收彩礼,家里盖房子就不会那样辛苦。” 在冯顺弟心里,仿佛并没有“自由”与“爱情”,只要为了家庭,她什么都可以接受。 就这样,村姑冯顺弟被抬进了胡家的大门,拜了祖先,上了族谱,成为胡氏一族的主母,小心翼翼地过起了深宅大院里的生活。 胡适故居 新婚岁月一开始总是忐忑,但久而久之,胡传的谦和与学识也让冯顺弟放下了心。 后来,冯顺弟也曾在教导胡适的话中提到:“我这一生只见过一个完人,就是你的父亲,你要学他,决不能给他丢人!” 老夫少妻又是包办婚姻,未必有热烈奔放的浪漫,但相濡以沫的亲情,却会在时光的洗礼中日益浓密。胡传教她读书写字,她这辈子所知的许多做人道理,也都来自于丈夫。 胡适故居 几年后,冯顺弟为胡传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嗣穈”,就是后来的民国大家胡适。孩子的降生,无疑给这个家增添了更多温馨。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却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不幸死于厦门。噩耗传来,年仅23岁的冯顺弟当即往后一倒,连椅子一起,摔在房门槛上。 她还这么年轻,就要挑起照料胡氏家族的重担,肩负抚养幼子的责任。前路茫茫,等待着这个母亲的,是几十年风雨难测的人生。 始终将读书求学 视作孩子一生的头等大事 胡适曾在自传《四十自述》中提起母亲,言辞中满是心疼与怜悯:“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 如果说冯顺弟后半辈子还有什么希望,那就是幼子的读书求学、出人头地。 为了这一丝缥缈的光明,她咬牙坚持着,不愿放弃。 胡适最早的照片 也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中,胡适很小的时候便进入私塾,后来转去上海的学堂,又远赴美国留学。 每走一步,背后都有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那目光,写满了支持与希冀。 父亲去世之时,胡适才刚刚三岁。小小的人儿,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 可冯顺弟顾不得那么多,她直接把儿子送了进去,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奇景——胡适不得不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桌子,读书写字。 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使了一股“暗劲”。 她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对人情世故却洞察得清晰。她知道当时每个学生的学费只有两块银元,先生嫌低,上课便得过且过。 于是,她第一年就给先生送去了六个银元,第二年再添,随着年岁流逝而递增,最后一直送到了十二个银元。这样的“贿赂”,让先生自觉地重视起了胡适,对他格外上心。 有很长一段时间,胡适都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孩子嬉戏打闹,先生睁只眼闭只眼;自己稍有偷懒,先生却动辄打骂,还手把手地讲书习字,后来才知道,这都是母亲的心意。 就当同龄的学生连“父亲大人膝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胡适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能给同龄人讲解书中的奥义。 冯顺弟不懂学问,但她却懂得争取最大的契机、最好的资源,为儿子的学业铺路。 望子成龙的苦心,与现代的“虎妈”并无二致。 等到胡适十几岁的时候,冯顺弟坚持要从家中日益缩水的存款中取出钱来,支持胡适到上海念书。这一要求,立马遭到了各人的反对,胡适的叔伯兄弟都认为,胡家已大不如前,没必要花大价钱再送孩子去外地。 对此,冯顺弟据理力争,硬是给胡适争取到了求学的学费,胡适得以入读梅溪小学堂,接触到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知识、崭新的风气,成为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官费生,有机会留学美国。消息传来,远在家乡的冯顺弟不胜欣喜,她写信嘱托儿子,出洋后只管专心求学,不必牵念家里。 只是胡适不知道的是,就在那一年,冯顺弟的父亲与弟妹相继离世,胡家也日渐衰微,产业荡然无存,几乎到了支持不下去的地步。 遭受接二连三打击的冯顺弟卧病在床,但她不愿意告诉儿子实情,只是请人拍了相片,做好了离世后,让儿子凭此悼念的准备。 在被病痛折磨之际,她反复叮嘱家里: “要是我去了,千万不要告诉穈儿。就像往常一样,每个月按时给他写信。等他学成归国,就把这些照片留给他做纪念,穈儿见到照片,就等于是见到我了。” 情深至此,足见一个母亲的格局。 在美国,胡适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路读到了博士,学业异常艰辛,但能坚持到最后,离不开母亲给的安心。 幸运的是,老天并没有残忍地对待冯顺弟。 几年后,冯顺弟不仅身体痊愈,还等到了胡适留学归来、大放异彩的时刻。 最令人触动的是,为了支持儿子进一步的学术造诣,即便在家道中落的艰难时刻,冯顺弟也掏出八十元给胡适买了一部图书集成。 当时,一个教授的薪水还不到这笔钱的一半,两百元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 但为了儿子,冯顺弟“挥金如土”,毫不在意。 可以说,她以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为胡适架起了一座通往知识国度的桥梁。 没有这样一位有远识的母亲,胡适一生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别说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严厉的家教背后 是绵软的母爱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胡适有这样一位为了他的学业什么都愿意做的母亲,实在幸运。 殊不知,从小到大,胡适却十分惧怕母亲。 他曾在自传中提到,无论犯了什么错,起初多么嚣张叛逆,只要母亲“严厉地望一眼”,自己就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不敢言语。 冯顺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很懂得在读书这件事上进行投资,多苦多难,也会想尽办法支持孩子求学。但唯有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她对儿子异常严苛,毫不松懈。 每天清晨天不亮,冯顺弟就会把胡适从被窝里唤起,然后帮助胡适思考与反省:“想一想,昨天有没有说错什么?做错什么事?” 在冯顺弟看来,自省是修炼自身品性的一条良好途径,孩子从小养成这个好习惯,有助于将自己的人格培养得更加完善健全。 但小孩总是小孩,总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 一个初秋的傍晚,在门口玩耍的胡适身上只穿了一件小背心,被邻居看到之后,好心提醒了一句:“多穿点,小心着凉。” 没想到胡适随口回了一句俏皮话:“娘(凉)什么!老子不老子呀!” 引得人发笑,这句话,也刚好落在了冯顺弟的耳朵里。 当时,冯顺弟为了顾及孩子的自尊,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次日清晨照例的自省时间中,严厉地喝令胡适跪下,反思错误。 那是胡适第一次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 冯顺弟气得浑身发抖,她青年守寡,一力周旋于外人与亲族之间,还要看顾一大家子人,所有委屈都默默吞下。如今看到儿子拿没了父亲这件事来说笑,怎能不伤心? “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见母亲如此情状,胡适后悔不迭,急忙磕头认错,又以手覆面,痛哭流涕。可冯顺弟依旧不能消气,罚胡适一直跪到了晚饭前。 冯顺弟心里一直拎得很清,该宠爱孩子的时候就宠爱,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但该教训的时候,绝不心慈手软,唯有如此,孩子才会知晓,到底什么才是做人的底线。 只是自从那次体罚之后,胡适的眼睛因流泪过多进了病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 冯顺弟教育孩子虽然经常动真格,但眼见着孩子生病,心里比谁都着急。 胡适的眼翳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冯顺弟便衣不解带、茶饭不思地照顾着儿子,等到胡适恢复健康,冯顺弟又累得落下了病。 做母亲的,表面上再残酷严肃,心底依旧温软。再严厉的家教背后,无非是一颗盼着孩子好的心,它以母爱为基调,永不褪色。 宽容忍让却不输底线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去拜访胡适,看到他与小脚太太江冬秀的相处模式,不由得感叹:“原来这世间还有这样一种情爱存在。” 胡适留美归来那年,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迎娶了没读过书、裹小脚的江冬秀,两人在阶层、思想、文化上有巨大的差异,可胡适竟然终生都没有抛弃原配,反而在相伴相守的岁月里,与妻子发展出了别样的温情。 提到江冬秀,胡适总是笑嘻嘻的,妻子喜欢打麻将,常把家里弄得闹哄哄,沉迷起来连饭也不好好做,胡适也不恼,只是旁若无人地钻研学问,放任妻子做喜欢的事。 谦和、忍让、宽容的智慧,不仅被胡适应用在婚姻中,也在胡适的朋友圈里发扬光大。 哪家文人教授在经济上有困难了,胡适总会想办法竭力支援,每次都像百万富翁签支票一样,把自己的存款预支给对方; 论战中,胡适曾被鲁迅批判得体无完肤,骂得狗血淋头,可当鲁迅文集要出版,需要胡适帮忙,他四处奔走,没有一句恶言。 久而久之,在民国学者的圈子里,大家都以成为“胡适的朋友”为荣,钱钟书感慨“从未见过比胡适品格更高的人”,季羡林在回忆录中称“胡适待人亲切,没有一点架子”,史学家罗尔纲则盛赞胡适有“厚德君子之风”。 而这份超好的人缘、超高的情商,其实也正是来自于母亲冯顺弟的言传身教。 冯顺弟待人接物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 胡适的大哥嗜酒又滥赌,每逢年关,总有一大群债主守在胡宅门口等着堵人讨钱。 冯顺弟表面上平静如昔,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给孩子们压岁钱,只当不曾看见这些人。等到天快黑了,才去邻近的本家那里拿点钱,将债主们一个个劝走。 等大哥心虚地溜回家,冯顺弟不发火也不给脸色看,而是平和地招呼他吃年夜饭。将胡氏一家老小,在饭桌上照顾得妥妥帖帖。 在胡家,不仅儿子不让人省心,连儿媳也时不时要搞出点事情。胡适的两位嫂嫂,一个无能又不懂事,一个能干却气量窄小,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和冯顺弟这个婆母怄气。 稍有不顺意,她们就在家里黑着脸走来走去,把桌椅摔得咣当响。冯顺弟从不生气,儿媳妇的风凉话说得实在难听了,她便暂时离开,去邻居家休憩一阵,避免正面交锋。 许多年以后,胡适才领会了母亲看似软弱的忍让中,所蕴含的心胸与气度: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即便面对的是被家长里短与摩擦龃龉所包裹的琐碎,冯顺弟也努力拿出最大的热爱与包容来拥抱生活。 这是一种凡人的英雄主义,也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胡适,一个民国时代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中成长。 当然,退让也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 当胡适的五叔为了一点利益纠葛,在乡间四处造谣,说冯顺弟如何与人不检点之时,冯顺弟便立马请来族中有名望的长者,当面质问胡适的五叔,并请造谣者拿出证据来,非逼得对方赔礼道歉,她才作罢。 而胡适也像极了他的母亲,在人前永远温和宽厚,可在民族大义、自由真理的问题上,却丝毫不会妥协, 哪怕是面对蒋介石,他也敢以一个随意的二郎腿,彰显文人的气节。 俗话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模范。 在家庭教育方面,冯顺弟无疑是一流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能让成年后的胡适修炼得谦和有礼、温润如玉,同时又不媚权贵、不降志辱身,冯顺弟正是儿子生命中最尽责的摆渡人。 1918年,还不到50岁的冯顺弟因旧疾复发,回天无力,最终驾鹤西去。噩耗传来,举族上下莫不悲痛万分,哀哭难忍。 当时,还在北大教书的胡适都没来得及赶回家乡,见母亲最后一面。等到返乡之际,母亲早已入棺,音容笑貌,皆已随风远去。 悲伤的胡适在《先母行述》一文中,以“不朽”二字,奠定了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无独有偶,蔡元培之母周氏、傅斯年之母李太夫人、钱穆之母蔡氏、郁达夫之母陆氏同样也是不识字的寡母,但从她们的教育故事里,却总能看到与冯顺弟十分相似的影子。 这些母亲是真正的教育家,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她们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在孩子的教育中慈爱、温柔,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以一生的坚忍、善良和智慧,点缀了民国学界最耀眼的星空。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8: | 提上来回答一哈为何政治体制就一定得模 | |
2018: | 在选举制之上再加个任期限制本身就多余 | |
2017: | PiFu 兄,听您讲佛学,有时收益不浅, | |
2017: | 支那人,简直就是个有魔法的词儿。 | |
2016: | 隔壁老金和林有过一腿,就不止一腿,肯 | |
2016: | Y自然流露Y:再婚能使生活过得更好? | |
2015: | 再来一张?。。嘿黑 | |
2015: | 海二代闪光intel奖,侃侃90年初的省级 | |
2014: | 哈哈,脸皮真厚。可以扯下来放在大门口 | |
2014: | 这房子要多少钱?德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