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参加过几次海华晚会,情况和出云讲的差不多,唯老妈的感慨是“怎么听不见台上的人说什么呢?”
不过,出云的感慨给了我一个灵感,或者说一个想法。其实,“闹”就是咱们的中国特色,我们上饭馆吃饭讲究吵吵嚷嚷地让酒布菜,友情越深,就越要嚷嚷到脖子上的青筋鼓多高;我们结婚讲究闹新房,很多时候要闹到新人下不来台;我们看戏尤其讲究压迫热闹,隔好几个位子跟熟人打招呼,“哎,老张,你也来了?”“哟,是老李,好久不见越长越年青了”“哪里。哎,瞧,这是我们家新添的大胖小子”,其实我们看戏不完全是去看戏,我们是去社交,副业是去看戏。这跟外国人那个酒会舞会差不多,明说是喝酒跳舞,其实是去明沟(mingle)。
我象不少新新人类小资海华一样,出国之后有幸听过外国人的音乐会,看到那里人人都穿得象新郎官新媳妇似的,座在那儿静静地听戏,中间休息出来买杯香槟,觉得那样简直文明极了。不过来过那么一两回之后,新鲜劲儿一过,又觉得怪难受的。你想啊,你得穿得笔挺笔挺地,为了对得起那身衣服,你座那儿腰板得直直的,看到好处不能叫好,只能等大家都拍手时跟着拍那么几下。看戏是去享受,这么委屈怎么能叫享受呢?这叫受洋罪。
Anyway,话说回来,既然我们改不了“闹”,我们干脆将“闹”就“闹”,如果让我来办一场海外华人春节晚会的话,干脆就照着老天桥的样子办。我想,地点就应该在一个比较旧的戏楼,一定要有个几层楼为好。夥计一律请男的,带位的时候嘴里吆喝着“让让,劳驾,您给让让嘿”,节目空档时上热手巾把,拧紧了,从一楼“唰”地一家伙扔上三楼,那显得多么有气氛。台上的节目不必精,一定要闹,紧锣密鼓地,吵得下面观众耳膜要炸,不得不大声招呼“老王,我在这儿呢,你右后第三排朝左。。。”。允许大家自带瓜子,苹果,花生,米花糖,泡泡糖,汽水,茶水,咖啡。小朋友自备电子游戏机,MP3,玩具,气球。带小朋友的家长都给请座到靠过道的位子,以便他们中间不断地到处溜哒,老年人耳背的让他们全座前三排。没结婚的男女全给安排在较黑暗的后排,方便他们眉来眼去,他们要是一见钟情,我考虑是不是增设几个情侣座呢?谁说我们不文明呢?我们照顾到了每个人的需要,真正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
有些朋友可能要说了,在国外要入乡随俗,不要吵闹,让洋人看不起。不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看得起呢?我们入乡是为了将红旗插遍全球,而不是为了让洋人同化。历史上我们汉人一直是同化其它民族的,这好风气到我们这里也不能让它断了。其实我们做的也算不错了,比如和亲的故事越来越多嘛,过去唐朝几年才嫁出去一位公主,我们现在几天就能嫁出去一位。说到这里,还要提一下,最近有加拿大的一位女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嫁给了一位华男民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鼓舞海内外华男的事情。如果你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那就是后代人人都长得差不多,风俗也变得差不多,都特别闹,随地丢瓜果皮,那么谁也不会看不起谁了。
我们已经出来了,那一天还会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