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禅文化 (完)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09月08日17:45:03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五、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

 

  (一)禅的传承


  禅,启始于释迦世尊,释迦牟尼佛原为印度迦毗卢卫国王子,出家行六年苦行,仍未解脱,于是来到尼罗河菩提树下敷吉祥坐,开始禅坐,终觉大彻大悟,成就佛果。开悟后的释尊,设种种方便,开示悟入,以成就他的大事因缘——广度众生。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羅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然不解其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公案,也就是释尊与迦叶的大法授受。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间,迦叶尊者也就成为传禅的第一祖,并敕阿难副二传化,即第二祖,无令断绝,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无,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说完偈后,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付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开偈,头面顶礼说:“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

 


  禅的始传,自释尊与迦叶间授受以后,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形成了直指单传的禅宗,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南印度人,是南天竺相至王的第三子。因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他们国中传受,国王供养,说法王宫,乃得相见,后随出家。般若多羅去世后,达摩大师尊从师父遗教,在印弘化六十余年后,观震旦因缘成熟,行化时期以至,故先辞别祖塔,次告别同参,后到王宫辞行,慰而勉曰:“当勤修次业,护持三宝”。王闻大师言,涕泪不能留,即为治装,恭率亲戚,臣属送至海岸。国人观后,皆泣下而别。

 


  达摩在海上经过三年,来到中国南海。时当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广州刺史萧昂,以礼迎接,上表奏闻武帝。帝览表后,遣使持诏迎请到今天的南京。

 


  既至皇宫,诏大师陪坐正殿。帝乃问曰:“朕即位以来,当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曰:“如何是聖帝第一义?”师曰:“廓然无聖。”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能领悟。祖知机缘不契,然后离开南京去北魏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不能测,称之壁观婆罗门。

 


  洛阳有位出家人,名叫神光,久居伊洛,博览群典,未尽妙理。及闻达摩大士,风范尊严,住止少林,遂去参拜,神光虽事侍周到合礼,祖常端坐面壁,未始为语,光自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肌、佈发掩泥、投严饲虎,古常如此,我今何人”。时值十二月九日夜,天下大雪,神光坚立不动,积雪过膝,立愈恭敬,祖愿而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悲泪横加说:“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法。”虽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得至,此微劳小效而辄求大法,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於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神光由是有所契悟,祖遂易名曰慧可,达摩大师遂将僧伽黎衣和宝钵传给二祖慧可。所谓“內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有一居士年龄四十,不称姓名,趋前礼拜二祖慧可大师说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可大师说:“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了不可得。”可大师说:“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说:“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可大师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说:“今日始知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大师非常器重,即为剃发,取名僧璨,亦将正法眼藏付於僧璨为三祖。

 


  隋开皇十二年间,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前来礼拜三祖僧璨“願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璨大师说:“谁缚汝。”对曰:“无人缚。”璨曰:“为何来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愿以弟子礼事祖。服劳九年,璨大师乃付衣法,便将过去如来大法眼藏并其衣钵传与道信,道信大师遂为禅宗四祖。

 


  唐武德七年,四祖道信大弘所得之法,四方学士云集法筵。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七岁左右,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因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非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姓。”四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认为法器,即愿侍者道:“此儿非凡之器,后当大于佛事。”遂请允其父母捨为弟子,祖为剃度,名叫弘忍。过了一段时间对弘忍说:“昔如来使正法眼藏转至于我,我今付汝并前祖信物衣钵,今传於汝,无使断绝。”故弘忍大师为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大师嗣法后,住破头山,教化大盛。是时天下慕其风者,不远千里而趋之,学者称为东山法门。

 


  唐咸亨中(670年)有一居士,姓庐名慧能,自新州来参五祖。祖问曰:“汝从哪里来?”慧能答曰:“从岭南来。”祖曰:“欲须何事?”能曰:“但求作佛。”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祖师知是异人,乃呵曰:“去槽房,”经八个月。祖知其机已熟,乃召集座下大众,教令各人,试呈得法偈语。

 


  首座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大师和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呈上偈后,慧能回房,五祖弹指三下,示意其於三更入五祖室。五祖复因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慧能顿然大悟,遂对五祖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五祖知慧能已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於是传衣法给慧能大师,而为禅宗六祖。

 


  六祖大师止传衣钵,而别传于道。禅由此而大行于世,禅风遍于宇内并逐步演成五宗七派。

 


  五宗七派分别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黄龙派、杨岐派。七派中云门、临济、法眼三家在宋朝还很盛,到清末民初,临济遍天下。

 

(二)禅的内容。

 


  提到禅,大家不仅要问,禅是可以言说的吗?诚然,禅是不立文字,远离名言;禅是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禅是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禅是不可言说,勉强说出,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可说,但禅又不可以不说。如经中说:“佛法无人说,虽善不能了”。以下从四方面介绍禅的内容:

 


  1、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

 


  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2、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3、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4、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禅宗是不立文字,然祖师遗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其良苦用心,旨在令后世学人可借助于语录名言,揭开千古迷执,彻见本性觉海。

 


  平常我们将祖师的语录中,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称之为“公案”。公案始见于唐,盛传于宋,即提出典型语句,找出新路子,如我们平时所说“狗子有无佛性”“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是谁”等等都属此类。北宋宗昊禅师主张参话头、参公案。从宋代至今,由公案成就者,代代有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发生在我们金山寺的几段公案,供给大家参究体悟。

 


  金山寺佛印了元禅师与文坛巨匠苏东坡居士的交往,在中国禅宗史上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在金山,至今还挂有“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僧当学佛印,客不愧东坡”等名联。佛印与东坡的故事也最为人乐道。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请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出山门相迎。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惗禅师,此时,赵州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

 


  “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您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补品给他,赵州一听,马上下床到门外迎接。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到门外相迎呢?”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第二,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用礼貌接待他;第三,下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前去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以第一等的礼来接待他。当苏东坡来到金山时,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来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祥师的机会,说道:

 


  “禅师你的道行还没有赵州禅师高,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跑来迎接。”

 


  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输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年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比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的不谦虚,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禅床。

 


  又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和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像。”东坡听后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如何?”东坡不放过嘲弄佛印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看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自己终于占了优势,欣喜得不得了,逢人就说:“以往论禅,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可赢了!”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就问道:“哥哥,您究竟怎么赢禅师的?”东坡如实叙说了一遍。苏小妹听后对东坡说:“哥哥,你输了、彻底的输了,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的心中像牛粪,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东坡哑然。

 


  《金山志》上更记载“东坡留玉带镇山门”的典故。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当东坡赶来的时候,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禅师见东坡就说:“翰林何来?此间无坐。”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道:“既然无坐,我就借禅师四大之身为坐。”

 


  禅师见东坡和他论禅于是说:“好啊!不过,我有个问题,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我就把身体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请将你身上所系玉带留下永镇山门。”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就答应了,并解下玉带放在茶几上,请禅师问。

 


  禅师道:“山僧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翰林欲于何处坐?”东坡为之语塞。玉带因此留给了佛印禅师。禅师令侍者收此玉带并赐赠云山衲衣相谢。东坡为此作诗云: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犹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禅师更有谢偈一首说: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苏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暇。

 

  东坡玉带至今千年,仍完好无缺珍藏于金山寺,实属稀世之宝。


  禅需要我们亲身去体会,去参悟,非文字所能表达。然东坡一向自视文学造诣很高,总想以文字来说明。有一次,东坡被派遗到江北瓜州,与金山寺只一条江,有一天,禅坐自觉了得,做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派书童过江。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嘱咐书童,看看禅师是否有什么赞语。偈子上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不再受外界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的牵动,就好像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禅师看了之后,一语不发,拿起笔来,只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了。


  东坡以为禅师一定对自己评价很高,看到书童拿回批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作“放屁”二字,勃然生怒,岂有此理!禅师不但不称赞我,反而骂我放屁。于是令书童备船,好好与禅师理论理论。

 

  船到金山寺。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候东坡,东坡见禅师,非常气愤地说:“禅师,我们可算是至交道友,你怎么可以开口就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我那首偈子上面的‘放屁’两字呀!”

 

  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呢?”


  禅的境界是超脱语言文字。从以上的几段公案中,我们即可领纳禅之妙味,更可领受禅之大用。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禅,行、走、坐、卧无不在禅中,若无禅,只凭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禅靠我们自己参悟,从公案中我们更启发禅师的行仪,借禅师的行仪,修自己的慧命。

 

  (三)禅味品尝

 

  我们从无量劫中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被烦恼所束缚,被无明熏心,难以明心见性。参禅修证,令我们了知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不被尘梦、幻想、富贵、妻财,一切因缘,假象不实所迷惑,悟一切镜相,即是自心境界,故能于物,求个明白,求得了解,了解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我们的本地风光。

 

  清顺治皇帝笃信佛教。礼玉琳禅师为国师,开清代国君国师之先河。至雍正,承先祖之例,于宇内遍寻国师不得,后大臣提议何不寻玉琳国师的后裔呢?于是,皇帝四处寻访,最终在扬州高旻寺,见到玉琳国师后裔天慧禅师,并将天慧禅师带到北京去,与他谈论禅理。

 

  皇帝问:“禅师识得玉琳国师宗旨否?”天慧以手指头道:“且看我第一话头。”皇帝以宝剑指向禅师头,说:“宝剑落下,你的话头如何?”天慧无言以答。皇帝并命他在宫中禅堂参禅,七天内一定要参出个答案来,并将宝剑悬挂堂门首,若不开悟,就要斩他的癞痢头,禅师在禅堂一天、两天……行香、坐香……到了第六天仍未参出究竟,最后一天,急得他跑禅堂,跑来跑去,跑得万念俱消;跑得欲离地面,悬空飞驰;跑得虚空粉碎。此时的禅师真的开悟了,真的得到了标准答案。于是,提着宝剑来见皇帝,皇帝知道他已开悟,非常兴奋,为他道喜,同时,并制定跑香及香板的规定。所以,今天我们用的香板,就是模仿宝剑而制的。


  (禅坐最难对治的是妄想、执著,人生最难对付的是我们自己。打七,“七”字有些禅师解释为“七识”即唯识宗第七末那识,七识的功能就是“我”。所谓“恒审思量我相随”,如一般见解,都认为有个实在的人、实在的我。例如,人们常说我的书,我的衣服,我的钱财,我的头,我的脚,我的心肝宝贝。如果这些都是我,都是我的,我究竟在何处呢?再如说,四肢百骸都是我的,究竟有多少个我呢?四肢等都是我们的身体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哪有实在的我呢?虽然实无有我,但人们都执著有个实在的我,本来没有、认为是有,这不是我痴,我执不死,禅修难成,打七就是要打掉我们的妄心、烦恼心,这样真心显出,智慧现前,才有好消息。)

 

  禅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就看我们能否把握。唐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参禅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呢?”大珠说:“有。”“如何秘密用功?”“肚子饿了吃饭;身体困时睡觉。”有源不解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为什么没禅呢?”禅师回到说:“他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不肯吃饭;睡觉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不肯睡觉,而我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纵观今日社会,物质丰富,享受日盛,有几人能舒舒服服地吃饭,安安稳稳睡觉。可见,最平常的事,到达平常的心境,须经平常不平常的体验。同样的吃饭睡觉,生活中很平常的事,在禅者、非禅者眼里完全不一样。生活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会参的处处都是禅;不会参的整天在禅堂中,还是品尝不到禅味。”

 

  六祖惠能大师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世间的当下、在生活当下,即能悟到出世间真谛。

 

  有一位学僧去参拜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但对于禅道一窍不通。您能指点我一些吗?”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实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学僧,在门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的问道:“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的打他,当学僧这么一说,冷不防老禅师立即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了。你知道什么是禅道吗?”


  学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即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坐下参学。


  禅就在我们生活点滴中,善于把握禅机,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自在。


  唐.懒残禅师有一首表达生活禅的诗。在禅林赞誉颇高。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跪下接旨。”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着地瓜,烟火弥漫,熏得禅师涕泪纵横,大臣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禅师头也不回,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呢?”

 

  懒残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口赞道:“好吃!好吃!”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残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的石头。懒残吃时,随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热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所说,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以上我们列举了三段公案,旨在让大家知晓,禅虽然是高深,离言说相,可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咸有咸味,淡有淡味,酸有酸味,甜有甜味,只要我们保持无住的心境,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就能品尝到禅味。

 

  (四)禅诗与禅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今天我提出数首禅诗,来和大家共同研究,让大家也能感受到少分的禅的气氛。


  第一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第二首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这首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

 

  这首诗,事实上就是刚才所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一诗的意思。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离你不远了!


  第三首 宋.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同样接受空气、阳光、水分,但是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彼此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苏东坡未参禅时,做过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他参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等到他对禅有体验时,又做了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我们把这三首诗合称为参禅三种境界。

 

  第四首 刘宋.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矛盾的调和。“空手把锄头”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着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看到桥下的水在流着,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世界。这首诗是叫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廓然寂静,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这就是陶渊明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寓意?“空手把锄头”,是说从“空”里去体认一切,这个空是涵盖一切的虚空,这个“空”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老子“三十辐共一轴”的空,教室不空,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讲话?鼻孔不空,我们如何呼吸空气?心里不空,如果充满烦恼,真理如何进入?所以空对我们很重要。双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岂是空手才能把锄头呢?“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求道为学,好比骑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成圣成贤,都不是难事。万里路途,只要从脚下一步开始,这一步一步的前行,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达,但是这个步行,不光是身体上的脚在步行,骑水牛是象征着心性的活用。“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是说我们不要截然把事情分为两段,只要心里如如不动,草木瓦石,无非都是如来清净法身,流水哪里会动?桥头哪里是静止的呢?只要悟了道,就能在这千差万别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了差别心,才能见到诸法的平等实性。其实,桥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动的缘故。


  第五首 唐.古灵禅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禅师想:“如果没有过去剃度恩师引导自己入道,今日如何能悟道呢?”而可惜剃度师父仍然未见道,于是禅师决定回到师父身旁。师父问归来的弟子说:“这几年在外面参学,证悟了什么吗?”明明悟道的禅师却回答说:“没有!”因为道是不可言传的。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呢!”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价响,于是又触动禅师的禅思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啊!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啊!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论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把经本一合,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就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融和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了世界。这首诗更告诉我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迷时固然是师度,悟时也可以度师。禅门这种掌故很多,譬如鸠摩罗什学了大乘之后,反而度化了他学小乘佛法时的师父,这说明在佛法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别。有的只是迷悟愚圣,平等中的差别而已。


  第六首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是柴陵郁禅师摔跤悟道所作的诗。禅师的禅风非常灵巧活泼,但是他座下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治学呆板,时常持诵上面这首诗,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禅趣。后来白云禅师因为一个机缘,跟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但是仍然不能开悟。有一天方会禅师问白云禅师说:


  “据说你师父在摔跤的时候悟了道,并且作了一首诗偈,你记得吗?”白云禅师于是赶忙把上面那首诗念给他听,方会禅师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起来,不发一语走开了。


  这一笑把白云禅师的困惑笑出来了,第二天就问方会禅师,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禅师回答说:“你见过庙前玩把戏的小丑吗?他们做出种种唬人的动作,无非想博人一笑,观众笑得越大声,他们就越开心。怎么?我只不过轻轻笑你,就放不下了,岂不是比不上那些小丑吗?”白云禅师如梦初醒,遂放下长久以来的执着而开悟了。


  这首偈子告诉我们,学佛要开放,要活泼,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会失去宇宙奥妙的禅趣,禅是活活泼泼的,一扬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满禅的风光,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这首诗更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把握住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世间的毁誉得失都无法影响我们,笑骂由他笑骂,好比去除灰尘的明珠,光照万里,我们在这动荡的时代里,要能镇定自己,巩固自己,这才是自救救人之道。

 

  (五)禅的参悟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这首诗是明朝罗状元做的,寥寥数语,把人生百态勾画无遗,是众生的晨钟暮鼓,“明明白白一条路”即求解脱开悟的觉路。


  1、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宋开善道谦未悟以前,跟随着大慧宗昊住在浙江径山。有一次,宗昊派道谦送一封信到湖南长沙,道谦因距离较远,发起牢骚说:“我已修行二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找到一点名堂,如今又叫我上路奔走,我的修行大概要荒废了。”这话被同参宗元禅师听见,劝慰他说:“师兄,您不要难过,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有个伴。”走了好几天。道谦还在难过,宗元禅师告诉他:“我给你一个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试着把过去从书本、经典里面学的;从许多位禅师那儿听到的,以及你在二十年之中打坐用功时,所经过的痛苦、快乐。这些东西全部放下来,不管它,在路上时,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全部代替你做。”道谦一听,煞是欢喜。心想:“有这么好的事?”连忙回答:“好。”宗元禅师又说:“可是有几件事我不能替你,非得你亲自来做不可,那便是,穿衣、吃饭、解大便、解小便”道谦一听如此简单,不觉手舞足蹈起来:“我前面的事统统不想了,过去所学的、所知道的,统统不管它了;现在我就这个样子到长沙去。”宗元禅师看到这情形便说:“好了,师兄,你现在可以一个人上路了,我要回径山了。”半年后,道谦从湖南回径山。大慧禅师一见他,便欢喜地说:“恭喜你,这回可换了个人了!”


  2、从疑入手,一控到底。

  古语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入禅门,先入疑情,然后用心去参,疑情不破,决不放弃。如参究“父母未生我时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西来大意”“如何是道”“如何是佛”“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念佛是谁”如何专题参究,莫换主题,一探到底,寻他个水落石出。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座前接法后,遵循祖意,启步南行,经过两个月时间,到了大庾山。追逐在后面的有数百人之多,想夺衣钵。慧民亦在其中追寻。因其在家时,曾任四品将军,性情粗鲁。故比其他追赶的大众先到一步。六祖大师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衣钵只是表明法位,可以用暴力来争夺的么?”慧明赶到,提衣钵不动,就呼唤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慧明作礼后说:“恳请行者为我说法。”六祖大师说:“你既然是为求法而来,先要摒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其有一念的生起,善恶都莫思量,我才为你说。”慧明默息了很久以后,六祖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那位是明公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于言下忽然契悟。

  六祖大师教化慧明,先提起“哪位是明公上座的本来面目”,令慧明参悟。现在,我们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希望各位“不思量善,不思量恶,就在此时此刻,哪个是各位的本来面目呢?”

  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见性;即是还他本来面目。希望大家都能参悟下去,待到因缘成熟,自然锻出智慧之光。


  3、参禅悟道,如人饮水。

 

  禅,本来是不可说的,可我们却方便言说了许多,旨在借助于言说,令大家从生活中去体验。黄檗禅师说:“尘劳迥异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此诗最亲切,倘能依此,时时警策,功夫自然显现。

  禅,本为心地法门,出家人称之为修心人,故我们时时把握住自心,不应心外驰求,把心收回来,走在自己的灵山路上,方是正路。


  (六)禅的妙

  禅是什么?禅是佛心,禅是智慧,禅是自在,禅是艺术的生活,禅是光明,有了禅,生活的内涵更为丰富;有了禅,生命的意义更加昭著;有了禅,生活的空间更为开阔;有了禅,生死大事遂心如意。

  金山道月禅师和岳飞的典故耐人寻味。北宋末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此时金人侵宋,占领开封,执徽、钦二帝北去。康王赵构在杭州建国,称为南宋,用秦桧为相。当时,文人主和,武人主战。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有直捣黄龙的壮志,不幸被秦桧妒忌,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岳飞只得班师回京。途经瓜州,夜中做了一梦,梦见二犬相抱而言,不知凶吉,第二天过江来到金山寺,拜见道月禅师,并请圆梦。

  禅师说:“二犬抱言,乃牢狱的狱。此次回京要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

  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禅师送他两首诗:“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于波涛。将军此去莫心焦,未审金牌气怎消。滚滚风波须仔细,劳心把舵要坚牢。”

  并作一偈云:“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岳飞回到杭州,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下狱,待到临刑的时候,岳飞才悟到道月禅师偈颂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过年,同时天降大雨,岳飞在牢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想起道月禅师谶言,终于印证了。果然斩于风波亭下。


  秦桧问监斩人:“岳飞临刑说了什么话吗?”监斩人说:“只听他说‘悔不听金山道月之言,才有今天的下场。’”秦桧大怒,派何立往金山拘捕道月。何立来到金山,正遇道月上堂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事,只因多开口。何立自东来,我今往西去。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在法座上安然圆寂

  由此可见,禅者生死自如,遂心如意,生死完全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想来则来,想去则去。何等自在。


  佛教是一门智慧之教,佛陀是一位智慧的化身。智慧在禅的反映,可谓是淋漓尽致。


  有一部电视剧《聪明的一休》大家或许都看过。

  有一天,一位信徒来对一休禅师说:“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了,请超度我吧!”“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经商失败后,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吗?”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钱!”

  信徒仍然失望而着急的说:“师父,我的女儿是八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说:“那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是我的师父,怎可做女婿呢?”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挥挥手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呀!好了!好了!别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信徒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即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来做女婿。这一消息传出后,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准备文房四宝,禅师大写起书法来。大家看一休禅师的书法写得很好,争相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是来做什么的。结果卖书法的钱积了好多

  禅师问:“这些钱够你还债吗?”信徒连连叩首道:“够了!够了!师父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变出了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禅师的智慧幽默与洒脱确实令我们称赞不已。

  近代金山活佛妙善禅师,非常受人景仰。特别是他的神异、智慧、慈悲。

  金山江天禅寺旁有一条小街,住了一个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孩子忤逆凶横,经常虐待母亲。妙善禅师常常安慰老婆婆,和她说些因果轮回道理。逆子非常讨厌禅师来家。有一天偷偷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禅师出来时,便将粪桶向禅师头上一盖,刹那间,臭气熏天,污秽全身,引来了很多人看热闹。

 

  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粪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的把马桶取下来,旁边人见禅师,哄然大笑,禅师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禅者是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超好坏,一切都没有对立观点。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为境界所扰,这就是禅。


  今天很高兴能和各位共同学习、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导,最后祈求三宝加被各位事事如意吉祥!


0%(0)
0%(0)
      坚定支持皮肤教授 俺要做上等人 - gooddday 09/08/21 (199)
        你差不多被她带进地狱了。  /无内容 - 绿野仙人 09/09/21 (166)
        嗯嗯,这是修行人的等级。不一样:) - pifu01 09/09/21 (18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还是要鼓励他们老帮菜在网上谈恋爱,不
2020: 男女谈恋爱
2019: 哪个佛说:最大的恶是利用别人的善;最
2019: 有些茶客的图样图森破着实让我感动
2018: 问一下。世界上除了钢琴还有什么乐器使
2018: 人间仙境,班芙路易斯湖 (2)
2017: 来听阿拉的英音标准伐啦哈哈:
2017: 长篇连载《阿毛历险记》1
2016: 阿拉很想把这样的一个搭配菜做好。今天
2016: 不带任何修改,掩饰的40年前的今天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