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谜案: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 |
送交者: 屙文哲 2023年12月24日01:50:19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钟情竟然是个局”曰:朱令谜案: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
http://www.icpcw.com/Information/Tech/News/3183/318381.htm
朱令谜案: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
18年前,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奇迹,让一个花季女孩活了下来。 近日,因为令人心痛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人再次想起了“清华大学朱令案”。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事发1995年的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案又成为坊间热门话题。尽管迄今为止,该案几度沉浮,到底是谁毒害了花季少女仍是谜案重重悬疑。 不过,发生在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在救助朱令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朱令中毒前
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 “有谁能帮助我们?” 求助电子邮件,发往因特网上世界各地的的九个医学方面的论坛。重金属铊中毒,这个医学名词在回复中频频出现,让她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寻求拯救的病人。 此前的1994年11月,聪明、美女的清华女生朱令离奇发病: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四肢无力、发音含混、被送往医院,医院对此束手无策,中毒原因始终未查出。1995年3月底,朱令陷入长达数月的昏迷之中。 1995年,这是一个互联网刚刚开始的贫瘠时代。如何拯救朱令?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开始的年代,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蔡全清等人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求助以及之后的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 贝志诚在一篇文章《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回顾》中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发起网络诊断的。 据贝自述,最初想到互联网是听到蔡全清说他们系的陈耀松教授在搞一个叫internet的东西,可以与全世界联络。 1995年4月10日,贝拿着朱令的病历复印件翻译成英语,和蔡全清一起在学校的机房发出了求救邮件。据贝介绍,当时是向两个类似BBS的学术网络Usenet(新闻组)和Bitnet(连接世界教育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类似互联网,但独立于互联网)所有跟医学组相关的群主发出的。 电子信函发出三小时后便收到世界各地的热情回函。4小时后求救信已传遍美 国,两周后已传遍世界。在随后的十多天里,国外许多著名医学专家根据描述的症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快诊断出是罕见的铊(Thallium,81号重金属元素) 中毒,并建议用“普鲁士蓝”解毒。 那是贝志诚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他的描述是“看着邮件不断在Unix绿终端屏幕上跳出,兴奋的一直待到早上五点,才把受到的近百封邮件拷到软盘上带回宿舍。” “新闻组和WWW、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送同为互联网提供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在国外,新闻组账号和上网账号、E-mail账号一起并称为三大账号。” 据中国个人站长第一人高春辉介绍,新闻组里有很多的新闻主题,也是通过电子邮件来沟通,“你可以理解成一个一对多的网络,每个主题有一个专用的邮件地址,大家通过这个邮件地址来交流。” 时至今日,国外还是有很多用户在使用新闻组,因为它高效而实用,而贝志诚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向海外求助的交流。 当时,贝志诚等人还遇到一个问题,从Unix终端下来的邮件打包成的大文本在电脑上无法阅读,于是贝宿舍的几个同学分工,用微软的Access写软件,把邮件拆分成一封封,然后把邮件标题、发件人摘出来存进数据库,输入发件人的职业、统计发件人发回的邮件数量,这样设立一个权重打分机制来决定贝等人的优先回复机制等。 最终,中国大陆的首次网上求诊,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回信上千封,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授将朱令的脑部及神经系统的X光等数据放在UCLA的服务器上,并创建了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最用,也让互联网远程医疗在当时就成为现实。
90年代的中国互联网 更遗憾的是,18年过去,1994年发生的朱令铊中毒案件历经波折,至今未破,受害人及其家属长期生活在痛苦中,境遇令人同情。 而回顾18年前的那次中国互联网首次求诊,从贝志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1995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发展,那个时候上网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朱令离奇中毒最终通过互联网求助得到确诊,在当时互联网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向中国人展示了网络力量的强大和神奇。 “1995年国内可以联网的地方主要是电信和教育网,发邮件什么的是没问题的,带宽只有64Kb。”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许榕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作为中国互联网连接世界的推手,1947年出生的许榕生是中国最早向大众传播和介绍互联网知识的人之一,并在1993年就开设了中国第一个Web网站——中国之窗。 “除非你在北京,否则一般人很难在1995年就能上网的。”“爱壁纸HD”应用的创始人高春辉是在1996年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他在1997年就创办了个人网站,是中国个人站长第一人,作为一个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他还是金山卓越网创始人,手机之家创始人和ECSHOP 软件创始人。 的确,从现在来看,1994年才真正算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目的建立一个连接三个单位之间的地区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从那时开始,互联网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而被称为我国互联网“黄埔军校”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也是在这一年应运而生。此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等其他全国骨干网也相继开始建设并实现国际互联。 据高春辉介绍,当时中国电信Chinanet全国8大节点也是在1995年开始建立的,1996年逐渐在全国普及开来,高春辉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接触到互联网,当时还在沈阳的他还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情景,“通过modem拨号就可以上网,当时就是为了了解电脑、软件、硬件方面的信息,”据高介绍,“台湾比大陆早一些进入互联网,像台湾的一些游戏公司智冠、大宇等在当时都已经有自己的官方主页了。” 发展初期,互联网服务价格不菲,让上网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但由于CERNET在当时为高校的老师与同学提供全免费的互联网服务,中国第一批大规模互联网用户在高校诞生了。很多研究人员和高校学生,正是通过CERNET,比社会上提前了五到十年接触到了先进的互联网。 据高春辉回忆,沈阳是600元40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以后每小时30元,“当时上网时间是掐点的。” 不仅如此,通过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也是当时比较主流的互联网应用。“电子信箱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应用,之后才有论坛和网站。”现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的徐祖哲在90年代在邮电部邮政研究所负责到各地推广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箱,因他总是背着Modem全国各地走,到了一个地方就用单位的电脑连上网推广电子信箱,因此还得了一个外号叫“徐信箱”,1995年,他帮助中国日报的记者在大庆首次通过电子信箱将两页的英文新闻稿传回报社。据徐介绍,当时全国只有几百个单位在使用电子信箱,“通过Modem拨号以后,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北京的电报大楼传输出去的。” 从朱令中毒案开始,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求诊,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段:准确描述病症,采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收发、翻译、转达往来信函;各大医院和互联网链接,利用高科技手段疑难问诊。 同时,朱令的故事开始通过网络广泛流传,2004年3月海外同学“帮助朱令基金会”成立。此后,朱令案在网络上几度沉浮,引起网络关注,并在2013年,因为复旦大学生投毒案,成为公众热点事件。 “如果没有网络,朱令不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也不会给朱令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令的母亲如此表述。
本文出自2013年第18期A.新闻周刊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2: | 密宗与淨土,与即身成佛 | |
2022: | 我再次好心提醒你们。这个世界很快就会 | |
2021: | 2020年3月,我个人从大陆回运五千口罩 | |
2021: | 艺术家的灵魂 | |
2020: | 据说那个大撒币的法案居然在参议院压倒 | |
2020: | 大家猜猜这是说的哪国 | |
2019: | 支持老脾。所有辱骂漫骂追骂老脾的,只 | |
2019: | 为什么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 | |
2018: | 刘强东这事吧,仙人跳的可能性不大,抬 | |
2018: | 2018支那国际丢人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