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案侧记之一: 清华大学讲学
作者: 沙清
1994年,陈琳博士应中国科学院严家安院士的邀请,在科学院讲学。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人员得知后,几经周折 找到陈琳, 希望请他去清华讲。陈告诉他, 这次中国行程已满, 几个月他会再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讲课时, 可以去一趟清华。几个月后, 清华安排了他从广州到北京的行程,接机, 学校专家楼的食宿,讲课,领导宴请, 回程送机等全部事宜。
1990年代初,国际上,金融工程(计算金融)方兴未艾。国家基金委、中国人民银行迅速跟上,设重大基金鼓励金融工程研究。清华赢得重大基金,但它对金融工程尚未入门。这 可以从它后来出版的两本标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字样的两本书看出。 这两本书没有原创研究, 直接翻译了西方的两本书, 而且是很基础初步的两本书。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琳作为"金融工程之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墨顿的中国学生,在清华访问期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热情洋溢,希望请他做客座/兼职教授,以便日后常来讲课,当属正常。
2002年,陈琳博士回国出任山东民办学院院长期间,曾经跟同事和来访记者提到这些事。于是就有了中国青年报在它挑起的哈佛博士事件长篇报道中有关清华的部分。 从中青报的报道,既看不出来陈琳曾经在清华讲课, 也看不出清华曾请他做特聘/客座。 一句话,清华跟陈琳没有任何关系。报道给读者的印象是,陈琳提到清华是拉大旗做虎皮,陈琳因此名声扫地。这正是中青报所希望的效果。
中青报的报道出来后, 包括严家安院士在内的知情人以为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会站出来,实事求是地澄清纠正关于清华部分的不实叙事,为陈琳正名 。因为清华大学毕竟是名校,应该有相应的作为名校的担当, 不能像民办学校那样做事无底线。
人们失望了, 在中国青年报对陈琳博士杀气腾腾的口诛笔伐中,清华大学没有站出来,而是扮演了一个毫无担当的角色,表现了知识分子在肆无忌惮的公权力面前的投机和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