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毛拉下神坛,坚决彻底
把毛主席拉下神坛,这个说法在大陆早就有了。不过能在大陆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不过是隔靴搔痒地批评一下毛在49年以后的一些做法。而张戎女士的这部《毛:鲜为人知的故事》,对毛的否定之干净彻底,连很多西方人的著作都要相形见拙。
全书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毛是个大坏蛋,他的一切行为都出于自私的目的,他的政治史是、也只是一部权力斗争史。很多党史里对毛的结论,在张戎的著作中都被无情的否定。
在介绍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时,一般的传记会突出毛是农民的儿子。可是张戎在书里指出,毛一点也不喜欢体力劳动,“一旦脱离了农民生活,他就再也不做了”。连毛泽东自己都说,他是带着对贫苦农民的不平离开家乡的。但是张戎经过仔细考证,认为毛在当时心里面装的根本就不是农民,倒是经常为自己艰苦的学生生活发牢骚。
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是包办婚姻,与当时很多男人一样,毛对元配妻子毫无感情。一般的毛传就说毛主席从小就渴望冲破封建牢笼,张著则强调毛对前妻的铁石心肠。
毛离开家乡后,到省城长沙漂流。他曾经入伍当兵,因受不了艰苦的生活而很快溜号了。毛后来选择了湖南第一师范,主要是因为师范学校不收学费。
年青毛泽东在德国人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旁边也读书笔记探讨道德问题,张戎从这些笔记中发掘出了指导毛今后一生的思想根源:自私、随心所欲、不承认对别人的责任与义务、只重现世而不在乎来生,等等。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已经接触了共产主义的毛泽东,因为懒得学法语,也不想做苦工,就没有赶时髦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他又漂流到了北京。在北京挨饿受冻,又受到文化名人的冷落,于是只北漂了半年就借钱南下上海了。在上海转了一圈,只得又回湖南,当起了小学教员。
顺便提一句,毛在刚出道时非常不得志,与他的适应能力也有关系。他的语言能力差,家乡口音终生不改,在北京上海怎么能混?(张戎的书里没有明白点出这一层,我替她说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