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夜读《战国策》有感 |
送交者: 巴尔的摩 2002年09月19日12:35:53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读书杂感 夜读《战国策》,读到“冯(言爰) 客孟尝君” 那一段,心有所感。 这是个比较有名的老故事了,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的: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其中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号为四公子,都各养士数千。齐国人冯(言爰)投奔孟尝君,三次“弹铗而歌”,接二连三的提出出门坐车、供养家口等要求,试探孟尝君的容人之量,引起他的注意,终于得以在关键时候展露才华。他毛遂自荐为孟尝君去他的封地薛收债,奇就奇在他全部核对诸民的借据后,竟然假借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人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因为他觉得孟尝君宫中珍珠宝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仁义爱民,所以矫命焚券,买回民心。他“市义而返”,孟尝君虽然不悦,说“先生休矣”,但是也无可奈何。冯(言爰) 的远见卓识数年后才显出效果---孟尝君失势罢相回到封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夹道欢迎他。 应该说,这是个相当有正面意义的故事,冯(言爰)的仁义爱民的民本思想,即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也颇令人称道。但是,在赞叹之余,不禁有些疑问:冯(言爰)的方法真的可以、需要搬到今天来用吗?孟尝君封地的人民在冯(言爰)烧去债券后是如此的感激,那么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那些债务不是小数目,显然不属于所谓的小恩小惠了。我倒是奇怪,孟尝君自己封地上的子民,这些百姓们在他的管理之下是如何的负债如此,以致一旦得到免债,感恩戴德至此?从反面来说,如果不是冯(言爰)烧那么一把,恐怕谈得上民怨沸腾了吧?那么就说明孟尝君管理他的封地的方法有问题。我过去看书提到这个故事,看到编者们总是对冯(言爰)的那把火大加赞赏,好象这一把火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似的。确实,也许民众会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此心存感激,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如果不改正那个使得人民负债累累的管理方法,或者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那么,迟早又会出现人民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我认为烧掉债券的法子也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方法,用个次把还行,多用几次,孟尝君这种大富豪恐怕也吃不消,而且关键是老百姓们如果总是周期性的给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处理不好,就会激发民变,那时候再采取措施恐怕就晚了。 毫无疑问,冯(言爰)是个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的“士”,但是我认为,他离真正的“国士”还是有差距,他还谈不上是那种有经邦济世才略的人,他的“士为知己报效”的方法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的各种或明或暗的权谋权术手段为“恩主”树立个人魅力,让“恩主”依靠这些个人影响去治理天下。我的疑问是,如果这些“恩主”考虑着要为子孙筹划长远的话,而很多时候子孙并无“恩主”们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吸引民众民心的个人魅力,他的这一套还会有用吗?冯(言爰)恐怕没有想到过,真正长久的计划措施,应该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这个系统将“恩主”如孟尝君者以及“群氓”老百姓们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矛盾在出现之初就会在系统内部有效的加以解决。正如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的在这种天下大治的情景:“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意思是说,不仅是初生儿做皇帝,即使就是天下只有那样一个象征性的君主,如胎儿或者已逝的帝王,也照样安宁无事。这时,就是那一套系统在起作用,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按现代的观点,就是民主相互制约的体制了,这一点,我们身处北美的人们都有机会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看到,在真正的总统是谁水落石出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却井井有条,丝毫不乱,这就是一套平衡制约的成熟的机制在起作用。有时我暗暗感到美国人选总统时的煞有介事有意思,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制度早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人上台,他的政策都受体制中早就平衡了的各种各样的力量和利益所制约,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会真的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就保障美国的发展是连贯一致的,它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又保障了不断的继续完善和发展他们的体制,这才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可靠的治理天下的系统,值得我们中国人借鉴。 有一点让我觉得有些不安的是,从《战国策》中和我看的现代人编辑的书里讲这个故事时,似乎在津津乐道于冯(言爰)等“士”的足智多谋,长袖善舞,在他们的笔下,“民”是很好对付的,一个小小的招式,就能够让他们感恩戴德,他们的恩德之心和义气是可以买回来的。在故事中的冯(言爰),即使他能够意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无庸讳言,他也是如此认为并对待民心的,也许,在两千年前,民智尚未开发,信息难以流通,情况也许如此吧(大大的疑问)?但是即使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们也早就意识到了民心民意是“可以载舟,亦能覆舟”的,也早就有明智之士说过“下下人上上智”,“群氓”的意志和智慧是不可轻不可辱的。而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意识,就把自己同广大的民众的联系纽带割断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也许与此有关吧?到了今天,自以为可以自己解释和割裂真理,甚至操纵真理的传播,不去真正理解那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话的深刻涵意,忘记自己的一切源泉都来自民众,这种居高临下的“精英”意识也许应该是当今知识分子们最应该警惕的。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