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海子
海子写过很多诗,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诗由于写得太快,而欠缺锤炼.
我个人以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一首好诗.在海子自己的诗中,
这也不是好的一首.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这首诗都非常的普通.我
在这里重读这首诗,心里想的不是这首诗是如此如此美妙,或者如此如
此糟糕.我在想为什么这首诗变得流行?
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但一定是人们需要的东西.构成这首诗
流行的因素:
1.简单的幸福.诗中"喂马,劈柴","粮食和蔬菜",正是现代人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所缺少的,由于不能拥有,而更加渴望.记得有一
次达赖在德国讲藏传佛教,很多德国朋友都去倾听,我也跟着去凑了回
热闹.德国人对达赖所描述的生活,向往得难以言表.而达赖其实仅仅
讲了点佛教的皮毛.
2. 浅显.现代诗在经历了七十年代末的朦胧后,开始走向朦胧的反面--
口语化(如于坚,伊沙等人),甚至有类似于卫慧的下半身写作.海子处在
两者之间,语言已有媚俗的成份.在电视,VCD,互连网流行的今天,
现代人能静下心来读诗已经不错了,哪会象古人那样去品味?
3.还算上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起来口感不坏,这也许是流行
的另一原因?
海子就读于北大,来自安徽安庆农村,所以他的诗歌中不时会出现田野
里的景象.农村给他诗歌以营养,也给他带来了孤独.在中国,农村生活
与城里生活的跨度,可能比我从北京来多伦多的跨度还要大.我想海子终
于承受不了城市的喧器,而选在北京的北郊昌平做他的居所.最后,就在
昌平那个小火车站卧轨自杀了.
海子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冷静得不象个诗人.每当我读他的诗,眼前
总出现他缓慢地在铁轨上躺下,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让开过来的火车把自
己均匀地切成三段......谁能酷得如海子?
谈起海子的死,不由得不想起梁小斌的疯.八十年代初,梁小斌以>,>一举成名.有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在合
肥相约去看梁小斌,合肥的一位作家朋友对我说:"梁小斌已经疯啦,看
他人只会让你失望,还是读他的诗吧".大家相视怅然.
诗人的人格是分裂的,正是这种分裂造就了诗人的灵魂,却毁了诗人的肉
体,还是让我们来感受海子的人格分裂吧:
春天, 十个海子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而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而"字疑为"用"字---笔者注)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P.S.
天下第一大胆的望文生义: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说的是什么?是作爱。“金蟾”代指女性
生殖器,“啮锁”意为紧闭,(紫色)“玉虎”代指男性生殖器,进去时象燃烧
的香气那样缓缓轻柔,出来时,头上粘着黏液(牵丝:字面意思是汲水的绳子,
真实意思是女性黏黏的爱液拉长成丝状)就象是用长绳轱辘汲水一样轻快。也只
有中国人叫作爱写得如此优美朦胧。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是李商隐四首>中的两句,不知这
位把四首放在一起读时,是否还能如此胆大?
题外话,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