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在助人為樂與嗟來之食之間
送交者: 吳心 2003年03月31日21:37:1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曾讀過一篇文章,記述的是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老人的故事:他的家在農村,人煙稀少。有一天,一個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柵欄外徘徊。他觀察良久,然後走上前去對那人說:“先生,你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里的木頭扛到那邊角邊里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脫去風衣禮貌,然後很賣勁兒地木頭扛過去並擺放得整整齊齊。那天晚上,滿頭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的在廚房裡與主人共進晚餐,然後又踏上旅程。整個戰爭期間,城裡逃難的人很多,老人家裡的那堆無數次地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

—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我的心被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這是再我成長的環境裡,在我生存的環境裡,在我習慣的文化和熟悉的同胞中很陌生的一種感情: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掩臧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他覺得自己的受助者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的報償,這是何等的仁慈啊!

從這位異國老人的所為中,我感到了自己曾有的“助人為樂”意識的缺憾—還有什麼比一廂情願地“高尚”地助人更傷受助者的自尊呢?

曾經不理解“嗟來之食”中那個齊人的所為,當老師時,我一邊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這個人多麼有骨氣,心裡卻覺得他真不聰明。讀了德國老人的故事,我才頓然感受到寧死不受“嗟來之食”者的人格之尊。“嗟來之食”的故事有二千年了,可二千年來,“嗟來之食”也好,“請來之食”也好,我們實在沒有真正體會到人的尊嚴在其中的吶喊。

最近我們身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中,母親重病臥床不起,父親決定離開這個家,14歲的兒女沒有跟父親走,而是選擇留下來照顧母親。於是,電視台、報社找上門來要宣傳他的事跡。從電視裡我們看到,記者在不停地問,而孩子只是低着頭一聲不響,許久,她抬起掛滿淚珠的臉說:“你們別問了好不好,我不想說。”——只要出發點助人,其行為就是善舉嗎?把他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覺羞愧之處剝裸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揚起自認為高尚、無私的愛心大旗去解除他們的困難,這是一種殘忍,是一種自私,是無視他人尊嚴的殘忍,是無所顧忌地炫耀自己高高在上優勢的自私。

這樣的事,我們遇到了很多:貧窮孩子因接受了別人的錢,他們就必須感激,受助的貧窮生也因此必須比其他學生更優秀,更不能犯錯誤;對單親家庭的孩子,任何一個好心人都可以不加掩飾地投以憐憫的目光,去同情他或關心他……

其實,有些人在慷慨地表示自己的關心時,是需要藉助更渺小、更虛弱的人襯托自己的高大——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優越感可能給別人帶來心靈的傷害。

當我們是平頭百姓時,我們幫助比自己差的人;當我們樂意幫助比自己差的人;當我們有了權勢時,往往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助人,儼然救世主施捨着善意。而對他人的尊重,卻很少裝在我們心中。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尊嚴的貧血成了現代的社會病,因此,許多人不懂不受“嗟來之食”者的痛了。

助人可以給予心靈以溫暖,但如不顧及對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會深深傷害別人,在他們心上永遠種下卑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給曾經深愛的男孩 ZT
2002: 又一個春天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