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有许多中国人来澳大利亚读书。说是读书,实际上是交了学费不上课,整日在外打工挣钱。
那时的澳洲电讯(Telstra)垄断电信业,打中国的电话一分钟就要两三澳元。来澳打工的华人一个小时的工钱,只够讲两三分钟。
有一山东人,为了省钱,跟家里的人讲好:每周六晚上八点用投币电话打回去,响两三下就挂掉,说明一切平安。因为电话没接通,硬币会退回来。如有事情要讲,才长响不止,家里就接电话。
有次,这人的妻子实在憋不住了,就在响了两下的时候把电话接了起来,结果被老公一阵臭骂。后妻子来澳,说:“好几个月,就听他在电话里骂了一次,就用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说着,她欣慰地笑了一下:“不过,毕竟听到他的声音了。”
这个时候,骂也是甜的。
上海人则聪明,不用交钱就可以通电话。有上海人把硬币改造了一下:先在硬币边上打一小孔,穿上线,把币投下去,打完提上来,下次再用。这个方法被几个上海人控制在小范围内使用,而且屡试不爽。秘诀是要常变换投币电话。
关于上海人的聪明,还有一个故事:两个上海人同租一幢房子,公用一厨房。甲老是怀疑乙趁他外出打工的时候偷用他的酱油,于是在酱油瓶子上的液面处划一条线。甲回来还是觉得酱油少了。检查瓶子,线却仍在。如此几次,他觉得酱油确实少了,怀疑是乙看出了猫腻,吃了酱油把线擦了,重新划一道,所以每次线都在在酱油水平面处。
因证据不确,甲不便发作。甲于是把瓶子盖紧,倒过来再在瓶子上划线。这次,乙又去偷用,却没在水平面处找到线,暗喜,就放心地用了,划线也省了。
甲乙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201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