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而不死是为贼” |
送交者: 跛行者 2004年06月24日15:00:20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解“老而不死是为贼” 跛行者06、23、2004
原文见《论语·原宪第十四·46》: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大意如此:原壤这个人,大伸双脚、神态傲慢地等待孔子。孔子对他说:“你小时候不知道尊敬别人,成年后没有德行可以称述,现在老了还赖着不死,这就叫做贼。”据《礼记·檀弓》载,孔子的这位老友死了老娘,孔子帮着买椁(外棺),他却站在椁上唱歌。对游戏风尘的老顽童,夫子没有办法,只好用手杖敲敲小腿骨,略施薄惩。 孔子的话,其实有半开玩笑的性质,如果不看上下文,认为在说人老了没有用,就该去死,跟原意相去甚远。《论语·乡党第十一》记载孔子的起居礼仪:乡里举行饮酒大会,要等拄拐杖的老人全都出去了,他才出去,可以作尊老的旁证。 对典籍断章取义,“贼”说是一个典型。还有更恶劣的,即随意篡改。比如“以德报怨”的提法。 《论语·原宪第十四·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孔子这样回答“以德报怨”的问题:“如果以德报怨,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正处理冤仇,用恩德回报恩德。”打着夫子旗号,宣扬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好比日本考古界的埋碑造假,别有用心而手法拙劣。 《论语》乃是跟《圣经》分量相当的经典,而且并不难懂。初中文化以上的国人,都应该翻一翻。理解孔夫子的语录,跟理解《圣经》一样,宜从整体上境界上把握,夫子的诚实、好学、达观、不为世俗牺牲原则等等,栩然纸上。《四书》以《论语》为首,其他三部为阐发补充;至于朱熹《四书集注》之类传疏,随意发挥之处比比皆是,宜以领悟原文为主。 话说回来,《论语》不能当红宝书,一句顶一万句。据《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阵之事,孔子回答: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至于打仗的事情,没有学过。《论语·子路第十三》载,樊迟请教种庄稼种菜,孔子坦承不如老农老圃。毕竟两千年前的智慧,不可能事事切合。 《圣经》也是一样。经上说上帝造人,抽男人的肋骨做成女人;又有丈夫是头、妻子是身子的譬喻;耶稣的受难和死亡,也被暗示为妻子应甘心忍受丈夫的打骂。以上都是现代女权运动的火力标靶。类似其他宗教,基督教侧重生老病死这些大问题,不可能顾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平权不过是枝节。耶稣象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即使耶稣是完人,其门人弟子的理解、记述不免有误。白璧微瑕,是魅力而不是弱点。偶翻佛经,跟同时代的文字比,有些滞涩不太通畅,可能胡僧的汉文没有学好,并不损其历史地位。 再罗嗦两句尊老。“仓廪实而知礼节”,尊老是文明成熟的标志,贱老多为落后文明的特征。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俗多贵勇壮、轻老弱;日本某地,古俗将老人背入深山,任其生灭。当代美国被称为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墓场,含有怎样的文化潜台词? 不幸的是,文明成熟了就要走下坡,人民善良了就可能被野蛮民族欺侮。民工的竞争力绝非小市民可比,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所失因此无所惧。历史上,野蛮民族永远不缺乏进取心;所以每闻对国人不文明的批评,难免会心一笑,意在不言中。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