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媒體漂白讓我愧為華人
送交者: 高天闊海 2015年04月04日20:21:1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前言】九零後華裔青年講述親歷種族歧視體驗,反思北美教育與媒體對人的“漂白”作用。

今年奧斯卡獎的提名公布的時候,好朋友問我關於那些提名影片的看法。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全部二十位被提名的演員都是白人;唯一一位不是白人且獲提名的導演執導的影片叫《鳥人》,裡面的主要角色都是白人。

這演示了有色人士在媒體領域系統性的缺乏形象代表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直到今天都在影響我的身份認同。
我在多倫多一個華人聚居的社區里長大。我的同學的長相和我類似:膚色蒼白、頭髮油黑、單眼皮和塌鼻子。另一方面,學校的老師們幾乎都是白人。師生之間的膚色差異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直到有一天: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出人意料地提出這個問題。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他說的話。
他挑出班上唯一一個白人同學,向我們解釋:他們倆和“我們”之間的“不同”。 
他說,“我們是白種人。我們和你們不一樣。”
他毫無必要地重申了這一觀點多次。當年我十三歲,還不知道如何批判性地理解這一課;但是我理解了言外之意:他【譯註1】是白種人,而“我們其他人”不是白種人。他是高等人,而我們不是。第一次,我對自己的膚色有了自我意識。
在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對電影很感興趣,什麼電影都看。關於老電影、新電影以及其中的演員,我能說出一大堆瑣碎的事實。每年的頒獎季節【譯註2】是我最興高采烈的時候。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自己的外表更為關注。我對於白人小孩天生多彩的頭髮、尖尖的鼻子、深深的眼眸和高高的眉骨萌生出羨慕。為避免被誤認為是一個“浮伯(fob【譯註3】)”(英語“剛剛下床的(fresh off the boat)”的縮寫詞,以前用來指新移民),我改變了自己的穿着;儘管我出生在加拿大,也從未去過中國。
大約在那時候,我想:但願我是白人。我並非希望自己不是華人。我只是希望自己看上去像電影和廣告中的名流。那樣的話,我也變成高等人,其他人也想要看上去像我一樣。
這個想法變得活躍起來是在那一天我和家人去跳蚤市場之後。那一天,我姨媽為了給叔叔買一雙假的艾迪達斯褲子而討價還價了半天,她也許還價還低了,結果那小販對她說:如果她想要更便宜的東西,她應該“回中國去”。 
那是生平第一次我經歷了口頭上的種族歧視,儘管那話不是沖我說的。我被惹惱了,而且為像我一樣的華人有貪便宜的名聲而感到窘迫。我一直告訴自己:假如我們是白人的話,沒有人會對我們那樣出言不遜。
那件事以後,我更經常地注意到這種偏見。一次在一個商場的停車場裡,我見到一個白人與一個華人在吵架。白人指責華人搶了他的停車位。華人不理解,用國語回答;白人說“滾回家去”。 我足不停步,繼續往前走;心裡再一次感受着他人的屈辱。為避免那白人把我和那華人聯繫起來,我走得很快;雖然我和他純屬陌生人,我們之間唯一的聯繫是種族。
18歲的時候第一次有人沖我說出了種族歧視性的言論。那時候我在一家快餐店上夜班,一天晚上,一女子進來向我要黃油抹她的麵包圈。那家店在過了某個點後就不賣麵包圈的,因此她的麵包圈一定是自己帶來的。因為她不是該店的顧客所以我不能給她任何免費的東西。遭到拒絕之後,她對我說:我不知道什麼是麵包圈,因為“麵包圈是猶太人的食物,華人不了解猶太人”。
就在同一家店,一次,另一位女子進來點咖啡;當我敲擊鍵盤打入她的訂單的時候,她問我聖誕節是什麼時候。我心想:這個問題問得奇怪:第一,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第二,那時候已經是一月份了。我說,“十二月二十五日吧”;她說,“不是,你們的聖誕節是什麼時候?”原來她問的是華人的春節在什麼時候。
當我再次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我害怕我的姓會讓招聘經理們對我的申請另眼相看。有志於當作家的我以為:如果我使用一個白人筆名的話,也許獲得工作的機會會更高;因為主流華人用英語寫作的人極少。但是接着我又擔心一旦他們發現我的名字不僅是假的而且是“改換了種族的”,他們會嘲笑我(正如我已經親眼見過一樣)。
有幾個月我在多倫多市中心做辦公室助理。我喜歡這個工作,因為可以把我的文化外殼定期留在郊外。那個特別的日子,一同事給大家講了一個“好玩的”故事:
他和一個名叫山姆瓊斯的找工者電話交談了下。談得還行,他說;但他發現極為搞笑的是那個山姆瓊斯事實上是一個中年印度移民,講英語有濃重的口音。山姆瓊斯不是他的本名。他告訴我的同事:雖然他有很多資歷,但是卻很難有面試的機會;他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好發音的本名,於是就把名字給改了。這麼做的結果是:他成了我同事的笑料。
以上種種經歷都在告訴我一件事:我需要改變自己。我夢想過絕無可能的一夜大變身,覺得那會緩解我的問題。這種感覺影響了我整個青少年時期,以致於每次和非華裔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我都會疑心自己是被用來充門面的亞裔人士。
2011年我讀完了高中,多元化的問題突然成為一個重大的文化問題。更多的有色人士出現在電影裡;有色演員出演了傳統上一直為白人演員保留的那些情節。在媒體上,關於性別、身份認同、階級、年齡和心理健康的討論出現了變化。這種社會變遷也體現在我的生活中。 
19歲那年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意大利。那是我第一次拜訪歐洲和第二次離開北美洲(第一次是十五年前到越南參加我叔叔的婚禮)。有人警告我提防扒手,但我不是很擔心他們,相反我更擔心普通民眾,因為我聽說歐洲人對亞洲遊客的種族歧視嚴重。從蘇格蘭來的一位朋友對於這種荒謬的偏見感到困惑;但是在多年來恰恰就在加拿大觀察白人對那些長得像我的人說“滾回老家”之後,我擔心:也許輪到我了,有人要這麼說我了。
幸好,那類事件都沒有發生。我們參加了一個旅行團,是團里少有的幾個華人。我們的意大利導遊說:她把我們看做“她的孩子們”。團里的一些人和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從未去過意大利的意大利人。他們問我們從哪裡來的時候讓我們覺得:他們對我們感興趣不僅因為我們是華人,而且因為我們是人。
我20歲的時候在多倫多城西的一家書店工作。我是店裡唯一的東亞面孔。同事們詢問我的文化背景,在某個時候(人生第一次),有人說我的文化“很棒”。 生平第一次我感到真正的自豪。
在和一位顧客交談的時候,他問:“你從哪裡來?”,和我之前數百次那樣,我回答說:“加拿大”。 
他看了我一眼,說:“好吧,機靈鬼,”然後問我的“祖先”從哪來。我說自己是華人,他問我的祖先生活在中國的哪個地方。我沒有答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移民到加拿大前,我的父母出生在越南一個先前叫西貢【譯註4】的城市。
那男子和我交談了接近一個小時。他告訴他發現中國文化——我的文化非常富有魅力。他說:我很幸運地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他對於我對中國文化所知有限感到失望,因為他本想從我這裡學點的。他建議我查查中國歷史,多了解點我自己的文化。
我現在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先前沒有花時間在中國文化上。因為長期以來我對於自己的身份沒有興趣,總是去探索他人的身份。
我此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觀看電影電視中的白種人;我曾經不顧一切地要避免被陌生人視為國吉先生【譯註5】的笨拙模仿。和我的妹妹不同,我從來都沒有去上國語課,因為我害怕那會讓我“更亞裔化”,就像我在那個停車場裡見到的那個華人那樣。如今,22歲的我才開始用手機裡的軟件學些基本的中文,但是我可能永遠都講不流利了。因為聽到和看到的發生在我身邊的事,這麼多年來我壓抑自己文化遺產的努力讓我喪失了的時間和機會我永遠也追不回來了。
這些故事的要旨不是在說:我渴望被白人認可;而是在說:年輕的心靈容易被媒體影響和操控;這樣的心靈會產生有害的無意歧視【譯註6】,且支持這種歧視。
奎文贊妮·沃莉斯【譯註7】領銜主演《安妮》【譯註8】在網絡上引起一片喧譁;而與此同時對於傑克·吉倫哈爾【譯註9】主演《波斯王子》【譯註10】,魯尼·瑪拉【譯註11】在《彼得潘》【譯註12】中飾演一位印第安土著女孩,斯嘉麗·約翰遜【譯註13】在《攻殼機動隊》【譯註14】中飾演日本女性卻無人表示反對( 或者大家默許了)。這是在教育有色人士:對白人打開的門對於有色人士總是關閉着。
我的另一個遺憾是:世上依然有一些青少年(不論種族),他們依然抱有自我毀滅的欲望,希望變成另一個種族的人。一方面我高興地看到今天的人們可以更公開地談論多元化問題;另一方面像奧斯卡這樣的團體依然嘗試消滅這些年輕人的聲音。舉個例子,在過去的87年裡,只有九個黑人、四個拉美人和三個亞洲人在奧斯卡獲得表演類獎項(根據美聯社報道)。這與我們的多元文化社會極不相稱。
在媒體上的形象代表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我花了好多年才看清了我的老師和我喜歡的業餘愛好對我進行的那些潛意識層次的洗腦。我希望處在這種情形中的其他人能比我更早認識到這一點。
【譯註】
1. 原文為“she(她)”,前文為“he(他)”,應為筆誤,統一為“他”。
2. 頒獎季節(awards season)在美國指的是每年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其時主要電影獎(包括奧斯卡)粉粉出籠。
3. 浮伯(fob)不僅有“新移民”的含義,還含有歧視性的貶義。
4. 西貢(Saigon):即現在的胡志明市。
5. 國吉先生(Mr. Yunioshi),電影《提芬尼的早餐》中一日本人形象,是好萊塢電影醜化和類型化的亞洲人形象之一。
6. 無意歧視(Microagression),歧視的一種:歧視者使用社交慣用的行為或表達方式,並未經過有意識的選擇,但是在其效果上和有意歧視相同。
7. 奎文贊妮·沃莉斯(Quvenzhané Wallis,生於2003年),美國黑人童星。2014年她主演了音樂片《安妮》。
8. 《安妮》(Annie),原本是百老匯歌舞劇,1977年首演,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傳統上女主角——小女孩安妮是由白人扮演的。
9. 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好萊塢白人男演員。
10. 波斯王子》(The Prince of Persia),即《波斯王子:時之刃》(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是2010年5月上映的一部美國奇幻驚險電影,改編自2003年出品的同名電子遊戲,由傑克·吉倫哈爾飾達斯坦王子。
11. 魯尼·瑪拉(Rooney Mara),好萊塢白人女演員。
12. 《彼得潘》(Pan),改編自著名蘇格蘭童話故事的美國真人版電影,預計2015年7月上映。
13. 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好萊塢白人女演員。
14.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1995年上演的該片原本是日本動畫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好萊塢的真人版預計在2017年上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從一家三口比記性談育兒心態
2012: 十八個月,經得住國內外折騰的大寶!
2011: 這樣的男孩是不是膽子太小了
2011: 父親對女兒的影響(轉)
2010: 五彩:心中的驕傲:兒子要上大學了(上
2010: 伍加:尋找恐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