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杨虹: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父母之爱
送交者: 杨虹万维博客 2015年02月18日08:18:0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这本书去年夏天在台湾出版以后,我以为从此不关我什么事了。不想到这么快就再版了。而且我发现,围绕着写这本书、出版这本书发生的那些故事,和那些故事中的人,总是那些清晰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决定为再版写一篇序言。

这是一本探索父母之爱的书。当初写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些好奇的,以及反对的声音。我记得去北京采访结束之后,我弟弟送我到机场。在路上他说:“你可要想好了你是否真的要写这个题目。”我告诉他,我知道我将要面临的压力。然而,我还是决意要探索一下,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父母之爱与我们成人后的状况,有着怎样的关系。

http://www.rainbow-fans.com


我写这本书,并非想得到所有读者的拥护,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读者看完书之后,唤起对父母之爱的意识与探索,能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父母之爱,也就足够了。


关于父母之爱这个主题,在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不容疑质的主题。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中国人也开始思考以往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比如,父母如何爱他们的孩子。年轻一代的父母,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更积极主动寻求如何养育出一个健康而又幸福的孩子。诚实地面对父母之爱的意义,比如:


健康家庭的基础是什么?对儿女成长意味着什么?

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对养儿育女的文化观念与科学的发现有那些偏差?

这些偏差对孩子的情感心理成长,以及亲子关系意味着什么?

中国式父母之爱与西方的父母之爱最根本的差别在哪儿?

如何纠正与不合符科学发现的爱的误区?

我们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为了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并不是法官眼中的家庭成员无犯罪记录;不是学校老师看重的按时上学,不打架不闹事;也不是邻居们羡慕的夫妻没有离婚、分居,儿女孝顺、事业成功。健康的家庭,指的是家庭关系,是否让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否预备了孩子进入社会。而健康家庭的基础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一个我们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并不了解,甚至完全误解的概念。


然而,这个思考有的时候是痛苦的。这个痛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导,也来自儿时有过心理创伤之后,多少年来建立在大脑里已经变形的记忆。这两个原因,可以使得我们活在幻象当中,也活在伤痛和麻木当中,继续传承着老一辈不健康的父母之爱。


我们思考父母之爱与我们成长的关系,并不是要批判我们的父母。他们和我们一样,都需要的到心理和心灵上的医治。这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的勇气,诚实地面对我们的文化,以及父母之爱的内容与结果;给读者注入赋予生命的----爱的力量,让我们都得到医治。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看到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却往往被忽视的现象,以及这个现象的重大意义。


我希望这本书帮助读者认识到,这不是仅仅探讨亲子关系的书,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爱的生活方式,并且把爱的能力传承给他们的下一代。

“爱”这个字,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在学校的图书馆打工,遇到了馆长欧翰纳博士(Dr. Ohannes)。那时我很不明白,学校里有名气的高年级学生,总是跑到图书馆问功课。所以我也问他,我应该学什么?我至今还记得他微笑着回答我一个字:“爱”。那时我对这个字不以为然。但是他当时眯着眼睛的微笑,激发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一个拥有多个博士学位,在人们眼中一个满有智慧的人,对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字眼如此看重?这个疑问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几年,最后决心想要解开这个谜。直到今天,我觉得想要掌握这个自然法则是多么不容易。而这个不易,就跟我们从小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诚实地面对我们的成长环境,面对我们的父母之爱带给我们性格、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甚至伤害,是一个医治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走向健康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有许多的障碍,阻止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延续了几千年,而这个封闭如同一个冷冻箱,冷冻了中国人的思维,也不允许外面的思想进来。


一个最基本的特色,就是中国文化不允许我们对父母之爱有负面的想法。所以,我们不仅习惯了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而且也习惯了对父母之爱“看喜不看忧”的生活态度。所以,许多中国人提到父母会以爱为名,损害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时,会予以否认,甚至会愤怒。他们更不愿意回忆和面对自己所经历的父母之爱,或者自己给予子女的父母之爱。他们宁愿相信中国式父母之爱是完美的,自己得到的、或者自己给予子女的爱是完美的;而任何对父母之爱的疑质都是狂言乱语,都是大逆不道。


尽管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显示父母会以爱的名义,损害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尽管这个主题在西方早已成为常识,但是对于有些中国人,不愿意认可这个发现。而越是没有得到健康父母之爱的人,或者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情感心理创伤的人;那些把来自父母残缺的爱,传给了自己孩子的人,越是不能接受父母有可能怀着良好的动机,但却在无意识中,制造了自己婚姻的不幸与遗憾,并且也会在爱的名义下损害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


我希望读者看到,以科学的眼光探索父母之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与寻求获得爱的能力医治创伤,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中国这些年来恢复传统文化运动, 也阻碍人们勇敢地、诚实地面对父母之爱:究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什么?是不是有空间成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给父母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批评和否认父母的爱,我们是要寻找获得爱的能力,医治我们心理的创伤,纠正我们性格和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更完全地发展我们的潜力,使得我们在事业上可以更上一层楼,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一味地否认和抵制对父母之爱的探讨,并不有利于我们获得爱的能力,医治心理的创伤,纠正性格和思维等方面的不足,以及更完全地按照我们的天赋、兴趣等,发展我们的潜力,做到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在这本书里,我记录了在过去这些年里接手过的案例,也收集了近年来中国大陆媒体正面宣传的个案,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故事、道德教导等,以及公开报道过的案例等等。我把这些资料与现代心理学的发现、西方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做了一个比较,让读者自己从中给予一个总结,发现自己需要的答案,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希望反对者的意见,能够激发对父母之爱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能够鼓励人们追求健康的父母之爱,而不是引发争论与分裂,甚至进行人格攻击。但是,如果反对者连书的内容都没有看,不愿意面对父母之爱对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一味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新观点的否认、抵触、冷漠与防卫,那么,这种态度与行为对养育孩子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当然,也不利于个人的健康。


否认中国式父母之爱对养育孩子造成的损害,对久存的心理情感伤害视而不见,甚至试图把这些不愉快的记忆从大脑里排掉,或者假装它们不存在,想象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有一对伟大的父母,有一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相反,诚实地面对我们的成长过程,面对父母的养育,面对传统文化,则需要勇气,需要谦卑。这个态度,不仅读者需要,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记录我对这个主题的观察,记录那些令人痛苦的现实,记录那些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我知道,审视中国式父母之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主题。有读者说,我闯了一个禁区。于是它成了一本要么让人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愤怒的书。不论是好是坏,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都是我个人的成长;都留下许许多多让我无法忘记的故事,让我永远纪念的人。借《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的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第二版在北美发行之际,我要感谢苏黎先生为初版与再版的倾心付出。他让这本书能够在北美与读者见面,更为中国大陆的读者开通了获得本书的渠道。更愿这本书抛砖引玉,使得中国式父母之爱真正从残酷走向慈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做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区别
2014: 七十年代忆旧:母亲亲历中药偏方的奇效
2013: das:中医与阿Q情结
2012: 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粗陋
2012: 我对加州人权法案的翻译
2011: 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家族——邓小平家族
2011: 申时行:(诗)透明的球 (副院长副教授
2010: pzzdm:进化论的常见的证明
2010: 宗教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