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砒霜治療白血病奠基人張亭棟獲求是100萬大獎 一生默默無聞
送交者: sciencenews 2015年09月19日18:17:3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砒霜治療白血病奠基人張亭棟獲求是100萬大獎 一生默默無聞 (轉)

 2015-09-19 宗澤 潘穎 賽先生


撰文|潘穎 宗澤


今天下午3點17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宣布,將金額為100萬元的“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授予一位默默無聞的醫生張亭棟教授,獎勵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治療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貢獻。


張亭棟現年82歲,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哈醫大一附院”)的教授,曾任該院中醫教研室主任。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張亭棟沒有親自出席今天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的頒獎典禮,其獎項由其兩位同事代領。


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發現道路上,張亭棟幾乎窮盡了大半生的時光。作為一種廣為人知的劇毒物質,砒霜入藥雖然在中外都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長期以來人們不能確定砒霜單獨用藥能否治病,又對何種疾病有確切的療效。在民間驗方的基礎上,經過數年研究,張亭棟最早於1979年在與合作者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們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是藥劑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其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


而國際上與此等同的工作,是1987年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後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等人報道的用維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維甲酸(ATRA)成功治療了一例APL,此方法後經法國等國醫生驗證有效,直到1991年被國際醫學界承認,此時距張亭棟的發現已過去15年。


今天,國內外治療APL的首選方法是在上述兩項單體化學藥物的基礎上,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與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用藥,無需化療,臨床治癒率達90%以上(所謂“治癒率”,指五年無病生存率)。這一更佳療法的貢獻者主要是張亭棟、王振義和王振義的學生、前衛生部長陳竺及其夫人陳賽娟。


但境遇迥異的是,王振義和陳竺夫婦三人皆為院士,都擔任過重要部門的領導職務,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三人皆被國外一些著名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王振義和陳竺更是拿了不少國際醫學藥學領域的大獎。而張亭棟此前獲得的最高獎項是作為第二完成人的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外還算“拿得出手”的獎就是一個白血病領域的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兩個企業級別的獎勵。提起用非化療方法治療白血病,業內幾乎盡知王振義和陳竺夫婦的貢獻,但對張亭棟的名字就陌生許多,公眾中更是乏人知曉。不但如此,張亭棟甚至還曾捲入一場專利官司和一段隔空論戰。


求是基金會在頒獎詞中這樣評價張亭棟的貢獻:“張亭棟的成就,是我國在單體化學藥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認的屈指可數的成就之一。他的發明通過與合作者的研究在1990年代後推廣全國,其後推廣到全世界,成為今天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之一。”


據求是基金會介紹,“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是基金會最重要的獎項。除1994年設獎當年曾一次性為十人頒出該獎外,此後有多年空缺。至今僅有24位中國科學家膺此獎項。有趣的是,王振義曾在1996年獲得今天張亭棟所得到的“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一生僅此一藥




張亭棟1932年生於河北省吳橋縣,上世紀50年代考取哈醫大,學習西醫。1960年,張亭棟到黑龍江中醫學院參加西學中班,後又到遼寧中醫學院研究生班學習,成為中西醫結合大夫,最後到哈醫大一附院中醫科工作,在這裡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他個人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張亭棟曾說:“掌握了中西醫兩種方法,這一輩子能治好一種病就不算虛度。”確實,在張亭棟的醫師生涯中,他幾乎只專注於白血病。對砷劑療法的發現,使其成為了發現APL治療藥物歷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人。


1971年3月,哈爾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藥師韓太雲從民間中醫得知用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蜍等能治療淋巴結核和癌症,遂將其改制成水針劑,並命名為”713”或”癌靈”注射液,通過肌肉注射治療癌症,一度在某些患者身上見效,但最終因毒性太大而放棄。但想弄明白其中奧秘的張亭棟沒有放棄,他將方子帶回醫院,於1972年和韓太雲等人合作,將“癌靈”注射液用於白血病治療,並檢驗其組分、毒副作用等。


1973年,張亭棟、韓太雲用“癌靈注射液”(稱“癌靈1號)治療了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症狀都有改善。這時的藥物成分主要是砒霜的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這一年,張亭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黑龍江醫藥》雜誌上發表了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開創性論文。


後來,隨着一系列人體試驗的相繼展開,1974年和1979年,張亭棟與中醫科、檢驗科不同科室的同事又先後合作發表論文,報道了“癌靈一號”的療效、組分和毒副作用等,逐步弄清了三氧化二砷是治療白血病,尤其是APL的唯一有效成分。


其中張亭棟和榮福祥在1979年發表於《黑龍江醫藥》雜誌上的《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

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一文最能說明問題。該文總結了他們1973年至1978年5年間總共治療的55例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緩解率70%,其中12例患者完全緩解(所謂“完全緩解”,是指患者用藥後骨髓中原始細胞下降到低於5%),完全緩解率約22%,有3例僅用“癌靈一號”也完全緩解。同時,論文說明了“癌靈一號”的有效組分是三氧化二砷,其餘成分為“扶正”,表明其時張亭棟已確知三氧化二砷是治療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成分,且最佳適應症是APL。


而且,張亭棟等人的研究是基於必要的臨床觀察、病例對比和毒副作用實驗,已接近現代臨床實驗規範,結論和現今對砷劑療法的共識相差無幾。從論文署名情況來看,這幾年的論文作者不盡相同,但幾乎都以張亭棟為第一作者,反映出張亭棟的工作始終居於重要位置。



奠基傑出的“上海方案”



進入80年代,張亭棟繼續參與砷劑療法的臨床試驗,且有多篇論文發表。但直到大約20年後的1996年,他才被外界所知。


這一年,張亭棟和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下稱“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陳竺一同赴美國參加血液病年會。陳竺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一直致力於研究維甲酸的誘導分化及治療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有所成就,因而廣為外界所知。在這次會議上,陳竺向外界介紹張亭棟說:“請大家記住,在砷劑治療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要忘記這位同樣來自中國的中醫專家,正是他的發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張亭棟曾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的情景:“在場的所有專家都過來和我交流合影,會議主席也從台上跳下來和我聊天。自那以後有來自美、日、德等國家的醫藥公司來和我合作。”


還是在這一年,世界著名學術刊物《血液學》(Blood)發表了陳國強、張鵬、張亭棟、陳賽娟、王振義、陳竺等人合作撰寫的論文,被該雜誌評價為是一篇創造性論著,首次發現了氧化砷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是繼維甲酸之後,中國學者在血液學研究領域內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公開信息顯示,在發現砷劑和維甲酸能夠治療APL之前,傳統的APL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但其治癒率在國外只有30%左右,國內則只能達到約10%。當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王振義團隊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治療APL後,該病的完全緩解率可以達到80%的水平,但復發率較高,即便加上化療,仍然有40%-50%的病人會復發。到了90年代中期,得知張亭棟所在的哈醫大用中藥砒霜可以有效治療APL後,正在領導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陳竺夫婦開始與張亭棟合作,最終發現對維甲酸和/或化療耐藥的APL復發病人,不必等復發後再用三氧化二砷治療,而是可以率先採用聯合療法降低復發率,提高治癒率。最終,這種被稱為“上海方案”的辦法,使APL患者的 “五年無病生存率”從約25%躍升至約95%,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


正是由於砷在白血病治療中顯示出的威力,致力於從分子生物學角度闡述藥物作用機理的陳竺後來說:“我現在是個中藥迷。”他建議將中藥中起治療作用的成分提取出來,用現代醫學的方法研究它們的作用機制,並推向國際醫學界。 



何以默然一生?



然而,儘管張亭棟在砷劑治療白血病上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在該療法逐漸被世界普遍接受的這二十年內,國內外幾乎所有介紹三氧化二砷的論文,都沒有引用張亭棟上世紀70年代的關鍵文章。


不僅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團隊在幾次撰寫論文時,均未引用張亭棟等人的文獻(雖然他們都以不同形式提到了三氧化二砷的發現或研究始於哈醫大團隊在70年代初的臨床實踐),就是張亭棟在哈醫大一附院的同事參與撰寫的論文,如張亭棟的同事張鵬在1996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華血液學雜誌》上發表的題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72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論文,也是引用1992年其他同事孫鴻德等發表的文章,而未引用張亭棟70年代的論文。(這篇文章由於有明確的APL病例分型,使用了三氧化二砷注射液這一單一藥物治療,加之臨床試驗的規範性遠超前人,後被廣泛引用。)


甚至就連2001年張亭棟本人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和陳國強為共同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期刊《癌基因》),在介紹三氧化二砷的發現時,引用的也是陳國強等1996年在《血液》雜誌發表的論文,而沒有引用自己在70年代的關鍵論文。


由於張亭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這些重要論文多發表在中文非SCI期刊上(1973年的開創性論文和1979年的奠基性論文均發表在《黑龍江醫藥》雜誌上),因此如果中國學者十幾年後在國際交流程度更高時寫論文而不主動引用它們的話,外國同行顯然很難知曉,因此才有1996年張亭棟經陳竺介紹後驚到國際同行的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張鵬加入了一場互聯網上的隔空論戰,他評價張亭棟1972年至1985年間的研究是“雖然指出’癌靈一號’之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及對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但由於療效較低,該混合療法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共識,也不能得出’癌靈一號’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特效藥的結論。”


他還說,他本人是從與張亭棟同一科室的同事孫鴻德的文章中得到啟示的,他在查閱了孫鴻德的文獻後,決定選擇單一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進行APL的臨床和機制研究。然後,“很快,就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即三年臨床試驗後得到的上述1996年的論文發現。


2002年,朱軍、陳竺等人在介紹砒霜的治療作用時,於插圖中顯示了上世紀70年代張亭棟的工作,但引文未列張亭棟等人的文獻,僅引用孫鴻德(1992)、張鵬(1996)的論文,並且在參考文獻中註明孫鴻德文章是“證明三氧化二砷治療APL的第一篇論文”。


孫鴻德本人還曾將三氧化二砷的相關專利權訴諸法院。在法庭上,“癌靈一號”製劑的最初負責人張佐稱,“癌靈”有效組分為三氧化二砷是團隊共識。最終法院認定相關發明是集體專利。


需要說明的是,孫鴻德作為參加人之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癌靈一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論文——“癌靈一號結合辨證施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73例臨床小結”(1981年),是由張亭棟指導的。


“集體專利”或許也是張亭棟多年來難膺大獎的原因之一。


盤點砷劑發現的歷史,哈醫大一附院參與者有一二十人,涉及中醫科、血液科、檢驗科、製劑室等科室,前後歷時20餘年,至今則有40餘年,有的人(韓太雲)身故,有的人調換職位,歷史、人事紛繁錯雜,或許都是難以產生眾人服膺的代表人物的客觀原因。


砷劑藥物的早期發現歷史,正是中國處在典型的集體主義體制時期,以至於許多論文直接署名科室,而無個人。但現代科學評價,重在獎勵個人。例如,諾貝爾獎除和平獎可以頒給個人或機構外,其他獎項只頒發給個人,且同一獎項最多只能同時頒發給三人。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復“目錄”,接收往期文章目錄和每一篇的獲取方式,也可以返回主頁點擊屏幕下方子菜單獲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達賽先生微博。

謝謝!


關於我們

▃▃▃▃▃▃▃▃▃▃▃▃▃▃▃▃▃▃


《賽先生》由百人傳媒投資和主辦,全球範圍內邀請頂尖科學家輪值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iscientists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老幾:哲學家們的上帝(2)
2014: Eight Major Errors in Relativi
2013: I am a scientist
2013: 美國多民族共存的現實,值得華人家長在
2012: 公亦嘗聞穩拿之怒乎?
2011: 王志國不一定是造假
2011: 請教,翁帆是如何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
2010: 日寇在東北建立集團部落的罪惡
2010: 漢唐和親出去的 都害了漢唐 但是 害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