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彭運生解宋詞(14)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2月19日16:12:3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彭運生解宋詞(14)


辛棄疾

1、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意味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的意思是一群人,“度”的意思是次,“千百度”的意思是“十萬次”,“驀然”的意思是突然,“闌珊”的意思是將要結束。

“眾里尋他”居然達到十萬次之多,這需要我們有極快的速度;“驀然”包含了“快速”的意思,如果我們“回首”的時候不夠快速,而是稍微慢了一點點,我們也就不能看見“那人”,因為“那人”是“在燈火闌珊處”——燈火即將熄滅。

“快速”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有意味的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說豐年”實質上是在做某種預測,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去預測,要想預測稻穀是不是會豐收,起碼也應該等到水稻開花的時候,必須在我們聞到稻花香味的時候;也不是在沒有足夠的保障條件下就可以去預測,稻穀生長成熟過程中有可能遭到蟲子的侵蝕,所以,只有在吃蟲子的青蛙足夠多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去預測水稻的豐收。總之,“稻花香”和“蛙聲一片”都是在暗示“預測”的來之不易。

 “預測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3、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有意味的是詞的下闋“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字面含義當是:現在,(我)已經嘗遍了愁的滋味,(我)想說一說(愁滋味),還是算了;(我)想說一說,還是算了。我卻要說:“秋天的涼爽(真是)好。”

我已經識盡“愁滋味”,我欲說的就是這個愁滋味,但兩個“欲說還休”表明這個“愁滋味”不容易直接描述。但與其直接描述一件事物,不如展示出此事物的對立面,作為“愁滋味”的對立面,“天涼好個秋”一出現,就使對於“愁滋味”的任何描述都顯得多餘。一件事物沒有對立面,它就不能清楚地顯示出自己的特點。

“對立面”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4、鷓鴣天(東陽道中):“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有意味的是“花不知名分外嬌”。“名”的意思是名稱,“分外”的意思是格外。

一種“花”,我們不知其“名,可能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名稱。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名稱。一種事物要想獲得自己的名稱,就必須充分表現出自己的某種卓越之處,這種既然表現出了分外嬌,它離獲得自己的名稱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最起碼,它可以被命名為分外嬌

名稱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5、念奴嬌(書東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有言外之意的是鏡里花難折

一個人想要折下鏡子裡的花,卻沒有折下來,問題是:這個人為什麼想到要去折下鏡子裡的花?在現實世界,我們可以折下各種各樣的花,而且通常都不怎麼費力,鏡里花也是一種花,我們應該也能折下這些鏡里花——這就是想當然。一旦力圖折下這些花,我們才發現這是困難的,我們居然難以折下我們認為可以折下的花,我們有可能因為自己的此種低能而沮喪;也因為有我們可以折下所有的花這樣的想當然,我們就難以發現鏡里花是不可能被折下的這一真理。

想當然受到了隱秘的否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美國簡史42.哈萊姆文藝復興
2016: 洛杉磯2.20助梁維權遊行通知和口號!
2015: 楊虹:有感於中國與台灣的差距
2015: 記錄片《中國故事》張亞勤
2014: 自信孩需要正能量環境。
2014: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實現中國夢
2013: 何岸泉:拋棄“全盤西化”的錯誤的提法
2013: 多倫多中國僑民關注國籍與回國探親權
2012: 關於“虎媽”的爭論,來自於競爭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