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文化沉思錄(42)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2月19日16:24:3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文化沉思錄(42)


漢語裡有種種簡稱。把全稱加以簡化,能充分體現一個民族的價值觀。一個政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漢語裡被簡稱為“十三大”,不是“十三會”。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對“大”情有獨衷。北京大學也被簡稱為“北大”,不是“北學”。一個北京市有兩個“人大”,一個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簡稱,另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簡稱。為了保留這個大字,北京人不在乎語言上的混亂。中國人念念不忘於大,或許是因為中國人潛意識裡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英語對於由多個名詞組成的詞語也實現簡化,簡化的方式主要的是“首字母縮寫”,譬如BBC是對於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這三個單詞首字母的集中。這其中似乎滲透了一視同仁或者平等的精神。

把北京大學簡化為北大,也相當於首字母縮寫,但漢語裡的簡化方式多種多樣,譬如,中央銀行被簡稱為央行,這可以理解為尾字母縮寫;再譬如解放軍藝術學院被簡稱為軍藝,這是前一個詞語(解放軍)的尾字母和後一個詞語(藝術)的首字母結合而成。這類現象,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反面是原則性。中國人最厭惡、最敢於肆無忌憚地加以嘲笑的人格就是死板——堅持原則性。“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世界上最把這句話奉為高級智慧的,只能是中國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市的中學生被號召到農村去插隊落戶。這些中學生的名稱是“知識青年”。

中學文化程度的人,怎麼就能算是知識青年?

原來,把這些年輕人叫作知識青年,不一定是對他們的恭維。實際上,這更可能是蔑視性的,因為在這之前,真正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已經被徹底打倒了,當年流行的口號是:知識越多越反動。

 

“常”在《道德經》時代的意思,是今天的“不平常”,《道德經》時代的“常”有神聖意味,今天的“常”指的是平常、普普通通、不起眼。

一部中國文化史,是神聖意味不斷喪失的歷史。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中國有這樣一些流行的說法: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翻身做主人,等等。

“從此站起來”和“翻身”,這些詞語都是相對癱瘓而言。癱瘓病人既不能站起來,也不能翻身。對於癱瘓病人來說,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夠站起來、能夠自己翻轉身體。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對自己的敵人往往這樣詛咒:打倒某某某,再踏上一萬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云云。這內在地把癱瘓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

與疾病有關的詞語,通過象徵的途徑,大量擴展自己的使用範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百家爭鳴”得到提倡。百家指的是各種思想學說,但一個“鳴”字顯得古怪。“鳴”指的是鳥叫。怎麼就把思想家的言論比做鳥叫?

當年,沒有人意識到“百家爭鳴”這一說法本身有問題,但這更足以表明一個民族對於思想的根深蒂固的蔑視——集體無意識的蔑視。

 

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擔心天會塌下來,因此而憂愁不已。《韓非子》講了這麼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這個“杞人憂天”成了一條漢語成語,而且是貶義的。

中國是一片樂觀主義的土地,人們把“杞人憂天”賦予貶義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有些奇怪的是:為什麼會有“杞人憂天”這樣的故事出現?

我以為這個故事不是虛構,而是完全寫實的:有一個杞人,他親自看見過隕石閃電一樣砸向地面的驚人現象。

 

§漢字“同”可以這樣來看:有兩個口,一個口吞下了另一個口,這被吞的口把吞食自己的那個口給撐破了。這正是所謂的魚死網破。一山不容二虎,因為這二者都是虎,是相同者。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喜愛差異是一種貴族精神。

秦始皇是中國貴族精神的摧毀者。秦始皇是“書同文,車同軌”的提倡者,喜愛的是一個同字。這個同字的意思,正就是“一個吞掉另一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美國簡史42.哈萊姆文藝復興
2016: 洛杉磯2.20助梁維權遊行通知和口號!
2015: 楊虹:有感於中國與台灣的差距
2015: 記錄片《中國故事》張亞勤
2014: 自信孩需要正能量環境。
2014: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實現中國夢
2013: 何岸泉:拋棄“全盤西化”的錯誤的提法
2013: 多倫多中國僑民關注國籍與回國探親權
2012: 關於“虎媽”的爭論,來自於競爭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