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思考“氣”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2月19日16:30:3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思考“氣”

 

中國古代哲人用“氣”來表示構成萬物的“微粒”,明顯地有深思在其中:萬物彼此之間千差萬別,不要說只許用一種可視可觸的“微粒”,就是用一千種可視可觸的“微粒”,也不足以解釋這個世界的無比豐富性,簡潔性乃是思維的最大追求,“微粒”與可視性或者可觸性相結合,只能讓哲人氣喘吁吁,割除掉可視性與可觸性,哲人們就一下子解脫了,只要把“微粒”理解為看不見摸不着的“氣”,我們的哲人就可以輕鬆地說一聲:“天,積氣耳。”嗨,世界原來是這樣透明。

古人用“氣”來加以解釋的,主要地不是靜止的物體,而是運動與變化,尤其是“無須臾之暫停”的生命現象。

但誰能設想作為“微粒”的“氣”只是無數彼此間沒有差別的“微粒”呢?把“氣”確立為“微粒”所帶來的激動剛剛過去,哲人們又痛苦地回到了萬物間的千差萬別上頭。水與火的差別,難道就是二者所含“氣”之多寡的不一樣嗎?“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尚書》已經注意到了水與火的“矛盾性”,一滴水與一缸水都是“潤下”的,看來“含‘氣’之多寡”與事物的性質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說古人找來“氣”術語的初衷,是為了確定世界的統一性,那麼,古人沒有實現自己的目的,因為萬物決不可能統一於這個“氣”。火用自己的“炎上”,水用自己的“潤下”,二者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決不是一家人,我們有着絕不相同的血統。

遺憾的是,一旦把構成萬物的“微粒”確定為“氣”,我們的古人就再也撂不下這種思想了。為了增強“氣”的解釋能力,古人就隨機性地給“氣”添加種種前綴,以應各種臨時之需要,中國古代思想也因此掉進了千年迷夢之中。

朱熹的一段話,顯示了被研究對象相互間差異的難以逾越,從而也就顯示了“氣”概念的局限性: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稟不同。且如天地之運,萬端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氣,須做個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語類》)

 

這裡,“氣”既自我顯現為好人(好事),又自我顯現為惡人(惡事)。把相互矛盾的兩種後果一古腦兒都交給“氣”,等於是把“氣”置於自相矛盾的境地,這樣做簡直就是不人道,而朱子乾脆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給“氣”加上前綴“清明渾厚”,就有了新名詞“清明渾厚之氣”;加上前綴“戾”,就有了新名詞“戾氣”。這樣,用“清明渾厚之氣”來說明“生下來善底”“好人”,讓“戾氣”為“生下來便惡底”“不好底人“負責”,倒是頗能夠自圓其說,同一個“氣”字卻一分為二,裂變成了“清明渾厚之氣”和“戾氣”。這一類相互對立的概念,讓人眼花繚亂、讓人嫌惡。

只要起點處錯了,那麼,越是表現出機智,就越是無謂、越是如同兒戲。朱子提出“豬氣”新概念:

 

厚之問:“人死為禽獸,恐無此理。然親見永春人家有子,耳上有豬毛豬皮,如何?”(朱子)曰:“此不足怪。向見籍溪供事一兵,胸前有豬毛,睡時作豬鳴。此只是秉得豬氣。”(《朱子語類》)

 

這樣的解釋乃是解釋的墮落。但這不是朱子一個人的過錯。實際上,朱子代表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這種傳統甚至在接受過西方近代文化洗禮的王國維身上,也有反覆不已的體現。《人間詞話》中有大量這樣的著名段落: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第三則)

 

當然,王國維這裡使用的重要術語不是“氣”,而是“境”。在朱子那裡,“氣”在獲得科學定義之前,就已經分裂成了“清明渾厚之氣”和“戾氣”,甚至“豬氣”;在王國維這裡,“境”也是在獲得科學定義之前就分裂成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以及“小境”和“大境”,不一而足。

    一個概念是不是有科學定義,就看我們是不是能夠直接拿它去解釋相關現象。科學意味着觀察入微,意味着對於研究對象的全心全意,而哲學卻通常意味着解釋研究對象時的得過且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美國簡史42.哈萊姆文藝復興
2016: 洛杉磯2.20助梁維權遊行通知和口號!
2015: 楊虹:有感於中國與台灣的差距
2015: 記錄片《中國故事》張亞勤
2014: 自信孩需要正能量環境。
2014: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實現中國夢
2013: 何岸泉:拋棄“全盤西化”的錯誤的提法
2013: 多倫多中國僑民關注國籍與回國探親權
2012: 關於“虎媽”的爭論,來自於競爭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