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彭運生:文化沉思錄(70)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3月22日16:55: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文化沉思錄(70)



《紅樓夢》裡,林黛玉的母親是賈敏,為了避諱,林黛玉寫字寫到敏的時候,總是故意少寫一個筆畫,這是為了善而犧牲真。從事書法的人為了美觀,不時地給字添加一些筆畫,這是為了美而犧牲真。

在中國文化那裡,“真善美”不是平起平坐的,真隨時會被犧牲掉,好象不犧牲真,就不能充分實現善和美似的。

 

西方傳教士在滿清宮廷里驚異地注意到:眾多的宮廷樂師同時演奏的樂曲只有一個聲部。

今天有人指出:中國民間也有多聲部的音樂形式。

但這反而更加凸顯了這樣的事實:專制君王不欣賞由彼此獨立的幾個聲部構成的音樂,專制君王欣賞的,是一千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

 

中國人在自己父母的墳頭樹立石碑,石碑上通常刻上“立碑人:孝男某某”的字樣。

這不符合中國文化提倡謙虛的傳統,卻體現了更為重要的一種價值——百善孝為先,你在碑上刻上“不孝男某某”,你這是在說你已故的父親沒有教育出孝子來,也就是在給已故的父親抹黑。

孝文化讓那些不孝之子也必須以孝子自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中國文化里有特別的重要性。按照儒家的說法,保持肉體的完整無缺,是一個人對自己父母應盡的義務;民間又有師徒如父子的說法。

《西遊記》寫孫悟空生於一塊石頭,因此沒有父母;又寫神通廣大的師傅因為孫悟空小小的過錯而斷絕了與孫悟空的師徒關係。總之,孫悟空不是中國文化一分子,他是自由的。換言之,孫悟空形象是人們反叛中國重人際關係文化的產物。孫悟空的自由不在於他會七十二般變化,而在於沒有人際關係的羈絆。

 

只有一種功能的事物,難以讓中國人滿意。

武術能強健身體,也是防身術;讀書能讓人有知識,也可以讓你考進士、成為官員;書法作品則是既記錄了某些東西,又有觀賞價值。中國戲曲都包含了唱、念、做、打、舞,能夠滿足觀眾多方面的需要。中國繪畫作品往往體現了“詩、書、畫、印合一”的追求。

中國人把那些只有單一價值的美好事物,給嘲弄為“繡花枕頭”。普通中國人內心裡厭惡“為藝術而藝術”、“為真理而真理”之類的西方說法。

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與其說是實用主義,不如說是“多功能主義”。或許可以說,多功能主義是實用主義的高級階段。

 

模仿是最好的恭維,這是西方的格言。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可笑的:西方人真是太笨了,把恭維文化弄得太貧乏了。

中國的官場文化發展出了數不勝數的恭維方法,模仿卻是恭維文化里的大忌——你要是模仿皇帝的服飾和語言(例如自稱朕),你就等着倒霉吧。

 

老虎在自己的領地上巡邏,實質性的工作是在邊界撒尿,表明這塊土地是有主人的。

與人類廝混在一起的狗沒有領地可言了,但照樣在自己所到之處不斷地撒尿。

城市那些大樓的樓頂上,通常豎起一行巨大的文字,表明一個單位的名稱。這也是一種尿,只是比一般尿的騷味更強烈、更持久。

人類用文字標明建築物,本質上是一種極其古老的做法。如果老虎或狗能夠使用文字,它們早就不這樣使用尿了。

 

福祿壽是中國文化里受推崇的三種東西。

福指的是運氣,祿與財富有關,壽指的是長壽。一個人能成為皇帝,他的運氣自然是無可比擬的;皇帝又是天下最大的財主。對於皇帝來說,福祿壽里的壽是唯一匱乏的。於是,中國人把皇帝稱做萬歲。

一個人越是接近於完美,他身上的缺陷就越是觸目驚心。

 

每隔二十多年,就會出現“地球毀滅”的預言。2011年的時候,開始流傳“地球將在20121221日毀滅”,這是最新的預言,今天是20121222日了。

如果一年有十三個月,一個月有四十天,“地球將在20131331日毀滅”,就是最有可能出現的預言了。

常人需要驚嚇帶來的刺激,常人的需要是商人發財的機會。同樣的喜劇在人間重複上演,二十多年是一個周期。

 

“民無信則不立”,這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對春秋之前的華夏文化的一種概括。信用是一種崇高的追求。

到了《莊子·盜趾》,因為守信用而被突來的洪水淹死的尾生,成了被嘲笑的對象;在孟子看來,一個人沒有了仁、義、禮、智,也就算不上人,這裡沒有信用的位置,相反,孟子還有這樣的名言:“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守信用,似乎還是一個人成為“大丈夫”的必要條件。

進入戰國之後,信用在中國文化那裡喪失了光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hare:為什麼人是“在”而不是“存在”
2016: 提高教育質量迫在眉睫
2015: 談點對鄧曉芒的德國古典哲學講座的意見
2015: 中軍:禪美的感染
2014: 侃侃英文十四行詩的格律
2014: 讓科學的歸科學,政治的歸政治
2013: 楓苑夢客:周其鳳校長,一路走好!
2013: gugeren:藤校中亞裔學生的比例
2012: 聊聊創新精神
2012: Wheeler on General rel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