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2017歲末感懷
送交者: 道還 2017年12月24日15:57: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2017歲末感懷


楊道還


(一)


拙著《中國哲學之結構》在去年末付印後,我計劃專心於推廣此書一年。雖並沒有真正專心,偷懶不少,但一年期滿,還是覺得如釋重負。這本書在亞馬孫網站得到老幾和另一位網友五星推薦----不知是萬維哪一位。道還至為感激。現轉載如下。沒先行取得同意,尚希見諒。


“《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追根溯源,以‘道’統‘德’,貫通國學,十分難得。


‘道’是中國學術對世界本源的描述,即‘實然’之本,相當於西方哲學裡講的‘本體存在’。‘德’則是‘道’的外在顯現,是道的自然相應,即‘應然’。


中國傳統思想,不僅均來源於先秦,而且無不是對道的詮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周易·繫辭下》裡描述的正是先秦思想的狀況。《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將先秦思想總結為‘道同而德異’,是個非常高明的見解。


現在很多的所謂‘學者’,只知道‘辨異’,不知道‘察同’;既淺薄無知,又自以為是,譁眾取寵。《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反其道而行之,有正本清源之功。


歧路亡羊。人類知識越來越多,離‘道’越來越遠,相互依賴越來越多,分化卻越來越嚴重。人類共同的世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危險。原因無非是只知道‘為學日益’,不懂得‘為道日損’,人人得知識肥胖症,難以重負,卻拒絕減肥輕身。《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為知識瘦身,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是它的思維方法的價值所在。


中國思想如何演變,超不過‘道’;中國人價值觀再變,離不開‘孝’。《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引經據典,正腐儒朽道鄙論,匯儒道學統。以正知正見,啟撥亂反正,這是它的知識價值所在。


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裡,對‘名’‘實’不惜重墨來‘立言’,可以說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合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唯有繼承,才能發展。《中國哲學之結構》一書所列的道德仁義禮刑兵的流變,就是對老子思想範疇演變的一個非常好的補充。


這部堪稱巨作,自然有很多出彩的例子。如對《莊子》逍遙遊中的大小之辨的明晰等等,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慧通能力。


當然,作為初版,書中難免有可商榷之處。限於篇幅,這裡就不贅述了。”



“楊道還先生的《中國哲學之結構》是本難得的好書,值得反覆閱讀。


作者以老莊的道德為根本,將道儒兵法各家融為一爐,在前人基礎上,提出道德環流的框廓圖。這樣一來,道德仁義禮刑兵,形成環流迴路,有往有返,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且融為一體,任何割裂的理解都是不完整的。


道流成德,二人為仁,三人為眾。框廓圖濃縮了道德的流變,從無到有,從物到人,再到二人,三人,眾人,天下人。最後折返回道,形成循環,渾然一體。邏輯嚴整,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書中引經據典,對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皆有涉獵,足見作者治學嚴謹和深厚的國學功底。”



(二)



生活在這個科學昌明的現代,是很幸運的。現代化社會雖沒有帶來更多的閒暇,但使很多人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得以從事更富人類性質的腦力勞動,也凸顯了思維的問題。科學的昌明只能照亮外部的世界,而不能驅除人心靈上的渾沌。不記得是哪位詩人曾經講過,陽光的溫暖卻使人因為骨子裡的寒氣而冷戰。科學的耀眼,更加襯出現代人心靈上的蒙昧晦暗和混亂斑駁。從認識上講,此間的區別也早為人知。莊子說,外來的光,造成影子,也造成影子的影子(罔兩)(使人迷惑)。柏拉圖說,囚徒只能看到映在牆壁上的影子。


對外部世界的追求,好像是在尋找富礦,尋獲的幸福,相伴的是隨之而來的落寞,只有不斷地去追尋。對內在精神的追求,卻像尋找活水源頭。水可能是隨處可得的,或者積蓄,或者購得。但這樣的活水,卻使心靈得到歸宿感,與前人,同時代的人,以至於後人聯繫起來,使心靈得以呼吸,安寧,和指望。朱熹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不知道其他人負笈海外時在行李裡帶了什麼,但我每晚不讀書就無法入睡,有時需要整本書催眠,所以當年特別帶了老莊史記等內容濃縮的一些書,當然也有考夫曼《存在主義》等西方哲學書。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大全》當時屬於可帶可不帶的,但很幸運,最終我還是決定帶上這一本改變我人生的著作。這是一本印製粗糙,錯字很多,連章節都有些混亂的《厚黑大全》,是我因獵奇心理從路邊書攤偶然購得的。很慚愧,這本書讀了若干年,翻得不成樣子才讀懂。在我這裡,書雖粗糙,卻沒有讀書人粗糙。


讀書人要先識字,但識字的人未必是讀書人。很遺憾,現代教育造成了很多識字的人,卻缺乏讀書人:書還是書,人還是人,沒有交融,沒有所“化”。我的感想是,讀書到了對自己是否“識”字有所疑慮的時候,才開始可以算是個讀書人。在這個讀書的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啟發。這些啟發中,以李宗吾先生這本書為最。李宗吾先生為我打開了通往先秦諸子精神境界的大門,使我得以一嘗源頭活水。李宗吾先生生平肝膽相照的朋友很多,但思想上的朋友卻只有張默生一人。但我以為張默生並沒有真正理解李宗吾先生的思想,當他勸李宗吾先生少講些不合時宜時,李宗吾先生回答說,想在人群中再尋一張默生。“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我自覺是這個遲來的張默生,我的共鳴,希望李宗吾先生泉下有知,我從解決掉郭象與支盾《莊子·逍遙遊》主旨之爭開始動筆,迄今十有一年,這是我寫此書時始終在心的驅動力之一。李宗吾先生寫了《中國學術之趨勢》,我的書取名為《中國哲學之結構》,不亦宜乎?!


孔孟使囚徒在暗昧中能夠前行,不至於顛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個長夜是社會人人性內在的晦昧。孔子為學,杜絕四種弊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臆斷,不絕對,不固執,不唯我。前兩者通過充分的科學訓練,已可達到。而不固執己見,就不是科學和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反會可能因其而助長。固字的字形,是圍在牆中之古,其弊病顯而易見。孔子說,“學,則不固”,他是以“學而不厭”“學無常師”打破這種限制的。至於“毋我”,智慧與學問有其來自,不因出於我而成其為學問,也不能基於我,或為我所獨具。所以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老莊則去除了囚徒的鐐銬。使人與造化同游。在毋我這個問題上,老莊比孔孟轉深一層。有人要從鐐銬中,得到我的存在感,抱着不放,有如溺水的人抓稻草。或者有人想要放下,但不知自己是如何系上鈴鐺的,放無可放,只能發些有如搖鈴亂響的空談。老莊之學最為寶貴的地方,就在於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淺陋之徒,既不知問題之所出,當然不知所云。而略有涉獵者,以為老莊所講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也是人與亦云,是只聽他人論短長的結果。用個比喻來說,古玩市場上,淺陋的人,不知有真品存在,珍品擺在眼前卻視而不見。而略有涉獵者像按圖索驥,結果可想而知。更有人以為按圖索驥的錯誤在於,圖不是西方的,要拿着西方的書去索驥才行。這種人寧肯信尺子,只能按照尺子論短長,卻不肯看看腳----無腳人卻要教人走路。老莊孔孟的學術研究,現在都為這種教授學者以及其西方哲學的模仿者把持。這是很可笑,很荒謬的,但很遺憾,這是當前的現實。


比起曹雪芹的“食盡鳥投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柳宗元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裡的“我”在哪裡?只有會通此意之釣翁,才真正能體味“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自然造化。曹雪芹因此有“誰解其中味”一問。讀他的書人很多,但解人有幾人;曹雪芹亦可稱一翁。這個“造”與“化”,無為與生機,才是老莊的精神境界。



(三)



現在的中國文化,因為政治鬥爭,文化碰撞在精神領域的攪擾,處於極其粗糙的水平,正如老子說的“大軍之後,必有荒年”;運動之後,“荊棘生焉”,即便沃土,也難耕耘。幹過農活的人知道,田裡的荊棘即使清除掉,多年之後掉落在土裡的枝和刺還會不時扎手紮腳。這種的“荊棘生焉”的狀態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可以想見。


對老莊孔孟的研究和了解,因此目前整體上也極為低下。大體上對老子的理解,即便贊同者,比起反對老子的朱熹,還差一個檔次,只知道消極;對莊子的理解,像劉伶而假;對孔子的理解,不要說顏回子貢曾參,離子路還差一截,與黑格爾一個檔次;孟子已經理解無人。反對者更是等而下之,不僅知識上粗糙,態度上偏激傲慢,方法上只知道鬥爭,不知道互競俾人自擇,為鬥爭而學術,為漁名利譁眾取寵而文章。


舉例來說,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很多人引用加以批駁,卻全是錯誤理解。朱熹篤信孔子,也相信食色性也。朱熹要去的人慾,是山珍海味肉林酒池三妻四妾縱慾無度,類似於老子的“餘食贅行”,不是要像佛家去禁慾和苦行。這句話非常直白,原文網絡查詢也極為容易,為什麼會出這樣問題?主要是偏激傲慢。須知中國古學人不乏論辯,始於莊子,孟子,惠施,公孫龍等人,從稷下辯論到鵝湖,任何看來容易駁倒的觀點,一定是有深刻原委的。像朱熹這樣的人,言論總是極為嚴肅審慎,首重自身內在的德行,出錯有如感覺自己的思維有令人羞愧的殘疾。存着這個念頭,名利榮辱就不再是問題,而總能轉為自我思維的檢視,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的人,看到別人的錯誤,總能轉為自惕,真誠和謙遜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而不是時刻提醒自己才能做到。而現在的很多人缺乏德行,只從外在考慮:他不如我;鋌而走險,犯錯不要緊;希圖僥倖;信口雌黃不要緊,只要達到目的----這些人是無法得到任何真知的,只能得到些粗糲穿鑿的東西。


人的問題總是最關鍵的問題。以學為學,不以學為兵器,漁利之器的人是現在急需的,卻極為少見。文玩市場上,不是沒有文物,也不是沒有真的珍貴的文物,這裡的問題在於人,在於缺乏真正有鑑賞力的人。而這樣的人,卻不是單憑外來的知識能夠像產品那樣“塑”造的,而需要養成。王國維曾請溥儀看自己藏品,溥儀卻能指出其中的贗品,令王國維嘆服,溥儀的原因卻是“與我家的看起來不同”。斯人已逝,傳承中斷,我們甚至無從得見老莊之溥儀和王國維,這是無奈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學人只好自求多福。“古之學者為己”,學,首先是個人問題,個人思維自我完善的問題。個人修養就像一件藝術品的格調,思維的完善即是藝術品的完成----自我實現。為此,我計劃中的下一本書,是關於人的修養的,希望對此有所幫助。



(四)


最後分享一個社會與文化的笑話:


一個人到裁縫處取西裝。穿上右邊偏長,裁縫說,用下頜低下來壓住衣領就好了,合適極了!這個人就這樣歪着脖子走在街上。一人見了說,你的衣服怎麼搞的,為什麼左邊衣襟忽閃着。他回去,裁縫說,你把左臂蜷着,壓住肚子就好了,合適極了!這個人就這樣歪着脖子蜷着胳膊走在街上。又一人見了,你的衣服怎麼搞的,褲子長了。他回去,裁縫說,你用右手在衣下揪着褲子就好了,合適極了!這個人就這樣,歪着脖子,蜷着左臂,右手勾着褲子走到街上。兩個醫生見了,一個對另一個說,我不知道這個人是什麼病,但這身衣服真是合適極了!!!(from The Dick van Dyke Show)





多謝朋友們的關心與支持。祝大家節日快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台高官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為日天皇慶生
2016: 應注重靈性覺醒:
2015: 104.真如熏義(三)
2015: 突破規則,小善即大惡
2014: 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弘揚嗎?!
2014: InstanceTV:談絕對(範例解釋)
2013: 朱雨心: 毛主席愛人民
2013: 連續譜本徵函數能歸一化嗎?
2012: 1949年前中國人原來有這麼多權利
2012: 北大教授“逆天”演講:辛亥革命與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