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南开大学团队引进的有益尝试
送交者: AAP 2008年09月15日06:00:2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团队引进的有益尝试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强调,“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2008年2月,南开大学赴海外揽才,一次性引进了7位华人科学家,他们分别是吴传跃教授,李鲁远、戴一凡副教授,张健、董恒江、蒋羽、肖国芝助理教授。前不久,记者来到南开大学,采访了这7位学者。   他们均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教,该学院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机构之一。   他们都取得了匹兹堡大学的终身或预备终身职位,在美国大学中,只有5%的教职人员能取得这样的职位。   他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匹兹堡大学,这7位学者已经合作了较长时间,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学者们向记者描述了他们的合作:吴传跃研究细胞如何黏附的过程;李鲁远做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张健研究肿瘤转移到骨骼上的成因;蒋羽做细胞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我们每个人研究的领域加起来正好是肿瘤形成的全过程。”   目前,这7位华人科学家将以团队方式落户南开,并将立即着手申报国家重大课题和一系列研究计划。   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交流,优秀的人才越多,交流的空间越大。“他们的加盟,对于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的学术气氛以及科技环境的改变将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单独一个人起到的作用更大更积极。”南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对记者说。   从去年开始,南开大学一系列人才引进的大动作,瞄准的都是国际一流的学者。今年1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了4页的长篇通讯,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其中约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南开大学。在详细报道南开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专业学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的举措和效果之后,这篇文章指出:“南开大学希望几十位新教授和新院长将振兴起教育项目、恢复其声誉……南开的革新,是中国政府取得的显著进步的一部分。” 区域优势吸引人才   2008年2月7日,南开大学代表团陆续访问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8所世界著名学府。在美国,饶子和率领的南开大学代表团约见了7位学者。这次会面,双方达成了学者们以团队形式加盟南开大学的意向。   饶子和在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时就以重视引进人才而著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同大量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了联系。实际上,这7位学者中的吴传跃在去年南开大学公开招聘院长的时候,就已经同饶子和建立了联系,双方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着共识,寻求着最佳结合点。   是什么吸引7位学者选择了南开呢?在决定回国的过程中,他们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研究与开发密不可分,特别是高水平的开发一定要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后盾,否则,开发的产品只能是小修小改。他们自信所从事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如果能够转化为产品,将是具有突破性的产品。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却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他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同他们的理念不谋而合。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作为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天津市滨海新区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龙头,而生物技术将是滨海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南开大学也提出,要成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人才库、思想库、技术库和创新库。   2006年6月,为了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滨海新区共同建设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其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优秀人才集聚和培养中心、国际合作的桥梁以及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领航区和标志区,成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引领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公共基础研发平台将由临床前技术研究体系、临床技术研究体系、中试放大及初期孵化技术体系及终结与信息服务体系四部分组成。饶子和院士被聘为首任院长。他计划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究院成立百支研发团队,吸引100名高层次人才。饶子和提出,进入研究院的人才只要水平足够并有意执教,均可同时受聘于南开大学。“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是全美主要的临床研究中心之一,其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结合得非常紧密。我们在这方面也有特长。因此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李鲁远说。   对于南开大学的学术环境,学者们也表示满意。目前南开大学已经拥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南开大学去年面向全球招聘专业学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尹芝南、王鹏、向荣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南开,进一步壮大了南开的学术力量和科研环境。   “饶子和校长本人就是一位生物学家,南开有那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同他们合作,我们应该能够作一些贡献。”学者们一致表示。   饶子和肯定了这次引进人才的举措对建设一流大学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也强调,引进人才要考虑综合平衡,要注意南开大学文科的国际化。   2008年2月底,7位学者一起造访南开大学。此次回国,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回国之前,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和科技组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来到南开大学后,7位学者同学校的主要领导都见了面,并就一些具体的合作细节进行商谈。在记者采访后的第二天,他们又奔赴北京,接受科技部领导的会见。 2007年,南开全球招聘人才。 图为饶子和校长(左)为生命科学院院长尹芝南(左二)颁发聘书 瞄准高层次留学人才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大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1990年5月,原国家教委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996年4月,教育部设立了面向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春晖计划”,2000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1998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妥善解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意见》。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加大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引进力度。2007年2月,教育部等16部门印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其中明确把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开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重点,同时明确界定了高层次人才的范畴,并就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报酬、申报项目、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知识产权保护、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以及入出境及居留便利等方面,分别作出了相应规定,既对高层次留学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又为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在积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的同时,对暂时无法回国的,也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   与宏观人才战略相配套,国家相继推出并实施了多项人才计划,包括“海外青年学者归国访问计划”(1990)、“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百人计划”(1994)、“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5)……同时还设立留学人员创业专项基金,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用武之地。   许多地区和单位也制定了面向海内外杰出人才的招聘计划,吸引一批优秀留学人员充实到重要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管理岗位。如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计划在3年内重点引进100名处于国际前沿的专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经济专家、世界级艺术大师、著名学者等顶尖人才。   各高校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追求也从“大楼”向“大师”转变,把重点放到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如山东大学的“泰山学者”、湖北省的“楚天学者”等一批人才招聘计划,都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出了种种优惠条件。   中国经济和科研投入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吸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注意。据统计,中国的科研投入增长率已经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的前列。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过去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7%提高到1.49%。“国内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也是促使我们回来的重要原因。”张健说。   “现在国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尤其是科研环境上更是我们刚回来时没法比的,还有我们这批人为他们做‘后勤部长’,只要是真正的人才都会有机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回国的饶子和院士说。 大胆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这次赴美引进人才是南开大学继2007年把教师招聘会开到英国牛津大学之后,再次赴海外名校招聘师资。每到一处,他们不但同校方交流,还通过多种形式介绍天津和南开大学的情况。在斯坦福、哈佛、哥伦比亚等高校举办了多场面向中国学生学者的宣讲会、说明会以及个别约谈。通过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南加州中国学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联、圣地亚哥中国学联、旧金山湾区南开校友会、纽约南开校友会、中美生物制药联合会等组织,举办宣传推介活动。这种“走出去”的人才招聘模式因为适应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而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单位所采用。   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舞台上,美国是世界上受益于人才资本流动最为突出的国家,它凭借自身发展优势,提供国际一流的科研条件、高薪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移居或受聘于美国。美国政府曾于2005年提出一项人才引进计划,10年内要从海外招揽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2006年,美国批准中国学生学者的各种签证达3.6万多张;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也一直采取技术移民政策,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   在国际人才竞争的环境下,2001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强调“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同时,吸引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以充分开发海外留学人才资源。《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中再次重申,“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方式为祖国服务,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为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拓宽了道路。   “我们很多在国外做学问的人、在国外奋斗了十几二十年的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一直在探讨什么是最好的方式以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双赢。”蒋羽说。   吴传跃接过话说:“我们现在采取的团队形式是许许多多形式中的一种。今后会有更多的形式,但是我相信这对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会有正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第一次以群体形式回国,是1996年颜光美等十几位留美学人集体回国加盟中山医科大学,当时被媒体称为“颜光美集体”。1999年,南京大学“成建制”地引进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室刘建宁教授及其课题组。2003年,黎志康和他的4位同事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来到了中国农科院。当然,更多的还是以个人的方式回国。   “毕竟,团队所需要的支持力度要远大于个人。”蒋羽说。目前,学者们还在就相关问题同各方面进行探讨,他们希望,此次行动能为今后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探索新的路径。
0%(0)
0%(0)
  中看, 不一定中用  /无内容 - 乐圣 09/16/08 (222)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协和医科大学为何更名为学院
2006: 丘成桐批北大,证据到底在哪里?
2005: 人不可貌相—读肖传国候选院士的简历有
2005: 南京大学怎么了?
2004: 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纸上谈兵
2004: 一把钥匙与一流大学
2003: 一 生 有 多 长 (三十四)
2003: 论史大郎逛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