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哈佛的規則和潛規則
送交者: collegegps 2009年07月27日18:17:0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光明日報
  梁志堅
 

  哈佛是世界上最
富有、最強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卻危機四伏。在這風口浪尖之際,美國前財政部部長、才華橫溢的勞倫斯·薩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長。但是,這位薩默斯並沒有將哈佛從危機狀態中解救出來,在歷盡波折的5年後,薩默斯成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個因為被通過“不信任案”而離任的校長,也成為哈佛近150年來任期最短的校長。

  薩默斯出生於一個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世家。他的父母都是經濟學家,他的伯父保羅·薩繆爾森和他的舅舅肯尼斯·阿羅更是經濟學界的泰斗,先後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薩默斯1954年10月出生於紐黑文。大學時代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理科學士學位,隨即又前往哈佛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博士論文還沒寫完,就於1979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助理教授。1981年,他又前往華盛頓,擔任馬丁·費爾德斯坦的助手。此時的馬丁·費爾德斯坦正是里根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這是薩默斯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首次從事學術之外的工作。1982年,薩默斯拿到了哈佛的博士,他的學位論文還獲得了哈佛的威爾斯獎,該獎項授予當年度最優秀的經濟學論文獲得者。次年,年僅28歲的薩默斯成了哈佛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1987年,薩默斯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頒發的沃特曼獎。該獎項由美國國會頒發,通常獎給美國國內傑出的青年科學家或工程師,而薩默斯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社會科學家。1993年薩默斯又獲得了被戲稱為“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但是薩默斯並不安於書齋生活。1991年,36歲的薩默斯從哈佛告假,前往華盛頓擔任世界銀行的發展經濟學主席和首席經濟學家。1993年,38歲的薩默斯成為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辭掉終身教職的教授之一,這次他所要擔任的是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副部長。6年後他又榮升為財政部的部長。

  2001年,46歲的薩默斯重返哈佛,成為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由於薩默斯在學術界與政界有着輝煌的業績,因此當他於2001年7月被哈佛大學董事會選為第27任校長時,哈佛內外對他普遍看好。

  哈佛是世界第一名校,人才濟濟,聲名赫赫,財大氣粗。但也正因為如此,哈佛固步自封,校內既得利益盤根錯節,分數膨脹、課程過時、學生來源越來越集中於富裕家庭等等,這些美國高等教育的通病都在哈佛有所體現。“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大學校長從立場鮮明地表達對社會和教育看法的社會意見領袖,變成幾頭不得罪、掩蓋個人意見、埋頭募捐的籌款人。所以,治理哈佛這樣的學術重鎮,既需要崇高的學術權威,又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更需要敢想敢幹、敢於突破傳統規則的勇氣。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在當時看來,除了薩默斯幾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

  然而,躊躇滿志的薩默斯上任伊始就風波不斷。2001年10月薩默斯宣誓就職,12月底哈佛的校級教授科爾內爾·韋斯特就辭去教職,前往普林斯頓大學。韋斯特是全美最負盛名的非裔美國人研究學者,是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尼爾·陸登庭費了一番工夫從普林斯頓大學挖來的黑人明星教授,其聲望早已經超出了學術圈。他在哈佛上課,從來是學生爆滿,據說打分也頗為寬鬆。在薩默斯看來,韋斯特也許集中代表着哈佛的許多問題。比如,哈佛分數膨脹嚴重,哈佛的教授常常是社會明星,一旦拿到終身教職,就常常週遊世界,參加各種活動,忽視本校教學。為此,薩默斯特別約見了韋斯特,指責其“不務正業”,要求他帶頭治理分數膨脹的問題,同時多從事一些嚴肅的學術活動。脾氣火暴的韋斯特勃然大怒,不久之後就宣布他將離開哈佛。後來,不僅韋斯特去了普林斯頓,其他好幾位從事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的教授也相繼離開了哈佛,這使原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哈佛受到沉重打擊。同時,薩默斯和非洲及非裔美國人研究系的學者之間的衝突一發而不可收。

  他鬧出的第二個大風波則是在2005年1月的一次會議上說,大學或研究機構裡面,女科學家“好像”相對較少,大學者更不多見,這是否是因為女性天生就不適合這些“硬”學科呢?他並沒有說事情一定就是這樣,而只是試圖提出一個科學問題。但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引起軒然大波,招致各方的強烈抨擊和抗議,甚至引發了讓他辭職的呼聲。2005年3月15日,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教授們對校長薩默斯進行了不信任投票,薩默斯因而成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個被通過“不信任案”的校長。其實,文科教授們早就在抱怨薩默斯對文科存在偏見——據說,薩默斯曾對一位文科系的前主任說什麼眾所周知經濟學家比社會學家更聰明,所以兩者的酬勞也應有高下之分。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版的《哈佛規則》,更是為這件事火上澆油。

  《哈佛規則》(Havardrules)的作者是美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理查德·布瑞德利(RichardBradley),布瑞德利是哈佛大學校友,他畢業於耶魯大學,後又獲得了哈佛大學美國歷史碩士學位,現居住於紐約市,曾任《喬治》雜誌的執行編輯,其作品《美國之子:小約翰·肯尼迪傳》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作品見於《紐約時報》、《名利場》、《滾石雜誌》、《新共和黨人》雜誌等。《哈佛規則》一書是他在對哈佛社區成員數百次採訪的基礎上寫成的。

  理查德·布瑞德利不顧哈佛校方的反對,憑藉自己的智慧、誠實和卓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披露了哈佛百年老牆之內所上演的真實的一幕幕,讓人們了解到在這所全球最重要的大學裡權術、性、野心、內訌、陰謀詭計等泛濫成災。整書的文筆輕鬆曉暢,故事真實而鮮為人知,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布瑞德利的這本紀實性的文學作品,在美國文化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筆者應北京大學出版社之約,承擔了《哈佛規則》的中文譯本的翻譯工作。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項翻譯工作,在翻譯的過程中,筆者十分關注美國文化界對這部紀實文學作品的評價,覺得這之中美國《出版人周刊》對它的評論是比較公允和到位的,茲翻譯如下:

  這本引入入勝的著作試圖從歷史的角度對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進行定位。在與自查爾斯·埃利奧特以來的哈佛曆任校長的對照中,本書探討了薩默斯的權謀之術、領導風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長之前的職業生涯。

  本書通過描述薩默斯獲得終身教職之後的諸多極富爭議的事件來探討更宏闊的思想主題。一方面,他極富洞察力地透視了美國大學校長如何從一位不受政治權力和大學董事會權力束縛的道德和學術的領袖,轉變為嚴重依賴於董事會和政府施捨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作者還在一個更大的語境中,即在與普林斯頓、斯坦福和耶魯等美國其他名校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參照之中,評價了哈佛的發展與成長,探討了哈佛在發展目標、教學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不斷變化。通過聚焦包括工會組織、民權、反歧視行動以及軍方人員招募在內的眾多問題,布瑞德利既借發生於哈佛大學校園內的事件來闡釋社會的趨勢,也用社會的趨勢來闡釋發生於校園裡的這些事件。

  自然而然,這部適時而出的作品不僅對哈佛的廣大校友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對所有那些關注高等教育與美國社會之間關係變遷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哈佛規則》既是揭露之書,也是醒世之作,它讓我們透過哈佛的今與昔來觀照現代研究型大學的深層危機。《哈佛規則》所提供的彌足珍貴的諸多細節有利於讀者理解美國的教育、社會及歷史文化,對中國教育界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這個罈子不可救藥了。一個神經病的帖子
2008: 來點什錦八寶飯
2006: 你好,國兵.再見,國兵.
2006: 教育部,科學院,求求你們了!
2005: 張培剛:世界發展經濟學之父
2005: 解讀哥德爾不完全定理
2004: 也談我對科研經費分配的一點看法
2004: 質疑“我對科研經費分配以及饒老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