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伊斯蘭文化中心:外人看不到的一面
送交者: Viewer 2010年09月20日00:55:0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伊斯蘭文化中心:外人看不到的一面

作者:龔小夏


美國的穆斯林計劃在紐約世貿大廈的附近興建一座大型的清真寺與伊斯蘭文化中心,在全國上下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支持的人說,美國憲法賦予人民以宗教自 由。該地址雖在世貿附近,卻是私人產業,所以他人不得干涉。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慶祝穆斯林齋月的宴會上,公開表示站在建寺者的一邊。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也採取 了同樣的立場。但是,將近百分之七十的選民的想法卻不一樣。民調顯示,多數人認為穆斯林雖然根據憲法和法律有權選擇這個地點建寺,但卻是非常不聰明的做 法,甚至等於是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受害者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也傷害了美國民眾的感情。

紐約市內至少有三十多所清真寺,穆斯林並不缺少去朝拜的地方。且世貿大廈所在的曼哈頓島南部是商業區,那裡並沒有穆斯林聚居區,選擇這個地點顯然不是因為 社區的需要,而是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這點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心裡都明白。支持者認為,在這個地點建清真寺,展示了美國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美國的政治 宗教自由;反對者則指出,歷史上穆斯林會在征服一片土地之後立即建寺,以彰揚伊斯蘭教的輝煌勝利。在恐怖襲擊的遺址旁建立的清真寺,必定會讓世界各地的激 進穆斯林看作是恐怖襲擊的勝利紀念碑。

美國目前的穆斯林人口數目估計不一,少則一百五十萬,多至七百萬,其中大約四分之一是黑人穆斯林,其餘則基本是中東、南亞、東南亞的移民及其後裔。在各個 大城市以及穆斯林的聚居區附近,都能找到清真寺。在首都華盛頓市中心的使館區里,就有一座宏偉壯觀的清真寺與伊斯蘭文化中心。因此,關於世貿清真寺的爭 論,焦點並不在於穆斯林是否有權建寺,而是建寺的選址,這點不言而喻。

不過,穆斯林的清真寺與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的寺廟不一樣,在多數的情況下不允許非穆斯林進入。伊斯蘭文化中心的活動,也經常用阿拉伯語進行,因此裡面的情 況很少為人所知。我在2009年競選本地議員的時候,曾經被穆斯林朋友帶到附近的一處伊斯蘭文化中心,參加那裡關於中東問題的討論會。這次會議碰巧是用英 文進行的,因為主講的是一位美國黑人教授。她在講話中比較了一百多年前處於奴隸制壓迫下的美國黑人以及今天的巴勒斯坦難民,得出的結論是,以色列人就如當 年的奴隸主一樣在欺壓巴勒斯坦人。

我很納悶為什麼這種將不同的歷史事實與背景生硬牽扯在一起的東西能夠被稱作學術研究,正想從方法論上提出一點質疑,卻看到五、六十個人的聽眾席上一片舉 手。站起來發言的人們看上去情緒都非常亢奮。一個接一個,他們聲討了以色列和美國對巴勒斯坦人的“殘暴”和“不人道”行為,到激動之處,有人幾乎是聲淚俱 下地說,巴勒斯坦人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沒有任何武器。他們只能像當年的奴隸一樣,用身體來反抗。那些自殺炸彈手,是伊斯蘭的英雄。“以色列必將完蛋!” 他最後喊道。

下面響起一片的掌聲與附和聲。

這一切令我極為震驚。宣揚恐怖主義的活動就在美國的心臟里公開地進行,並且受到美國的憲法與法律的保護,這的確令人難以想象。不錯,絕大部分的穆斯林與恐 怖活動毫無關係,但是他們的社區中有影響的人物以及推動伊斯蘭運動的活躍分子,卻是具有極端化傾向的人居多。激進分子們很容易就能夠在清真寺與伊斯蘭文化 中心這類地方營造一種極端的氣氛,這樣的氣氛又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追隨者,並且對外以代表整個社區的姿態出現。而那些溫和的大多數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 往往只是用腳來投票,只有很少數有勇氣的人才敢於公開發出不同的聲音,而這少數的勇者——特別是其中的婦女——則經常在本社區內受到公開的排斥與打擊。

在這次關於世貿遺址清真寺的爭論中,美國的穆斯林中幾乎沒有人敢於公開質疑建寺的選址是否明智,正是上述這種現象的反映。



--原載:《龔小夏Blog》,2010-09-14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20111&PostID=26588864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aa881:跟“言真輕”講個故事
2009: 楓苑夢客:新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教育
2008: 多麼的諷刺:特供產品授牌儀式
2008: 福建雲霄惡名遠揚 制假煙落下個窮
2006: 《紐約客》作者西爾維亞-納薩專訪
2006: 關於丘成桐先生要告New Yorker, 一些想
2005: 一笑書生:對茅廣軍自殺事件的思考
2005: 劉炯朗: 人文是糖不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