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创造”和“重新发明轮子”
送交者: 弘扬 2003年12月23日18:04:3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拜读大作,惜不敢苟同。我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人们一谈到西方的教育好就是“创造性”优先,而对中国则是两样不行,这不行,那也不行。“创造性”的词义是很广的,不可张嘴就是创造性。首先,创造是需要钱的。西方人的所谓创造也是从小学的教育积累起来的,他们的所谓精英教育,比中国的更残酷,更没人味。不妨去读一读西方那些创造家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发明创造”的。在北美的普及教育中,所谓的创造很多是“重新发明轮子”,无论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给学生很多时间去发明轮子,而且是重新发明轮子,也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 老师给自己“创造”了懒惰的时间。

在“看不过去”氏的牢骚里,我也实在是看不过去。该文言:在美国高校,研究所混的中国人每人都有几百篇文章发表在国际杂志上。这种说法合适与否,又当别论。但“混”出的论文,当然citation就不够了。还有:既然“研究所混的中国人每人都有几百篇文章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他们也真够多产的了。我真想请教请教,他们是怎么“混” 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讲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有一位很有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发明或者说是创造了“多智力”的教育学说。由于他的创造,在教育界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他的。有一年,他和他的儿子到中国旅行,在下榻的宾馆里休息。他的儿子对门锁产生了“兴趣”,就用钥匙在那试着开门锁,花了多长时间不知道。坐在一旁的教授到是很开心,认为这孩子在动脑,在创造。打扫卫生的服务员看不下去了,看到他在那里“创造”多时还是开不开,就去告诉他怎样把门锁开开。门锁开开了,孩子特别高兴,可坐在一旁的教育家不高兴了,他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这件事。这个故事说明东西方人思维方法的不同,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就截然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美国教育家采用一种让孩子去“重新发明轮子”的方法,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发明感。而中国人认为,这孩子整个是个“傻X”,开个锁都不会。开锁无非就是把钥匙插进锁里,打开就行了。浪费时间。开锁方法只有一种,教给孩子就得了(在此我们不谈数码锁)。从故事中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思维方式不同,教育方法就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来衡量另一国家的文化,这是不可比的。正因如此,由于西方人思维不同,问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让中国人不适应,反之亦然。所以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所谓的citation不可比的局面,其中还有外语问题等等。

在“看不过去”氏的牢骚里还有一个问题:“解放后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哪里?”很简单,该文已经明示,都在国外“混”呢,而其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国的教育不如西方的教育好,等等。殊不知,没有在中国的教育积累阶段,哪能有他们在美国“混”的份!

另外,令人感到“看不过去”就是最近在国内出现了几个谈论美国教育好的人物,他们用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在北美学习的经历,来谈论美国的教育如何好。从逻辑上说,不是谁的儿子适应美国的教育就等于你的、他的、她的、或我的儿子都适应美国的教育,或者说所有中国的教育都要走西方的教育路线。再者说了,他们的孩子现在还在成长过程中,过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乃至于他们的儿子的下一代或几代,是否在标榜“创造”的教育制度下的国家里,培养出或创造出什么奇迹,我们,或者“看不过去”氏,或者我们大家的后人,拭目以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为英雄喝彩
2002: 讲讲我在Stanford的悲惨生活
2001: 棚棚事件: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危机
2001: 抄袭没抄袭,大家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