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话说中国科学院 (1)
送交者: 最新大作 2004年05月22日11:14: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话说中国科学院

                   逐个

  人年纪大了,喜欢起回忆。不过又怕不准确,所以从来不敢写。但是失传好像又可惜。
反正不是正史,勉力为之写个“话说”吧,力争比演义好点。不过用词比较矛盾,有时想尽
量用当时的词语,又怕现在青年听不懂,有时自己也给新词语改造过来了,但是又改造的不
完全(“旧的思想根深蒂固”吧),所以写来写去,在遣词造句上,结果有点上海人说的那
个“洋泾浜”。自己接触总有限,也不是一生全在科学院工作,记下的不可能是全貌,算是
侧影吧。除了大家知道的有名的人,其他就避免写人名了,不是他们不重要,而是算保护一
点他们的隐私权吧。

  I。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学

  许多技术是科学院和科学院的人做出来的。做原子弹和氢弹的二机部九院许多科技人员
是科学院出去的、有些一直兼两边职位,用现在的话可以叫首席科学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
强同时是科学院的原子能所所长。做导弹的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科研人员也是科学
院去的多,五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首席科学家”)钱学森也是科学院力学所的所长。
最早积极推动中国建卫星的是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他也是科学院卫星设计院的首
任院长)。科学院58年建的科学仪器厂到65年成了卫星总装厂。卫星研制在科学院快要做完
了,才交给七机部,现在的航天工业总公司也是科学院下的蛋。那个时候,爆炸一个核弹、
发一个火箭、卫星,就是头版头条,里面总是说成就归功于“我国工人阶级、解放军指战员
、革命知识分子”。科学院里面有人就会读成“科学院的人和科学院输出、培养和指挥的人
”,当然这有点本位主义,有人还因为这样说的时候不注意场合,在文革被人检举批判的。

  科学院在教育上做过开路先锋。比如说文革以后第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得博士学位的是生
物物理所的郭爱克,当时可是《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所长贝时璋握着郭爱克手,祝贺他得博
士(德国的博士)。第一个我国自己的博士答辩是1982年2月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马中
骐(导师胡宁是北大和科学院兼职)。那时博士很新奇,到1983年国家还隆重地在人民大会
堂搞学位授予大会,其中多数博士都是科学院的。

  科学院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是政治漩涡中心。1956年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是毛主席正式提出来(他老人家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
百家争鸣”),但是双百的来源和科学院有关。口号本身是科学院副院长陈伯达先说的,科
学院在青岛召开遗传学会议,讨论遗传学派斗争,又和这个方针有密切关系。现在不太有人
说了,不过双百方针曾经好多年(50到80年代)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的救生圈,能有机会就
抱住。(顺便说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毛主席他老人家”这个说法,也是
一个尊重的句法,现在想来,有点奇怪;看你怎么发音,同样这句话,听过去可以带讽刺挖
苦,要是在那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没人敢用这样的说法了)。

  邓小平二次复出后,75年派胡耀邦到科学院,胡主持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的汇报提纲》,要搞科学、要专家领导、要整顿,结果“四人帮”批邓时,《汇报提纲》是
供全国人民大批判的“三株大毒草”之一,科学院是全国的“重灾区”。

  文革高潮期间,有个纯粹诬陷的“梅花党”案件,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间谍故事,有
些小孩还觉得很好玩。对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科学家来说,那可是个大冤狱。多少老科学家被
罚到黑暗、冰凉的地下室挨打,要他们交待和台湾、美国的特务关系。有些人屈打成招。国
民党时期中央研究院朱家骅临走前的主持一次院务会议,变成了梅花党的集会。“四人帮”
倒台后,郭沫若大呼:科学的春天来了。那可真是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心里话。全国科学大
会,也是知识分子欢欣鼓舞的大会。现在想来,大会的科技成分不重要,但是对当时气氛起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前常用语)。

  全国青少年兴起热爱科学的高潮也和科学院分不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描写的陈景润是科学院数学所的。一时间,多少青年学子要做科学家啊,象我们这样不年轻
的人,看着那时青年人的一股劲,都激动不已。后来各种说法,比如说把陈景润说过头了、
科学家不是都是书呆子、科学上有没有“皇冠上的明智”等等,副作用是有一些,不过正作
用也不能抹杀,特别是那个时代。我估摸,现在40到60岁的我国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受陈
景润报告文学影响的。

  想起一个事情来,和科学院无关:有时后代不容易介绍历史故事,因为人的观念随时间
地点改变了。我们年轻时也是一样。我记得有个在延安时代看过《白毛女》的同志,看到解
放后演出时他议论,说贫农的女儿白毛女不想做地主黄世仁的老婆,在解放前的农村是说不
过去的,是不合当时社会常理的。所以最早贺敬之编的情节是黄世仁始乱终弃白毛女,白毛
女没有做成小老婆才出走。以后革命形势发展,这样的情节好像显得穷人没志气,才变到后
来的样子。这一变好了,以后我们没有到过农村的人,都以为最早的版本不可能,不反映现
实,我那时还和延安干部争论过,觉得是他小资产阶级思想看不去农民,现在想来,因为我
们不懂农村情况,带上知识分子的爱情观,才是错的,而他是对的。这是题外话了。

            (II)科学院和国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好像都是问国家要钱花的人。不仅国家领导不和他们平等交谈
,就是各部委的大官小官也多半瞧不起科学家,都当科学家是讨钱的。是现在科学家自己不
行了?还是现在当官的架子约来越大了?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那是经常约科学家谈话,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钱
三强、周培源等等都是他们的座上客,五十年代有名的科学家回国,毛主席周总理要设宴款
待。不仅毛主席款待钱学森全国都知道、还有周总理设宴招待钱学森的副所长(科学院力学
所)郭永怀回国。如果青年同志们以为毛主席、周总理只关心制造武器的科学家,那也不对
。上海那时有个生物学家张香桐刚从美国回来,郭沫若设宴不算,周总理还让陈毅副总理见
他。毛主席周总理对科学家看才能、不拘国内外。留洋的受重视的多一点,是水平高的人多
一点。国内的比如植物学家蔡希陶拉,周总理也很关心。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对待科学家,
其他高级干部、元帅将军对当时顶尖科学家不象现在当官的那样居高临下。聂荣臻元帅和科
学家走的很近,罗瑞卿、陈赓等大将常向科学家讨教。毛周不仅征求科技项目时要见科学家
,毛主席喜欢和科学家闲聊天文、地质、数学、物理。周总理会细致地和科学家聊家常、温
暖人心。当时有些人的比喻毛主席象父亲、周总理象母亲,当然现在要这样说,好像不太妥
当,但是那时确实有人是这样感觉的。毛犯错误、刮的风有时也把知识分子屁股打的很疼,
而周总理有时的工作就是出来摸一摸平,这点也给人父母的感觉,何况当时封建思想还是没
有肃清。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问题。

  文革以后,我们国家领导和科学家的这种联系没有了。毛主席周总理时代,最高领导人
对科学家就是大专家对待,以后我国官本位盛行,行政级别一马当先,没有当官的科学家,
基本见不到国家领导人。见的时候,也是和见农民、工人模范或者学生代表一样,走过场。
领导到科学家家里慰问,也是官样文章,做亲切状。现在话叫做秀吧?这和毛主席周总理和
科学家经常交谈可不一样。交谈是互相的,不是大官对小兵的关心。而且毛主席周总理可科
学家的交谈多数都没有见报。现在国家领导和部长一级见个什么科学家,可都上报纸,是给
老百姓看的。

  说到这里想起来,五十年代领导人合影没有以后那一套排位子的规矩,除了最高领导自
然在中间以外,其他人可以随便,我有个同学在好几个最高领导旁边拍过留影,我比较不敢
出头露面,一张挨边的都没有,后来有些后悔。等以后胆子大点的时候也晚了。

  对科学院的管理,老早周总理过问的多。院的建制、正副院长的任命,他都亲自过问。
第一批的所长任命(叫“授命书”)也是周总理签名、国务院签署的。第一批院长副院长里
面,阴错阳差,周总理直接拍板的是陈伯达(目的是平衡文科要有马列主义),不过陈的职
位多、没太过问科学院。文革时陈伯达支持和煽动过科学院的造反派,他还鼓励科学院年轻
人写了两篇批判爱因斯坦的“雄文”,给刘西尧(教育部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时的国务
院科教组组长)挡住没发表。陈伯达对科学院有过两个阴错阳差的贡献:一个是前面说过的
双百方针,还有一个是文革期间,他向毛主席提了“电子中心论”,全国兴起大搞半导体的
群众运动,现在说来好笑,但是当时国家可是增加电子研究的钱。还激青少年搞电子的热情
。不过那时笑话还是必定的。我们国家曾经全面研究电视机生产过程,花了很多钱,结果以
后全部采纳进口生产线,研究白费了,后来没有作为一个教训。这个教训还不都是政治教训
,因为是决定做什么技术研究,为什么做的问题。

  上一段因为陈伯达扯远了一点。还回到国家对科学院的领导吧。70年代初,周总理派武
衡管了几年科学院。邓小平二次复出后,派胡耀邦、李昌到科学院。所以,从前是中央最高
领导直接过问科学院,到后来,对科学院的直接领导逐渐过渡到副总理。到90年代,是李岚
清分管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

  科学院的领导人在国家的重要性也有变化。有两任是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的郭沫若是
政务院副总理兼科学院院长。第二任方毅,有段时间是兼科学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现在
的科技部长),不久又升国务院副总理的。以后科学院院长在国家领导中的地位下降,基本
是一般部委首长。老早,副院长里面不仅第一任里面的陈伯达当时政治地位高,李四光也是
地质部长兼科学院副院长。75年胡耀邦做过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现在叫副院长
。还有一个一般人不熟悉的裴丽生,解放前清华毕业生(很多老革命的大学一般没毕业),
先做过山西的省长,再50年代中到科学院做秘书长,到60年代做过几年副院长。他的副秘书
长是杜润生,原来是中央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给毛主席批评以后来科学院(说他和农村工
作部部长邓子恢是“小脚女人”),本来科学院要杜做党组副书记的,不巧又给毛主席知道
了,不让杜做,文革后,杜润生是国务院农村政策室主任,那可是农村改革的大功臣。

  科学院也输出过许多领导。不仅胡耀邦,早先还有钱三强是科学院原子能所所长以后去
二机部做副部长,钱学森是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出去做国防部五院做院长,刘华清70年代中期
和胡耀邦一道来科学院、做过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以后一直做到政治局常委、中
央军委副主席),近年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徐冠华分别从科学院所长和副院长职位调到
国家科委先做副部长。国务委员兼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彭佩云以前也在科学院工作过。教育部
的陈至立部长,从前是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

  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关系,50年代就有问题,那时是和高教部的矛盾。弄的毛主席也出来
说你们不要吵了。还是文革期间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过一段时间。以后科学院和教育部还是
有资源分配的矛盾。有了国家科委后,也有一定矛盾。科委到90年代完全主导科技经费,变
得科学院很多人要向科技部申请经费,这不是最初50年代设计的结构。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
、和其它专业部委也有一些过矛盾。

  科学院和中央领导有过几次亲戚关系。60年代,胡乔木的妻子谷羽做过科学院新技术局
局长,直接参与领导卫星工程。她勤奋、能干,是个女强人。文革中整的偏瘫。她的工作职
位不能说是因为胡乔木,不过因为知道她和胡乔木的关系,她要出去给科学院办事的时候,
不少部委领导人会出面接待她。

  80年代周光召用了胡启立的姐姐胡启恒,做了多年副院长。胡启恒很低调,外面知道她
的人不多。而且她自己的学历很高,六几年留苏得的副博士学位,在那一代是很优秀的。做
副院长为人谦虚、特别清廉。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以前在科学院时也是她手下分管的,她也
从来没有从联想的好处。她的副院长一直做到胡启立下台很久以后的96年,就是因为她弟弟
在台上时她不耀武扬威,靠自己,弟弟下台也就没人对她妒忌、落井下石。

  最近一个那是科学院结的最大亲戚。江绵恒留学美国德拉舍尔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冶金
所。路甬祥任院长后,在中央的人脉太弱,提江绵恒做副院长,加强了和中央的关系。通过
这条渠道,路甬祥让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计划”,直接上达总书记,由朱总理亲自批示后
,李岚清副总理落实。李岚清当时不仅管教育和科技,还分管财政,也给科教一个特别机会
。江绵恒上北京带了上海冶金所的施尔畏做秘书长。80年代以来,科学院秘书长也管财务,
周光召时代是物理的竺玄做秘书长。比较跌破眼睛的是:2004年施尔畏升副院长。方毅下台
时说过的院长一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最多只能个别不是科学家,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20
04年被打破。因为现在副院长里面有两个行政管理人员。

              (III)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正规说起来,科学院有五任领导和五个时期。分别是郭沫若(49到78)、方毅(79到81
)、卢嘉锡(81到87)、周光召(87到99)、路甬祥(99至今)。不过,这样以院长划分时
期不能反映实际。

  郭沫若没有实际领导过科学院。他作用很有限限制:他不是自然科学家,而科学院主要
是自然科学,所以他专长不够、发言没有分量;政治上,他是摆设,而且科学院还不是他扮
演的最大摆设(有副总理头衔)。在他名义上做院长将近30年里面,实际管科学院的有好几
任,职位一般是副院长,党内职位是党组书记:最初是张稼夫,时间不长(两年多),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张劲夫,从56年到67年,张劲夫实际领导科学院。

  49年任命的科学院第一批副院长是陈伯达、李四光(他被任命时人还没回国)、陶孟和
、竺可桢、吴有训。其中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都是陈毅领导的华东局推荐的,陶孟和是
文科,解放后不兴文科,他在科学院没多少科技的工作(管出版、图书),开会也可以不叫
他来。陈伯达、李四光都在科学院外有事忙,做事物的副院长就是竺可桢、吴有训,但是,
科学院的副院长通常也没有掌大权,大权是科学院党组,党组成员行政职位可以不高,但是
决策权在党组。如果党组书记愿意,可以给科学家院长副院长一些权。如果现在谁以为当时
的副院长在决策圈里面,那就搞错了。实际上张劲夫的党组成员有裴丽生、杜润生、秦力生
、谢鑫鹤、武衡、郁文等。

  文革张劲夫被夺权后,有几年科学院是谁领导搞不清。那时国家科委被军管了、科学院
是革命委员会(革委会)。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标兵王锡鹏做过科学院革委会成员,不
过天晓得有多大的权。1970年科学院曾经和国家科委合并(保留科学院名义),还大量把科
学院的研究所下放给地方管理。71年又和教育部合并成科教组,先后由李四光、刘西尧任组
长。72年左右,周总理派武衡入主科学院,名义是业务一组副组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在一
起的时候)、和科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郭沫若)。75年邓小平派胡耀邦、李昌等入主
科学院,名义上郭沫若是核心小组组长、胡耀邦是第一副组长、李昌是第二副组长,李昌是
实际业务领导人,不过时间很短就下台。科学院核心小组成员里面有个“四人帮”的柳忠阳
,他76年批判李昌,好似得意过一段,不过还不能算领导过科学院。

  文革后好像77年,方毅到科学院任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78年郭沫若去世后方毅正
式任命为院长。77年国家科委恢复后,方毅兼主任,所以有几年方毅同时做科学院院长和国
家科委主任(分别由李昌和武衡协助),方后去国务院做副总理。方毅以后,科学家才真正
领导科学院。这和方毅也有关。他留话科学院院长一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除非个别也要是
科学家,他的继任卢嘉锡是化学家。卢嘉锡的班子里只有一个留下的团派干部胡克实。

  周光召时期,全部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家,实际权力在科学院党组,但是周光召把关
系理顺了,副院长多数是党组成员(除了非党员以外),另外他也有非副院长的党组成员,
纪检委书记是派驻,他自己任命的非副院长党组成员也是科学出身,只是不能算科学家。

  路甬祥时期,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出身,开始有一个不是科学家、2004年有两个不是
科学家。科学院副院长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平衡学科和地区,目前学科和地区都不
平衡。

  科学院有影响的领导第一个要数张劲夫。从56年到67年,张劲夫主导科学院、就是全国
科技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果光从他的资历来看,来科学院以前他做过地方工业部党组书记、
副部长,文革后他做过财政部长和安徽省长,所以张劲夫不是党派到科学院职位最高的。他
来科学院是因为以前分管科学院的副总理陈毅是他从新四军到华东局的老上级。在科学院那
11年,张劲夫做的是出乎意料的好,是有口皆碑的。出乎意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科学背景,
党给科学院派干部常选有大学背景的人,如果有清华背景更好。张劲夫没有这些,却不仅能
胜任、而且还和科学家很合的来。现在想来,是他的个人素质特别好啊。不要说那时,就是
现在,许多人领导别人的时候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要是张劲夫有这样心理不安,科学院就
要遭殃了。张劲夫能组织科学家、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在那时的革命干部里面是很突出的。
张劲夫保护科学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56年民盟曾昭抡、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在《光明日报》发表《对于有关我
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加上黄药眠为六教授,其实黄的文章和以上五教授是分开的
两份)。反右时,这篇文章大受批判、定性是“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那时戴上这
顶帽子可了不得。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曾昭抡(曾昭抡做过高教部副部长)和钱伟长被定为右
派分子。而科学院的几个人只做检查,没有被打右派,完全是张劲夫保护的结果。张劲夫亲
自向毛主席建议说科学家是国宝,要求毛主席给科学院特殊政策,毛主席当时都吃惊他敢于
提出,那时要是提不好、轻则立场不稳撤职、重则自己也要挨批的。其他部委和地方都不敢
提,知识分子成堆、问题多的科学院还敢,那是要有相当勇气。毛主席还真对科学院的科学
家网开一面。这样保护下来许多科学家。张劲夫不仅要了政策,提出保护名单,还直接保护
过一些人。沈阳分院把葛庭隧内定右派了,张劲夫从内部得知后跑到沈阳去把他从名单上划
掉。他还劝科学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唐棣华不要和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黄克诚(原总参谋长)离
婚。

  民盟五教授的意见书中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一条,这句话在全国出了名。在科学院
这当然可以被认为是针对张劲夫等党派来的人了,实际上,科学院有人明确检举批判说这是
要张副院长下台。张劲夫当时上任不久,学历、资历都不高,年龄也只四十多一点,一般人
很容易在那样的形势下趁机整人。我以后就看过一些学历、资历比他高的人,为没有这么严
重的事而生气、整人的。张劲夫不仅不整、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了科学院那几个对
自己“含沙射影”的人。现在讲起来,那张劲夫是人格高尚。

  张劲夫组织科技项目(特别是两弹一星)也起了很大作用,绝对应该算“两弹一星”的
功臣。他也是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导之一,做过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秘书长。

  从早期开始一个对科学院和我国科技有很大影响的是科学家钱三强。可以说是科学家里
面对科学院影响最大的,特别是文革前的科学家里面。这点,光从他的任职,现在一般人不
会知道。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先任计划局副局长(竺可桢任局长)和局长,近代物理所副所
长(所长吴有训)、所长,正式做科学院副院长是78年到83年。但是钱三强实际影响从科学
院没有成立就开始了。49年钱三强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计划局也是他为主。54年
他任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这个职位权力很大,那时其实就是学术主导职位(副秘书长
武衡、秦力生等都是党组成员,实际相当于当时真正管事的副院长)。要成立学部时,也是
钱三强以郭沫若的名义邀请全国的科学家推荐学部委员。56年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我国制造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名人。钱三强留学法国学的是核物理,是约里奥
?居里夫妇的博士。但是这些不够。那时也还有其他老科学家,而他在物理学家里资格算年
轻的。他在清华做过吴有训的学生、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是严济慈的学生。但是他在科
学院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吴有训和严济慈。他的专业核物理对新中国很有用。钱三强成为对科
学院和我国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还因为他和党的联系。他的法国老师约里奥?居里是法
共党员,钱三强和中共旅法支部及其领导人刘宁一有密切联系、还见过在英国的邓发。钱三
强54年入党那是科学家中很早的。那时入党很难,许多大科学家因为不能入党而自卑。这些
是他能在新中国开始政治挂帅时代能被党信任的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和党的关系,还是
不能成为中国科学的第一个帅才(钱学森当然也是帅才,不过比钱三强晚回国)。和他同时
留法的数学家吴新谋在法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基本就是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钱三强思想活跃、热情高、组织能力强,而且办事公道。他是党和科学家的联络员。为
筹集科学院,他求教比自己年高的叶企孙、周培源、王竹溪(杨振宁的硕士导师)等,为建
近代物理所,他请浙大王淦昌、清华的彭桓武来做副所长。为搞原子弹,他请院外的朱光亚
在物理所成立研究室,到二机部以后,又会挖人:科学院的学术秘书邓稼先、在上海的电镜
专家李林(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生化学家邹承鲁的夫人)、能把氟化铀变成金属的金属
所副所长张沛霖,都是钱三强挖去的。钱三强精力充沛。他兼的事多,而且重要。除了刻苦
以外,钱三强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他的工作丰富多彩。最近有本书“往事并不如烟”
,写的好。不过那里面的人物当时活动很少。如果有章怡如那样的笔才,把钱三强的工作和
生活写出来,那肯定要丰富多彩许多。

  70年代初武衡和秦力主持过科学院的工作。顺便说到,科学院正式一般说自己来源是延
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实际上主要就是后两者。要说延安,可能因
为武衡在那里工作过。武衡以前读过清华地学系,解放后主要在科委。有一件出名的事情和
他很有关。73年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加2的证明,论文写好了不敢拿出来发表。武衡知
道了,不仅在科学院全院大会上表扬陈景润,还向周总理反映。在当时,这是对科学院知识
分子的宝贵支持。可以说,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里面有很多人已经被批、被骂的没有自尊心了
,连钱学森这样的人,都狠不得自己能被接受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有人来说哪怕一句好话都
感动的不得了。75年胡耀邦在科学院纪念长征四十周年大会上鼓励青年在科学技术上做贡献
,听报告的场面很感人,也是科技人员被骂久了,现在要是谁讲那样的内容,肯定没人要听

  方毅任期是科学院的春天。

  卢嘉锡大概不能算有影响的院长。他在老一辈科学家里面算不出名的,自己也没有什么
魄力和眼光。

  周光召是科学院院长里最有科学成就的,他当年在两弹做的理论对造两弹有直接贡献,
那个年代搞两弹一星,真刀真枪干,没有真本事,他们(于敏、周光召一批)没有留学学位
的出头不容易。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朱光亚、邓稼先都是美国的博士。文革以后正式到科学
院,卢嘉锡时期周升副院长。那时就开始显出比卢嘉锡更有领导才能。周光召时期科学院工
作是比较艰难的。国家对科学院定位不明,以前为国家军事服务,到了80年代经济发展时期
,科学院能做什么不清楚。而且老年科学家精力不济,中青年都奔出国。

  周光召是学者型,但是他很有领导艺术。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领导都是他当年伯乐识马
、点将出山的。他的继任路甬祥没有科学院背景,是周光召一手从浙江大学提拔到科学院做
副院长。现在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是周光召提成副院长、送到科技部。现在的北大校长
许智宏,从上海提到北京做副院长、也是周光召的知遇之恩。周光召还提拔一个很年轻的副
院长白春礼,现在是副院长里面唯一的候补中央委员。可以说周光召的人才布局是科学院院
长里最成功的。

  路甬祥是工科出身,被周光召看中他的人才。如果说周光召是思想型的,那路甬祥可以
说是实践型的。虽然我国经济在90年代中已经不错,没有路甬祥积极肯干,恐怕科学院不能
得到那么多的支持。路甬祥也给科学院的改革带来了新气象。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时机重
要,把握时机的领导也需要眼光和魄力。科学院一些科学家对他工科的疑虑,很快因为他的
才干而消除。90年代以后,科学家自信强多了,要消除他们顾虑,没有相当才能是不成的。

  虽然现在院长路甬祥给科学院干不少事,不是没有人说风凉话的。其中一个就是他任命
江绵恒。不过说实话,路甬祥如果不用江,他不一定能在北京开展工作,至少不能那么快给
科学院带来经费、带来那么多。当时路甬祥是周光召提拔的,没有科技界以外的联系。到其
它部委,也不会有人买账。用了江对科学院、对路甬祥是否没有副作用?大概也有不能完全
这么说,而且有些问题可能是始料而不及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我们的地狱[译诗]
2003: 中国为何输了沙斯基因组序列战?
2002: 驳:评中医验方和中医理论
2002: 传统的中医更多地属于经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