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談談儒家的生死觀
送交者: 鄉村非主流 2017年03月30日09:08:41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人雖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有限之個體,但卻能通過道德學問之修養(修道進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體現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個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養自己的善性,以實現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長壽都無所謂,但一定要修養自己的道德與學問,這樣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認為,雖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達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謂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明朝的儒者羅倫有言:生必有死,聖賢無異於眾人。死而不亡,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其惟聖賢乎!聖賢不同於一般人只在於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學問上為社會有所建樹,雖死,其精神可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這種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會、道德上的意義,而和自己個體的生死沒有直接聯繫。宋代張載《西銘》的最後兩句說:存,吾順世;沒,吾寧也。人活着的時候應努力儘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
  由此看來,儒家並不以死為苦,那麼儒家的學者有沒有痛苦呢?照儒家看,從個人說,如果德之未修,學之未講是個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來自其社會理想之未能實現,南宋的文學家陸游在他臨終前寫了一首詩留給他的兒子: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為其將死,而是沒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統一。南宋末還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臨刑時的衣帶上寫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盡義,所以至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何,庶幾無愧。文天祥視死如歸,因為他以踐履孔孟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道德理想而無愧於天地之間。因此,對於儒家說,痛苦不在於如何死,而在於是否能作到成仁取義。在儒家的生死觀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研究:吃素會增加心臟病及癌症風險
2016: 白髮與身體的關係
2015: 春天到該斷奶了!警惕不當方法傷了娃
2015: 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日子了,不健身,不減
2014: 抑鬱重若泰山,生命輕如鴻毛
2014: 瑜伽入門必讀--最in瑜伽裝備大全
2013: 牙的江湖之一:了解你的牙
2013: 挑戰自己:參加2013卡爾加里馬拉松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