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跟帖
大跃进使得化纤塑料在几乎一无所有下起步 (3)
送交者: lesson 2008月08月03日08:04:01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解放前留下的化纤塑料底子几乎等于零 (2)lesson 于 2008-08-03 08:01:02
大跃进使得化纤塑料在几乎一无所有下起步


  1958年大跃进,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建设独立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上——也就是自行生产制造成套设备的机械工业体系外,也搞了其他工业部门,化纤和塑料就是那个时候起家的。没有大跃进起家,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但不过是个起点,这些工业的真正建立,还得归之于以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第二次大跃进运动。正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第二次大跃进,才使得我国工业变得门类比较齐全,比较完整,并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958年我国的有机合成从一片空白开始,白手起家试制出塑料、糖精、人造纤维、活性染料、有机硅树脂,氯丁橡胶,合成洗涤剂等有机化学产品。我国的化纤工业也正是在大跃进中开始起步的,但主要限于粘胶纤维。

  首先,解放以来从1956年起安乐人造丝厂终于修复设备,并自己制造了一些设备,于1958年4月30日正式开工,纺出国内第一批粘胶长丝,向五一节献礼。这就是现在的上海第四化学纤维厂。大跃进中全国大搞化纤,该厂不断探索试验,先后用棉绒、稻草、甘蔗渣、毛竹等试制的浆粕进行纺丝,获得成功,为全国各地化纤厂开辟广阔的原料来源。下面会说,甘蔗渣就是广东省首先试验,请安乐厂试抽丝的。

  大跃进中首先搞的化纤工业就是粘胶纤维,也不能不是粘胶纤维。也就在那时开展了大搞小化纤的群众运动,一些棉纺厂、印染厂利用空闲房屋和部分旧设备,因陋就简办起“化纤小土群”制取粘胶短纤维和浆粕。上海第一化纤厂、第五化纤厂、第六化纤厂、第七化纤厂、第十二化纤厂等都是这样来的。广大职工在没有生产经验、没有定型设备下,采用简易方法成功探索出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技术,闯出了中国小化纤生产的新路。上海第一化纤厂此时名为上海人造纤维厂,形成年产800吨的生产能力。

  1956年由西德引进5000吨粘胶纤维丝设备,兴建了保定化学纤维厂,1960年7月4个纺丝区建成投产。不过生产一直不稳定,经过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0年才解决。但是保定化纤的技术及培养的人才对其它化纤厂具有重要意义。

  1960年5月纺织工业部向中央呈送《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报告》提出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重,七月份确定了一批粘胶纤维厂的建设。八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南京化学纤维厂,1961年初第一套国产自制设备研制成功,首先在南京化纤厂试验。1961年4月正式动工,1964年4月投产,生产能力为每年3400吨,成为江苏省第一家化纤厂。

  1960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在浦东筹建安达化纤分厂,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设计室承担全部设计,采用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粘胶短纤维成套设备,1962年正式投产。

  除了粘胶纤维以外,大跃进还对合成纤维作了最初的尝试。试验了维尼纶、锦纶、腈纶的生产。

  1958年上海按照中央关于“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发展方针,成立化纤厂筹建委员会、化纤筹建办公室。下设锦纶6、锦纶66、腈纶、涤纶、氯纶、粘胶、醋酸纤维7个建厂组。从纺织业内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工作。并在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设立化纤研究室。3月初,在天山路350号筹建年产550吨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现在的合成纤维研究所,边筹建边开展研究,仅月余,在实验室首次纺出腈纶和锦纶6纤维,一年后正式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试纺了锦纶66、涤纶、醋酸纤维长丝等。除了锦纶66整套纺丝样机、醋酸纤维干纺样机及部分冷冻设备进口外,其余设备均参照国外资料,自行设计制造或利用旧设备改装而成。

  1958年5月上海天原化工厂兴建年产6000吨聚氯乙烯车间。9月华侨化工电解厂,现在的上海涤纶厂与化工部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合成材料室共同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批涤纶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醇酯,简称聚酯。

  六十年代初,我国自行选型、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套国产锦纶6生产设备,通过试车、鉴定列为纺织工业部的定型产品。生产规模为锦纶长丝100吨,锦纶短丝500吨。1964年10月成为上海合成纤维厂。

  大跃进时,一方面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研究制造化纤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国外技术。1959年,从民主德国引进全套设备和技术的中国第一套合成纤维装置——北京合成纤维厂正式投产,生产出3种锦纶纤维。

  涤纶的生产技术比较复杂,但是在那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尽管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建成了两套涤纶长丝熔融纺丝中试装置,其中一套在1960年由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前身建成,年产15吨。设备仿苏,不少还是自制的土设备。这自然会招来洋奴买办的嘲笑,他们眼里只有财大气粗的外国主子。但这是一个起点,对我国来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没有这个起点,那会有以后自己的化纤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这一试验成功后,1967年该所就建成国内第一套年产300吨的涤纶短纤工业化生产装置。

  经过大跃进,人民群众开始知道粘胶纤维、人造革、塑料和洗衣粉。1960年我国化纤产量达到11000吨,比1957年增长了50多倍。和以前比塑料产量大幅度增长,1962年为1949年的215倍,日用塑料品产量比1957年增长1.4倍,人造革538倍。聚氯乙烯比1956年开始生产时增长23倍。在那大跃进的、火红的史诗般的年代里,我国已经开始试设计和建设化纤厂和塑料厂,有机原料已经开始生产。塑料品种由几种增加到20种。那都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增长倍数不能说不高,但这是与几乎为零比的。塑料和化纤、洗衣粉等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1958年我国的棉花产量3938万担,11000吨化纤只相当于22万担棉花。远低于棉花的百分之一。

  1961年和1962年,刘邓路线和陈云一伙大刮“下马风”,化纤工业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61年化纤产量只有大跃进的1960年的一半,1962年也只有1.36万吨,几乎没有增长。但在大跃进中我们摸索了技术,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还有创新。


蔗渣革命:大跃进中在底子为零下的创新


  我国尽管底子几乎为零,在火红的大跃进年代里还有创新。为解决纺织原料紧缺,广州组织化学纤维的研制。1958年4月市纺织工业局人造纤维研究试验小组利用甘蔗渣研制成功4吨甘蔗渣浆粕,经上海安乐、辽宁安东我国仅有的这两家化学纤维厂分别制胶抽丝成功。试验报告对于制作人造丝、人造毛的前途均非常乐观。该厂的德国专家也认为是件大喜事,世界上尚无成功的先例。上海纺制出来的人造丝,经上海丝绸厂和广州的针织厂织造试验,质量可与日本天桥牌人造丝媲美,在强力和着色率方面还胜一筹。这一科技成果被誉为“蔗渣革命”而轰动国内外。广西、福建、四川、上海等省、市的纺织工程技术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后来化纤厂投产,越南、朝鲜、古巴及拉丁美洲等国共产党代表团也多次到广州参观学习,要求中国帮他们建设以甘蔗为原料的化学纤维厂。

  广州市和广东省将它列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1958年5月开始筹建广州人造纤维厂,设计能力年产粘胶短纤维1020吨。以甘蔗渣为原料生产人造毛。1959年2月20日破土动工。生产工艺由筹建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主要生产设备纺丝机、磺化机、集束机等,是安东化纤厂的报废设备修补拼凑起来的。另一些设备则委托广州各机械厂加工制造,关键的喷丝头是安东化纤厂支援的。1959年4月9日,广州人造纤维厂实验车间建成试产,纺制成功第一批甘蔗渣粘胶毛型短纤维。这个实验车间设备由筹建处设计,广州各单位协作制造。任务是通过生产实践进一步研究甘蔗渣制人造纤维的工艺技术条件,培训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给正在兴建的人造纤维厂提供经验。1960年12月8日,广州人造纤维厂人造棉车间部分建成试车,生产毛型粘胶短纤维13.11吨,质量基本符合要求。不久刘邓集团和陈云一伙大刮下马风影响了该厂。直至1962年12月,广州人造纤维厂各生产车间才基本建成,次年1到6月投料试车。由于设备不配套,刘邓路线使得原材料供应未纳入国家计划,年产量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停机检修,填平配套部分设备,改建部分厂房,1964年2月正式投入三班生产。当年生产粘胶短纤维522吨,质量高,经济效益良好。产值236万元,实现利润72.57万元。到1964年该厂累计投资人民币78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26万元。一个新兴的化学纤维企业,终于在广州建成投产,开创了广东省化纤工业的先河,引起了中央的关注。1965年,广州人造纤维厂更名为广州市粘胶纤维试验厂。

  文化大革命推倒了刘邓路线,生产力大解放,地方得到了大解放。1966年广州市粘胶纤维试验厂生产突破设计能力达到1174吨。1969年10月投资更新配套部分设备,日产能力达到10吨,比原设计能力提高2.33倍。1970年在浆粕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职工攻克芒杆浆粕制备粘胶的技术难关,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粘胶短纤维产量首次突破2000大关,达到2043吨。此后由于原料和电力供应不足,产量在2000吨左右徘徊了4年。1973年更名为广州化学纤维厂。1975年,企业组织职工技术改造和扩建,进行了四大会战,推广优选法、革新工艺、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日产能力提高到15.7吨,超过设计能力的30%,全年粘胶纤维产量3278吨,比上年提高67.6%,工业总产值达到1210万元,实现利润45.5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广州在第二次大跃进中也搞了合成纤维。1975年9月广州合成纤维试验厂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涤纶短纤维300吨。但直至1979年广州化纤总产量主要还是粘胶纤维,合成纤维不到十分之一。


大跃进收效期我国的化纤和塑料工业


  在大跃进的收效期——1964年和1965年,我国的化纤工业继承了大跃进开创的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60年代上海10多家纺织厂利用空厂房旧设备,用木材加工废料生产粘胶短纤维,创造了简易一步法制造原液的新工艺,建成一些小化纤厂,具有“吃杂粮”、投资省、收效快的特点。1964年,纺织工业部上海小化纤调查组总结肯定了小化纤的发展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据此指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推广。经批准在全国建立了4家小化纤样板厂。其中1家在上海,规模为年产1700吨粘胶短纤维,1964年,市化纤公司只用10个月时间,由上海各单位协作分工设计制造,1965年,第一个小化纤样板厂——上海第二人造纤维厂建成并顺利投产,当年生产1620吨,为全国开展小规模粘胶短纤维生产提供比较规范的工艺设备和厂房设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继续大发展,1966年增加设备,年产能力提高到2400吨。1967~1975年又通过自制设备改进工艺逐步提高到5000吨。1971年开始生产中长纤维。经1976、1979年多次改造。1980年,产量5400吨,粘胶中长纤维获市纺织局优良产品称号,1986年8月,装置再次改造,1987年产量达到6649吨,为历史最高。

  这和小化肥以及其他地方性中小工业一样,大跃进的试验在六十年代中期得到了肯定,并且试点以准备大规模推广。而且最先建设的厂也通过改造,到复辟时已经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扩大了生产能力。

  六十年代中期我国一批有机化学工业投产。化纤、塑料和其他有机合成工业品又以高速度增长。由于独立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的建成,我国有了自己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在大跃进的试点中,又克服困难、学会了设计化纤厂,用三年多时间自力更生,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新乡、吉林、上海、杭州、湖北等地,成功地建成了一批粘胶纤维厂。那时这些厂对我国来说算大型的了。与此同时,丹东化纤扩建粘胶纤维长丝厂,保定化纤也扩建了浆粕厂,这些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国粘胶纤维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965年4月26日太原新建聚氯乙烯车间试车成功,年产3000吨。8月中旬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座维尼纶厂全面投产。云南完全靠自己力量试制成功涤纶。

  这些工厂自力更生建设成功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的需要。我们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并不排斥有利情况下的引进外国技术。除了粘胶纤维、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我们还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锦纶、维尼纶、腈纶等化纤制造技术,并派人到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选购纺、织、染整的一系列先进设备作为借鉴,使我们在这些方面赶上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5年我国从日本订购了一套聚乙烯醇即维尼纶设备,从英国进口了聚丙烯腈即腈纶设备,并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建成。另外我国还进口一些合成纤维的原料,以生产合成纤维纺织品。

  上海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引进涤纶短纤维生产样机,经消化自行设计建造国内第一家年产500吨涤纶短纤维厂,为各地化纤工业上马提供重要经验;并用锦纶1010制取单丝,创国内先例。同时,开发了有色粘胶短纤维、氯纶纤维等。在生产上继续完善工艺和设备,各厂制订适应化纤生产特点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


  上海第九化学纤维厂前身为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锦纶车间,建于1961年11月。是上海最早工业化生产合成纤维的工厂,也是全国第一家用国产设备生产锦纶纤维的专业厂。

  60年代初,与纺机厂合作,自行选型、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套国产锦纶6生产设备,通过试车、鉴定列为纺织工业部的定型产品。当时生产规模为锦纶长丝100吨,短丝500吨。1964年10月,从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划出,成为上海合成纤维厂。1966年,为加强三线建设,厂内部分生产设备与103名职工迁往重庆。并负责设备安装、生产调试,建成重庆合成纤维厂。尔后又相继为湖南、江苏等地兴建的锦纶厂提供技术支援,接受来人实习培训。同年10月,改名为上海第一合成纤维厂。年内试制成功锦纶66长丝。以后,对工艺路线经过200余次大小试验和40余次设备改进后,1969年设计制造成功国内第一套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的锦纶66连续缩聚、直接纺丝设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971年12月,改名为上海第九化学纤维厂。

  我国的聚丙烯起步较晚。1962年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始研制聚丙烯,1965年即大跃进的收效期,建成年产60吨聚丙烯中试装置。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聚丙烯设备制造和聚丙烯生产工业。

  这些都是在极其艰苦,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比如上海在1958年以前化纤工业还是一片空白,1960年在没有建设新厂、没有购置设备的情况下,用国产人造纤维生产了第一批产品。此时已有几十个品种和数千个花色。1964年建设的许多新型纺织工业设备已经投产,其中就有生产粘胶长短纤维和卡普隆长短丝的全套设备等。

  化纤、塑料等工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石油化工企业。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最早是在大跃进中由上海的高桥化工厂和兰州化学公司开始的,1963年开发了自有特式的顺丁橡胶,1966年已能生产乙烯及相应的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在大跃进中大庆油田的发现并在然后的建设中,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而为石油化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以前大规模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无从谈起。

  由于大跃进,由于这一些建设,到了1965年,我国的塑料由1957年的2000吨,增长到1965年的97000吨,增长四十多倍,化纤由1957年的200吨,增长到1965年的50100吨,增长250多倍,比1962年增长了近三倍。品种由单纯的粘胶纤维到能够生产好几种合成纤维。我国已经能够生产3000吨乙烯,15900吨合成橡胶。我国的化工产值由1957年的48.2亿元,增长到179.4亿元,近四倍(包括无机化工)。我国的化工设备生产量由1957年的7200吨增长到34200吨,有机化工设备在大跃进以前几乎是空白,这时已经开始生产。

  但是在人民生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就以化纤来说那时我国七亿四千万人口,50100吨就意味着全国每人分得一两三钱五。但没有这一个时期,我国就没有有机化工生产和建设的实践,也不会有以后的建设。

  比如此时已经能够生产涤纶100吨,也只有100吨。仅管产量很低只占合成纤维总产量的1.92%,位于锦纶、维纶和腈纶之后而居第四位,在连同粘胶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全部纤维中,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但有了这100吨,就会有1976年的2.69万吨,超过锦纶、维纶和腈纶跃居首位,占合成纤维总产量的34.3%。还会有再以后的几百万吨。

  就是当时兴建的新乡、杭州、吉林等化纤厂也是以1961年投产的南京化纤经验来建设的。后来几经扩建改造,现在南京化纤厂年产量达到了16,000吨,新乡38,000吨,吉林化纤更达到46,000吨。

  基本上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的化纤工业和塑料工业不过是一个必要的试点,还谈不上规模。没有那时的试点就没有后来的规模。在技术上和设备上作一些摸索,生产的规模不少是小小型。但只要能够制造小小型的化工设备,以后就会制造大大型的化工设备了。化工的原理是一样的,区别是设备大小而已。而这在以后就可以由刚刚建成的独立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来承担了。品种还很少,不过在有机化工上是相通的,可以增加起来。在化工设备上特别要指出,原来我国不能制造关键的喷丝头,是从苏联进口的。后来赫鲁晓夫卡我们,销售喷丝头不但要价高,也不愿意给。我国使用的喷丝头坏了,请他们回收加工贵金属铂的损耗率竟然高达30%,我国在反修斗争中自力更生争一口气自己制造成功了。这样我国以后发展化纤就不会受别人的卡了。

  总的来说和解放以前一无所有比,我们——用三家村的话说,已经有了“一个鸡蛋的家当”。但是通过大跃进建立起来的“一个鸡蛋的家当”,决不是象三家村所说的那样“完蛋了”,而是成长起来并经过文化大革命生蛋孵小鸡了。

  从大跃进到第一次大发展的巩固收效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到第二次大跃进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连续过程。
0%(0)
0%(0)
  文化大革命中的化纤工业 (4) - lesson 08/03/08 (387)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在邓小平匪帮捣乱下的遭遇 (9) - lesson 08/03/08 (573)
            四川长寿维尼纶厂和天津石油化纤厂的遭遇 (10) - lesson 08/03/08 (434)
              “四三”方案中的三个塑料厂、烷基苯厂 (11) - lesson 08/03/08 (450)
                “四三”方案被耽误是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的匪患 (13) - lesson 08/03/08 (912)
                从国民经济计划公报看”四三”方案的后续建设(12) - lesson 08/03/08 (316)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转一篇为那些崇拜强权的人:以色列与真
2006: 以色列与真主党冲突分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