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才冠古今風流才子白居易的別樣人生
送交者: MaggieS 2017年06月27日00:13:3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一生創作了近3500首詩篇,他的詩歌現存的有2800多首,比唐代任何一位詩人留下的都多。白居易的詩歌流傳極為廣泛,他的好友元稹曾說:“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夫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六七個月便識“之”、“無”,天才詩人的誕生

      據白居易後來在給他的好朋友元稹的《與元九書》中描述:“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仆宿習之緣,已在設計院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

      據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應算是“神童”類的人物。在他十六歲那年,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面,結交名人。

才冠古今 風流才子白居易的別樣人生

      當時,長安有一個名氣很大的人名叫顧況,他是朝廷著作郎,大詩人,很有才氣。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訪他,這些人不是名流就是顯貴,顧家門前鞍馬不斷。白居易聽說了顧況的名氣,就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

      當時,顧況看到白居易孤身一人,年齡又那麼小,心中很是不悅。就疑惑地問:“你家住那裡啊?”白居易連忙答道:“晚生姓白名居易,從符離家鄉來冒昧拜見先生。”說完就恭敬地送上名帖和詩卷。顧況瞅了瞅這個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忍不住打趣地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說的滿臉通紅,但仍然低頭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着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讀到這裡,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妙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接着又抱歉地說:“剛才跟您開個玩笑,你別見怪。”

      打這次見面以後,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誇讚白居易的詩。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的名聲在長安傳揚開來。從此,白居易就像一棵如沐春風的幼苗,嶄露頭角。

      志在兼濟,行在獨善

      白居易勤勉好學,才華橫溢,當然進士及第,後被封為左拾遺這樣的官。當時書生意氣剛正尖銳的白居易,在那段時間寫了很多針砭時政的詩篇,以《秦中吟》和《新樂府》最為出名,在這些詩篇里,白居易深刻的揭露了百姓的疾苦。如《村居苦寒》: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

才冠古今 風流才子白居易的別樣人生

      白居易很同情貧苦人民,常在詩中自責自問:“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曾做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後來他無心在朝中參與黨爭,而自願選擇做地方官,信奉“達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晚年時寫了好多的閒適之作,《適意》這首詩很能貼切地反映白居易此時的心情:

      十年為旅客,常有饑寒愁。三年作諫官,復多屍素羞。有酒不暇飲,有山不得游。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繫舟。置心世事外,無喜亦無憂。終日一蔬食,終年一布裘。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過適,適外復何求?

      白居易一生勤政愛民,在其中一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銷在兩衙中。”後來,白居易在西湖上修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耆老遮路,壺漿滿筵和白居易依依惜別。想想也是,他一生寫過那麼多體恤百姓疾苦的詩作,自然會和百姓融為一體,不會虐待百姓。暮年時寫過一首詩:“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仿佛獲緡二三千……”對自己的財產作了一次詩歌形式的申報,在當時來說,白居易是清正廉潔的。

      在為官期間,他深切體悟百姓的疾苦,留下了很多顯著地政績,尤其在晚年,達則兼濟,在洛陽龍門主持修繕香山寺、開鑿八節灘之善舉,廣為世人稱頌!

      悽美的愛情經歷,成就了千古名篇《長恨歌》

      女性題材,是白居易詩歌中重要的內容之一。白居易早年悲劇性的愛情經歷,讓他領悟到了美好愛情的珍貴。

          才冠古今 風流才子白居易的別樣人生

      根據《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書中得知,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由於家教太嚴,雙方都不敢將關係公開,只有暗暗地往來,以至於雙方的父母都不知道。

      後來白居易按父親的要求離開符離去長安時,雙方都發願永遠相愛,不負少年之約。可惜此後白居易經常輾轉洛陽、襄陽、浮梁等地,不能回去見心上人,但是他的心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符離的湘靈姑娘。在白居易37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以死相逼,白居易不得已才和同僚楊如士的妹妹結了婚。

      因為湘靈出身寒微,又受當時封建禮教門第觀念思想的制約,致使兩情相悅的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這樁悽美的愛情成了詩人畢生的“長恨”。

      備受煎熬的相思和孤獨苦悶的心境,使詩人在漫漫長夜中“孤燈挑盡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基於此,白居易把對湘靈姑娘的思念換化成血淚和着筆墨寫下了《冬至夜懷湘靈》、《寄湘靈》、《潛別離》等詩歌,其中說:“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

      從詩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對自身悽苦的愛情一直耿耿於懷,歷經了這段悽苦的愛情,為他後面撰寫《長恨歌》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礎,可以說《長恨歌》是他自身悲苦愛情的真實寫照,“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才冠古今,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

      詩人白居易是世界文化名人,他不僅對中國文學有傑出貢獻,在歐洲,白居易與大藝術家貝多芬齊名;他的文學造詣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才冠古今 風流才子白居易的別樣人生

      在韓國,古代雞林宰相以百金換一首白居易的詩,而且能辨明真偽;日本第52代天皇嵯峨天皇,曾大量抄寫吟誦白居易的詩篇;在日本,醍醐天皇言:“畢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置於宮殿之上,做為範本來考試其臣民;在如今的白居易墓園,日本人曾立碑一方,稱白居易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日本文化的恩人”。

      自從有詩以來,作品能被外國人士如此賞識,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據《中國廣播報》報道,宇宙行星以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命名者有23位,白居易為其中之一,名列第四。因此,人們稱白居易為世界級文化名人!

      白居易不僅詩文冠絕古今,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曾官至二品,以刑部尚書致仕,御封“太子少傅”,諡號“文”,人稱“白文公”。他一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同時也吸取釋、道思想。畢生以“兼善天下、獨善其身”為人生信仰,未與權貴同流合污。

       作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化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不言而喻,他的詩歌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來源:凱風文史)

     鏈接1:《安居不易的白居易

     鏈接2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詩歌創作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這首《賣炭翁》就是這樣一首“為時”、“為事”所作的詩篇。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仔細閱讀,敘事述史詩《賣炭翁》,前面部分的鋪陳渲染,不過是為了突出“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的故事結局。

一千斤的木炭,用半匹紅綃加一丈綾就換走了?

賣炭翁究竟賠了多少錢?據史料記載,天寶年間(742~756)的木炭價格中等質量每斤大約1.5文,中等質量的絹價每匹460文。就按天寶年間的物價來算,賣炭翁的一車木炭等於是五折,說是血本無歸應該距離事實不遠。

白居易《賣炭翁》大概創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考慮到中唐以後物價沸騰的因素,基本生活用品木炭價格上漲肯定會超過綃、綾這些耐用品。所以,賣炭翁賠的只會更多而不會少。

這種不公平交易就在天子腳下的長安城,就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了,豈非咄咄怪事?

黃衣使者怎麼如此豪橫?物價就由他們隨口而定?市場管理部門哪去了?這一切還得從詩中尋找答案——白居易的《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小序,標註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白居易寫這首《賣炭翁》,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據《舊唐書-張建封傳》載,“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同書吳溱傳中如此寫道——“時宮中選內官買物於市,倚勢強賈,物不充價,人畏而避之,呼為‘宮市’。”

其實,宮市並非始於唐德宗,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經有了這個機構,只是設立之初主持事務的是朝廷官員,而非宮中太監。最早的宮市也並非強買強賣的不公平交易,而是“與人為市,隨給其值”。等到改由太監主持,開始時也不敢做得太過分,僅是“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賣方雖是弱勢群體,但也只是略微賠點。皇帝需要,多數百姓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也只好自認倒霉了。可是隨着宦官勢力的膨脹,發展到後來,太監出來採買,“名為宮市,其實奪之”,已經變成了公然搶奪了。

一些學者認為,史家為尊者諱,說“德宗蔽於左右前後”莫知“宮市之惡”是本末倒置。唐德宗又不是傻瓜,他怎麼會不知道宮市是千夫所指的惡行呢?他們認為統治者才是宮市罪惡之源,皇帝才是宮市製造者。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小編對這種認識,不敢苟同。

唐德宗繼位之初,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的發生,令他徹底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武夫重兵在握始終是王朝最大的威脅。兵變發生時,與藩鎮跋扈難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宦官不離不棄忠心護主。事實證明,沒卵子的太監比文武百官更可靠、更忠誠。此後,德宗委任親信宦官為禁軍統帥,此舉等於將身家性命也交給了他們,小小的採買自然會放手讓太監去做了。等到順宗、憲宗時,太監勢力已經不可收拾,甚至皇帝的廢立也由太監說了算。冒然去整改“宮市”,必須冒與宦官集團衝突的後果,皇帝也擔心得不償失。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唐德宗晚期,太監已經囂張到了新高度。就連皇太子李誦也招惹不起。據《舊唐書-王叔文傳》記載,侍讀大臣講起宮市的弊端,太子聽了義憤填膺,表示自己會向父親反映。眾人聽了都紛紛點頭稱讚,只有王叔文沉默不語。等到眾人走了,李誦問起王叔文原因,王叔文這才告訴他,太子做的事情應該是請安問膳,而不是關心宮市。如果進諫,會讓德宗皇帝誤會太子收買人心,還會引來太監的忌恨,搞不好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因小失大。

重臣張封建、舅公吳溱勸諫,唐德宗“凡言宮市者皆不聽用”,太子李誦去勸諫又有什麼用呢?太子都畏懼宦官,一個賣炭的老頭,最多只是敢怒不敢言。

白居易《賣炭翁》的故事耳熟能詳,背後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白居易在除了徒喚奈何之餘,也只能揮筆寫下《賣炭翁》,表示一下心中的憤慨罷了。

這樣的王朝不覆亡,天理何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英國退歐的原因和影響
2016: 《炎黃春秋》前執行主編洪振快被判侵犯
2015: 楊蔸湖:淚匯心河:(八)血吸蟲病
2014: 楊奎松: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政治選擇
2014: 郭又驚:倭寇——明代的謊言
2013: “稜鏡門”凸顯美國政客雙重標準和雙重
2013: 美國是如何對付反對者的:搞垮 搞臭 搞
2012: 讀齊墨《我的民運路》
2012: 無鳥一身輕 與 二王不相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