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華百相之二(管仲)
送交者: 半江紅 2012年12月06日00:49:1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華百相之二(管仲)

  管仲是中國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他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有意思的是,管仲敢吃螃蟹: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搞官辦娼妓的人,為的是增加稅收和吸引賢能志士。大家都知道“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高論,所以他是提倡講廉恥的人。由此可見,那時候,性還是比較開放的,不與道德掛鈎。兩千多年來,有數不清的人為管仲寫過文章和詩;我忍不住要為他寫一首,或許諸位也感興趣。

鷓鴣天 管仲

半江紅 2012.12.6

世態炎涼誰信真,讓財識惠貴知心。

幸虧一射銅衣帶,始有九合不死仁。

 

匡霸業、試經綸,順美救惡兩相親。

變法有度營娼妓,器小殷賢慣古今。

鷓鴣天 詞譜(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跋:

  說起管仲,最廣為流傳的故事莫過於管鮑之交,即管仲和鮑叔牙的交情。

  管仲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勝過自己,與之交友。兩人合夥經商,管仲常占小便宜,鮑叔牙並不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這是詩中“讓財識惠”的出處。

 

   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爆發,陷入無君的混亂局面。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公子糾和小白,都想急忙設法回國奪取國君寶座。
  輔佐公子小白的是鮑叔牙。他們向莒國借兵車日夜兼程回國。稍後魯莊公也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率30乘兵車去截擊公子小白。相遇處,神箭手管仲手伸箭出,小白應聲倒下。其實管仲的箭射中了小白的銅製衣帶鈎,可小白當即裝死倒下,管仲一離開,他卻飛奔入齊,順利接掌政權,成了齊桓公。這一段是“一射銅衣帶”的典故。

 

  齊桓公請鮑叔牙出任齊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要求魯莊公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公子糾被殺時,召忽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 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活着的忠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後來,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助桓公成九合諸侯之壯舉,成就了霸業。這就是管仲的“不死之仁”

 

  對於管仲本人,孔聖人做個多次評論: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在這裡,孔子認為以當時齊國的國力,以管仲的智慧與能力,只滿足於一世霸業的成就,而不能創建王道的事業,他的器量實在是太小了。孔子還批評 管仲私生活奢侈:擁有三處豪宅,組織政府及聘用家臣都是一人一職一事,太過浪費。基於禮儀的思想,孔子又進一步批評管仲家中有國君宮廷中才能有的陳 設,僭越了禮節的規定。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認為一個象管仲一樣才高志遠的人,不必象普通人一樣,為小節而死,葬身於郊野溝渠之中,讓才華 不名於世。管仲雖然不為舊主殉節,但於天下民生有大功德,是大“仁”。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寫到:“管仲世所謂賢臣 然孔子小之。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 而不勉之至王, 乃稱霸哉? 語曰: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看來,司馬遷很讚賞管仲理順上下級關係的做法。就是上級有美善,下屬就順而行之,上級有過惡,下級就正而止之,如此上下級就能夠融洽相處了

 

相關作品:

中華百相之一(姜子牙)

七絕 說周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45年黃克誠給中央電報:我軍所到之處有
2011: 精闢總結:華爾街日報論“中國模式”的
2010: jeffGRCM,我給你出幾個作文題:
2010: 山月歌: 淑惠坎坷傳奇的故事(續)
2009: 宋徽宗在金國生六子八女
2009: 評陳丕顯之子陳小津《我的“文革”歲月
2008: 毛澤東五千年文明史上最偉大的領袖
2008: 抗戰時期偽軍為何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