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千古一迷:秦始皇是誰的兒子
送交者: 谷青 2013年08月27日22:36:2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是秦始皇,名叫嬴政。不過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在歷史上確有爭議。就是《史記》這樣的歷史巨著,也閃爍其辭,弄不清楚。

   先看兩段記載:其一,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其二,史記呂不韋列傳:呂 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 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可見這兩段記載,都有呂不韋,都強調呂不韋以前是趙姬的丈夫,都表明秦公子楚是在為趙國人質的情況下和呂不韋的小妾相遇 的。

   那麼現在看看這裡面包含怎樣的一個故事:當時秦趙之間互派公子做人質,子楚因為沒有背景,才被派到趙國,當然生活也不是很排場,能勉強生活下去就很不錯 了。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的兒子,在邯鄲經商,見到子楚,覺得很可惜於是說:“這是可以屯積起來賣好價錢的奇貨呀!”於是前去拜見子楚,說:“我可以提高你 的門第。”子楚笑着說:“你先提高自己的門第吧!”當時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下。呂不韋說:“你不知道,我的門第要靠你的門第來提高。”子楚心中知道他有所 指,便邀他一起坐下詳細談論。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安國君將被立為太子,太子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能夠確立嫡子繼承人的,只有華陽夫人 罷了。你兄弟二十餘人中,你又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視,長久在外做人質。等到大王去世,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難和那些早晚在君王面前的人爭得繼承人的地 位。”子楚說:“那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窮,在這裡作為人質,沒有什麼能夠獻給別人來結交賓客的。我呂不韋雖然不算富,也願意拿出千金為你到西 邊去遊說,讓她立你為繼承人。”子楚於是點頭說:“如果能實現你說的計劃,我願意分割秦國與你共享。”

   漸漸的二人越說越投機,因為彼此比較熟悉,就往往不分你我。有一次在呂不韋家喝酒的時候,子楚因為高興,多喝了幾杯,便不知怎麼的,對呂不韋標緻的小妾趙 姬格外感興趣,甚至要動手動腳。當時小妾已經懷孕了,呂不韋假裝很生氣,就說我已經把我所有的東西都奉獻給了你,你怎麼如此貪得無厭。後來看看沒有辦法, 就把趙姬送給了子楚。這子楚算是奪人所愛,當然對呂不韋言聽計從,後來又多虧了呂不韋的上下打點,才在秦國做了太子。不久老秦王去世,子楚便被繼承王位, 史稱秦莊襄王。

可見,秦始皇極有可能就是呂不韋的兒子,而且他在野心勃勃和敏銳的洞察力上也和呂不韋非常相似。史記為了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還一再強調,秦始皇漸漸大了的時候,秦始皇的母親還和呂不韋保持着曖昧的關係。

   不過,也有人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始皇帝就是子楚的種。

   其一,呂不韋最後是被秦始皇逼得自殺了。秦始皇還有幾句話“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假如真是他親爹的話,怕下不了手吧。歷史上兒子殺老子的並不太多。

   其二,趙姬懷孕沒有旁證。記載秦始皇的身世的書有《戰國策》《史記》《淮南子》《潛夫論》等,但這些書大都沒有提到懷孕的事情。尤其是《戰國策》,對帶有 傳奇色彩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如對秦惠王夫人宣太后與魏丑夫以及戎王苟合的故事,對楚國春申君與後來成為楚考烈王夫人李嬛的情緣,都照單全收,做了生動的記 述。如果呂不韋與秦始皇母子有那麼一種關係,戰國策自然也會詳細的敘述。

   其三,呂不韋這樣做太冒險。皇家血統一旦有了這層污點,讓人查出來,株連九族與碎屍萬段都是極有可能的。尤其是呂不韋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小妾懷了孕,並且是個男孩,居然還讓他在公子楚面前翩翩起舞。

   真的越弄越糊塗,元芳,你怎麼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對造反派隨意性記錄,導致歷史記憶混亂
2012: 破滅的歷史神話:毛澤東時代敢動中國國
2011: 前中共間諜看《九評》醒悟 在香港退黨
2011: 拉丁美洲革命現場(一個香港獨立女記者
2010: To my guys!
2010: 馬悲鳴: 權力的集中與資本的集中
2009: 阿唐: 寧靜革命--鄧小平改革之路三十年
2009: 1944豫湘桂大潰敗
2008: 秦河: 人民游擊戰術真有那麼神嗎?
2008: 魯迅對中醫的態度——兼評王新陸教授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