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跟帖
ZT 楊叔子與他的“人文教育”
送交者: 5000 2009月02月01日19:24:0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老禿筆:鋼筋和彈簧的差別---閒談文理科老禿筆 於 2009-02-01 19:10:15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11日13:00   本網綜合

“文化教育”有雙重釋義——楊叔子院士談科學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來源:文匯報

■文/陳永倩


楊叔子是中科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這位成就卓著的機械工程學家,多年來花了很大的精力放在推動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上,在他上世紀九十年代任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校長期間,規定全校學生每年都要考一次語文,不及格的不發學位證。從1998年起,他規定他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都要背《老子》,否則不給答辯資格,1999年又增加了背誦《論語》的要求。他先後應邀在清華大學等百餘所單位舉辦人文講座200餘場,吸引了20多萬人次的聽眾。


楊叔子的這些做法,一時引起了教育界、學術界的不少爭論,有人喝彩,也有人批評他“不務正業”。對於這些讚揚、不同意見或者批評,楊叔子說表示感謝與理解。最近,他與兩位教授寫了一篇論文,其中談到一些“文化教育”的新觀點。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學生陳永倩與楊叔子院士面對面進行了一次採訪。


問:您為什麼堅持認為人文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同樣重要?


楊叔子:“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實際上,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還是不明白我們為什麼把人文文化提到和科學文化一樣的高度,堅持要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教育同時抓,而不是先發展科學文化教育,等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抓人文文化教育。近日看到《中國教育報》上一篇談十年前“人文精神”大討論的文章,覺得現在仍有必要再談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亦即提高人的素質。我國現在有13億人口,將來可能有16億人口,人的素質提高了,人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如人的素質不好,那麼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人口包袱。


人是文化的動物。生物界靠基因遺傳而存在,靠基因變異而演化。人類社會靠文化承傳而延續,靠文化創新而發展。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育是文化承傳的主要方式。


問:請問什麼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和關鍵呢?


楊叔子:我們所講的文化教育的文化,一般包含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等方面。五者之中,知識是基礎,它是文化的載體,沒有知識就沒有文化;思維是關鍵,它是“人為萬物之靈”的靈,失去思維內涵的知識,是僵死的知識;方法是根本,只有經由方法,才可能將由思維激活了的知識付諸實踐;原則是精髓,它貫穿並指導着知識、思維與方法。而精神最為重要,它融入了知識、思維、方法與原則,成為它們的靈魂。


問:如果社會只看重科學文化教育而忽視了人文教育,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楊叔子:目前,社會上很重視科學教育,甚至達到了一個極端,而忽視了人文教育。文化教育要從文化這個整體來教育,不能只重視知識,甚至只重視所謂“有用”知識,而輕視所謂“無用”的知識;不能忽視思維,小視方法,漠視原則,無視精神,拋棄文化整體,這種違反教育本身的規律的教育必定是要出大問題的。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教育通過教化、薰陶、培養等方法來傳播文化。只有把文化的內涵理解透徹了,教育就好談了。


問:“精神”可以包容這麼多東西嗎,為什麼?


楊叔子:哈哈,這裡的“精神”是一種境界,是“德”,是一種追求,追求更真、更善、更美、更新。知識越高深、淵博,思維越精邃、巧妙;方法越可行、有效,原則越明確、堅定;而且當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時,文化就越先進、越精湛。因此,由文化教育出的人才,其素質、層次就越高越優,其品味、格調越醇美、越高,其作用就越大、越好。相反,當精神越向下、越低劣時,文化就越落後、越腐朽了。而文化教育,需要從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兩個方面着手。


問:在您大力宣揚“人文精神”的歲月里,肯定也有不少阻力吧?


楊叔子:是啊。一些人就不理解,甚至認為我這個中科院院士這樣做是不務正業。雖然如此,我卻從來沒有懷疑過我的選擇。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都認為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愛因斯坦在給居里夫人近600字的悼詞中,只用了30多個字談到居里夫人的科學功績,其它都用來讚揚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見,居里夫人更多是以她崇高的道德品質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問:為什麼科學家們也會這樣看重人文教育?難道這對他們研究科學有很大作用嗎?


楊叔子:當然了。科學技術是為人服務的,科學技術的發現者、發明者、創造者和使用者也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必須重視人文教育對人的培養。人是不能沒有精神的,而人文教育就能很好地培養這種精神。我認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屬於文化教育,它們有各自的內涵,也有聯繫。


問:我們如何理解您提到的“精神”呢?


楊叔子: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而物質是有限的,精神卻是無止境的。精神統帥並融入了知識、思維、方法與原則,亦為它們所承載,成為它們的靈魂。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一種追求,即在對現有文化的充分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探討、反思、懷疑、批判、開拓、發展,以追求達到更深刻、更普遍、更永恆、更完美,亦即更創新。


問:請您講一講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各自的光芒所在,好嗎?


楊叔子:人文文化是關於精神世界、主觀世界的,是內向地認識自己及生活的,是關於滿足終極關懷的。人文文化的原則主要是求善,因此,人文知識不一定是一元的,往往是多元的;人文思維不一定是系統邏輯的,往往是形象、靈感、知覺、頓悟的;人文文化不一定是嚴格實證的,往往是體驗的。人文文化是“以人為本”。


而科學文化是關於客觀世界的,是外向的,是反映客觀世界及其本質的,是關於遵循客觀世界規律的;因此,科學文化的原則主要是求真,從而科學知識是一元的,科學思維主要是系統邏輯的,科學方法主要是嚴格實證的。科學文化是“立世之基”。


雖然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知識、思維、方法和原則等方面存在不同,但“精神”不僅可作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溝通橋梁,而且統帥和融入了這兩種文化。


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楊叔子:科學文化同客觀世界緊密相聯,科學精神也緊密同客觀世界相聯,側重於求真務實;而人文文化同精神世界緊密相聯,人文精神就側重於求真至善。


問:您認為大學生現在應如何學習文化知識呢?


楊叔子:我的建議是,基本知識是必須要學的,理科生要學些文科基本知識,文科生也要學些理科基本知識。就像概率論,學了之後我就不會因想獲利而去買彩票了,因為那是小概率事件,中了是偶然,不中也很正常。這就是科學教我的。同時,知識不光是要學的,更重要的是領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原則,學會理解,否則只學知識就是學“死知識”,最後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相關:“永遠的校長”楊叔子

來源:北京科技報



入小學時,許多詩詞已爛熟於胸。


楊家家學甚淵。其父楊賡笙、義父李烈鈞時稱江西的“一文一武”。楊賡笙早年曾傾其家財資助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


幼年時,為躲避日軍的戰火,楊叔子跟隨父親四處避難,在逃難中,楊賡笙告誡全家,寧可“投河自殺”,也不做亡國奴。


從5歲起,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古詩詞,延續至今。


憶及父親,楊叔子至今還念叨那首《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當他清瘦的身影飄在演講台上,激動的人群總會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在一次面對學生的演講中,楊叔子談到了《老子》:“1999年2月,我看到報紙上登了一份資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1998年世界科學報告摘要———世界最權威的報告。上面講,大爆炸之前世界上什麼都沒有,連空間和時間都沒有,我看得掉眼淚!為什麼?2500年前的老子,他所得的結論和2500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科學報告一模一樣!”


他的演講總是激情四溢,充滿詩性,讓你忘記他是年過七旬的科學家。“如果你不能為他的魅力所打動,那麼你‘最需要惡補的’極有可能是‘博爾赫斯’。”一位網友說。


出任“華工”校長,力暢“人文素質教育”。


1993年楊叔子出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在他擔任校長的4年裡,“華工”掀起了“人文風暴”。


楊叔子說:“科學人文,和而不同。”他認為科學和人文共生互動、相同互通、相異互補、和而創新。


直到今天,華中科技大學在教學上還深刻地烙着“楊叔子時代的痕跡”———所有學生(包括理工科),每年考一次中國語文,不及格的不發畢業證;在校生每年必須拿兩個人文學科學分,否則不能畢業。


於是在武漢,理工科的學界出現了新的一幕: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和外校學生交流時,說自己平時還學《老子》、《論語》,讓其他學校的學生頗感訝異。


後來“華工”的做法被許多學校仿效。如,1997年,王兆鵬博士也在湖北大學興辦人文講壇,聽眾雲集,效果出乎意料。


相關專題:中國大學精神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我對西方文化還是持二元論的觀點,
2008: 爐邊閒話(1)
2007: 木頭談酒(15)-朗姆酒
2007: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6)
2006: 【驚悚小說】--- 網絡幽魂(1)
2006: 給大家算筆賬
2005: 漢武帝太子劉據的悲劇
2005: 談漢武帝死後的重要人物“霍光”
2004: 隨感(2004.1.31)
2004: 聰明才智是什麼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