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抗戰勝利60年:重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送交者: 張緒文 2005年05月31日11:41:2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抗戰勝利60年:重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2005年05月31日 15:25 學習時報

  張緒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年。此時此刻,重讀《論持久戰》,倍感親切。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所作的一篇講演
。這是一部馳名中外的軍事著作,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學著作,是矛盾分析的典範之作。

  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學習辯證法,就是要學會 “觀察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普遍的原則和方法。矛盾是各個特殊的,對不同的矛盾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列寧把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也就是具體分析各種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分析,《矛盾論》、《論持久戰》堪成光輝的篇章。《矛盾論》結合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提出了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原則和方法;《論持久戰》傑出地把這些原則和方法應用於抗日戰爭,並使之得到豐富和發展。

  分析中日戰爭矛盾的總體及其各方面的特殊性

  持久戰,即通過持久抗戰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這是抗日戰爭的一般規律,也是抗日戰爭的基本戰略方針。

  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毛澤東明確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裡。”這是對中日戰爭矛盾總體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剖析了中日戰爭矛盾的各個方面。他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至此,四對矛盾展現在我們目前: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毛澤東對矛盾着的各方面的分析不但具體,而且具體入微。他不僅指出敵強我弱,而且指出敵不是一般的強,“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我不是一般的弱,而是鴉片戰爭以來, “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說到敵退步我進步,敵也不是一般的退步,由於它“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我也不是一般的進步,而是“已經有了資本主義,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了已經覺悟和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共產黨,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紅軍,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十七年的經驗。”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也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為什麼要對中日戰爭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因為“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斷;是貫徹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着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着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

  有一種人,明於知己,暗於知彼;又有一種人,明於知彼,暗於知己。他們都不能解決戰爭規律的學習和使用。毛澤東既分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帝國主義的日本的特點,又分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特點。他從分析中日矛盾總體的、最一般的特點入手,一步一步地、一層一層地深入暴露現實的一切方面,分析中日雙方的長處和短處,作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分析中日戰爭矛盾着的諸因素的相互關係

  列寧說:“真理只是在它們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關係中才會實現”。通過持久抗戰以取得最後勝利,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中產生的結論。

  在具體分析中日戰爭矛盾着的諸因素的相互關係時,毛澤東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亡國論和速勝論都不是從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而是孤立地抓住敵我因素的個別部分,使部分離開全體,並以部分代替全體。“亡國論者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把它誇大起來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們只提強弱對比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他們將此片面的東西誇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所以在全體說來,他們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速勝論者“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於中國的長處,誇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木,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總之,他們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他們常常抹殺這一點,因此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面。他們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之有限性,因而抹殺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總之,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只見部分,不見全體。他們不了解,部分是全體的部分,部分只有在全體中並和全體相聯繫,才能給於正確的理解。比如,如果像亡國論者那樣,只看到敵我強弱對比一個因素,並把它絕對化、凝固化,自然要得出“抗戰必亡”、“再戰必亡”的結論。但是,如果把敵強我弱這一因素和其他矛盾因素特別是敵退步我進步這一因素聯繫起來,事情就不同了。敵強中有弱,我弱中有強,敵我強弱對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可變的,而不是僵死的;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敵強我弱決定戰爭的進程而不能決定戰爭的前途。毛澤東說:“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勝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和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後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後的勝利。”由此可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總和與相互關係中得出的正確結論。列寧說:“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繫去掌握事實,那末,事實不僅是‘勝於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末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

  分析中日戰爭在時間上的發展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是抗日戰爭的一般進程。要了解抗日戰爭的具體進程,必須對持久戰的過程及其階段進行具體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不是算命先生,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毛澤東指出:“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在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中,相持階段是中日戰爭轉變的樞紐。一方面,中國將在相持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跨過戰爭的艱難路程之後,勝利的坦途就到來了。持久戰三個階段的主要特點,在於包含一個中間階段。

  依據三個階段的具體特點,毛澤東制定了持久戰的具體戰略方針:第一、二階段,應是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毛澤東還指出,中日戰爭在第一階段反映在雙方力量對比上,表現為敵是優勢,我是劣勢。但是,這種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中國方面有兩種不同的變化。第一種是向上的變化,第二種是向下的變化。向下的東西是舊的量和質,主要表現在量上,如土地、人口、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文化機關等的縮減;向上的東西是新的量和質,主要表現在質上,如戰爭中經驗的積累、軍隊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的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等。二者綜合起來可以看出,中國的力量雖然有部分的下降,但總的發展趨勢是上升的。日本方面也有兩種不同的變化。向下的變化,如人力物力的消耗,國內人心的不滿,國際輿論的譴責等。向上的變化,如領土、人口、資源的擴大(這是暫時的、局部的)。中國由劣勢變優勢,日本由優勢變劣勢,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有曲折、有反覆的。中日戰爭的具體過程,就是中國向上的曲折反覆和日本向下的曲折反覆的統一,是一個無數上升和下降交織的、波浪式的發展過程。總之,“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進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分析中日戰爭在空間上的表現

  戰爭形態,或稱戰爭態勢,是戰爭中敵我所處的位置關係。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是中日戰爭諸多矛盾在地域上表現的特點。同一切事物的運動一樣,中日戰爭的矛盾運動,有着自己特殊的時間與空間形式。在“持久戰的三個階段”中,毛澤東從時間的聯繫上研究了中日戰爭的歷史發展,給持久戰勾畫出一幅縱斷面的圖畫;在“犬牙交錯的戰爭”中,毛澤東從空間的聯繫上研究了中日戰爭的地域表現,給持久戰勾畫出一幅橫斷面的圖畫。

  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是由中日戰爭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是從日本的野蠻和兵力不足、中國的進步和土地廣大等矛盾因素產生出來的。敵是強的,但不是強大,而是強而小;我是弱的,但不是弱小,而是弱而大。由於敵小我大,敵以少兵臨大國,只能占領中國一部分大城市和交通線,而不能占領中國的廣大農村和全部國土;同時,敵以少兵臨多兵,反而處於多兵的包圍中,我可以利用地廣和兵多這兩個長處去分割和包圍敵人。

  毛澤東不僅發現了抗日持久戰中犬牙交錯的特殊形態,而且還對這種形態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詳細地研究了兩種內線和外線、兩種有後方和無後方、三種包圍和反包圍、三種大塊和小塊的相互聯結和相互轉化,從而全面地說明了敵軍和我軍之間、敵我作戰線和後方基地之間、敵我軍隊的主力和側翼之間、敵我基地的大後方和小後方之間的位置關係,揭示了敵我雙方有利態勢和不利態勢之間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犬牙交錯的形態,不僅表現在軍事上,而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毛澤東說:“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展示了全面抗戰的宏偉場面。它把我國的主力軍和游擊隊、正面和側翼、前方和後方、軍事鬥爭和非軍事鬥爭等,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給最大限度地發揮全軍、全民的抗日積極性,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從“七七事變”到《論持久戰》問世,抗日戰爭剛剛進行了10個月。可是,這篇講演卻以驚人的精確性預見了抗日戰爭的前途和進程。“神奇的預言是神話,科學的預見是事實”。毛澤東的科學預見,建立在他對事物發展過程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所作的精闢分析上。抗日戰爭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已經過去幾十年,不可能再重演。然而,毛澤東在這部著作中留給我們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矛盾分析方法,確是十分寶貴的、值得珍惜的精神財富。

  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建設同抗日戰爭是根本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它們都要經歷長期持久的歷史過程;它們都充滿錯綜複雜的矛盾;它們都需要時時注意克服主觀性和片面性、悲觀論和急性病;它們都需要發揚根據客觀實際的“想”和“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它們都需要通過主觀指導的正確,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它們都需要尊重和動員全中國人民,因為這是爭取勝利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由於有這許多相似之處,所以,重溫67年前毛澤東撰寫的《論持久戰》,從方法論上領悟這部著作的精華,仍感獲益多多。

  當前,我國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發展的關鍵時期,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棘手的難題呈現在人們面前。此時此刻,堅持實事求是,力戒形式主義,不做無用之功,深入分析矛盾,潛心研究規律,實乃當務之急。只有在系統分析矛盾、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正確的方針政策,才能建立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為人民群眾施展聰明才智開闢廣闊的天地,才能為廣大幹部導演威武雄壯的戲劇搭起歷史的大舞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美國不會與中國開戰?
2004: 不造航空母艦是中國海軍一個明智之舉
2003: 中美內幕交易補充
2003: 大陸可以等下去嗎, 歷史的啟示
2002: 窮國為何喜歡打仗
2002: 中國“蠶式”導彈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