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研究美國百年排華史的力作:《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送交者: bangbang 2005年01月14日15:10:4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李其榮/王娟 :一部研究美國百年排華史的力作——評張慶松著《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http://www.wforum.com/wmf/posts/4306689.html

作者: 美國華人網 R , Jan 14,2005,07:03

一部研究美國百年排華史的力作——評張慶松著《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作者:李其榮/王娟 主題類號:K5/世界史 【 文獻號 】1-755【原文出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號】200002【原刊頁號】53~58【分 類 號】K5【分 類 名】世界史【複印期號】200011【 標 題 】一部研究美國百年排華史的力作——評張慶松著《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作 者 】李其榮/王娟【作者簡介】李其榮,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娟,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正 文 】美國華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歷史上,華人曾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做出過卓越貢獻。在現代,華人的智慧與才幹也在美國的各方面獨領風騷。但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在美國歷史上卻受盡歧視,飽受磨難;在今天,反華浪潮仍然一波接一波地湧現。蘇聯解體後,社會主義中國又成了西方社會的首要攻擊目標,新一輪妖魔化中國運動在西方特別是美國興起。這一切使得排華史的研究有了深入的必要。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張慶松著的《美國百年排華內幕》是研究這一問題的一部力作。一華人大規模前往美國是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以後。對華工所受磨難,中國人寫過不少作品予以記錄,如梁啓超曾調查華人在加拿大、美國的情況,並寫出《海外殖民調查報告書》(註:沈已堯:《海外排華百年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另外還有一些文學作品描寫華工受歧視和虐待的情形。但從歷史角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加以客觀研究的卻不多見。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丁則民出版了《美國排華史》(註:丁則民:《美國排華史》,中華書局出版社,1952年版。),張人羽出版了《美帝排華史》(註:張人羽:《美帝排華史》,文化供應社,1951年版。)。這兩本書對於美國排華史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資料所限,內容不夠豐富。以後沒有再出現專門論述美國排華問題的專著,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只是散見於沈已堯的《海外排華百年史》、陳依范的《美國華人史》及楊國標等人合著的《美國華僑史》(註:陳依范:《美國華人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版; 楊國標等:《美國華僑史》,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部分章節。早期的著述,由於受歷史環境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再往後,由於資料的不斷收集,研究的深入,成果不斷累積。排華的起源、排華政策的實施、排華政策影響下的華人社會狀況,以及華僑商人與華僑團體等問題都有成果出現。其中楊國標等人合著的《美國華僑史》對排華起因的研究尤為細緻,書中提出排華起因主要為:天命與種族歧視;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經濟危機的替罪羊以及沒有強大的祖國保護。時人對此問題的研究一般還沒有脫出這個框架。同時,書中對美國反華分子為迫害與驅趕華僑而編造出來的種種反華謬論,在運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予以有力駁斥。儘管美國排華研究取得一定成就,但所有以往出版的論著中都有兩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只注重排華政策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對政策法令產生的背景、產生的具體過程情況等多沒有論及,而這些問題對全面了解排華的真正動因又很重要;二是作者們都集中論述了排華法案對華人所造成的實際影響,他們在法令下的苦難生活,但對於這個法令政策的直接受害群體對於法令的態度,尤其是他們的鬥爭情況,有的沒有論及,有的雖有涉及,也着墨不多,給人留下華人只是“沉默的羔羊”的印象。這些缺陷都需要後來的研究者予以彌補。張慶松所著的《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一書,恰好彌補了上述缺陷。這本書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排華政策的根源與演變、美國政府在排華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和華人抵抗排華運動而進行的鬥爭。在論述中相結合的是駁斥美國有關華人的一些史書中流行的不正確的觀點。二張博士的這本專著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補充而成的。全書共分13章,加上餘江月桂女士的序及作者的前言與後記一共15個部分。每個章節下的子目都用七字表述出中心內容,所以目錄顯得整齊明了,而章節的主要內容則被子目勾劃得一目了然。書的第一、二、三、四、六各章主要論及排華起源、排華的發展演變情況;第七、十三章講述美國如何對待中國最早的留美精英、如何對待馬尼拉灣海戰中的華人參戰者;第五、八、十、十一各章論述美國華人針對不合理、不公正的待遇所進行的鬥爭情況;第十二章則集中敘述爭取政治平等權利的先驅——黃清福的事跡。與以前出版的有關排華方面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1.視角新穎。翻開這本書即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它不同於以往直接以描寫排華法案的實施與華人的苦難為重點的書籍。作者通過挖掘大量第一手資料,生動再現國會中關於排華法案的辯論,同時探討法案的法理與法源,以反華論者自身的言行暴露他們反華的真實意圖。試舉一例以說明。美國內戰後的重建國會要消滅奴隸制度,在進行這方面努力的同時也展開了對華人人權、民權和參政權的辯論。儘管有種族主義分子的干擾,國會在1866年通過的民權法案和1868年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中仍然確立了普遍的土生公民權原則。並且國會在起草條文和通過法案時,充分了解這個法案將會對華人產生的影響,並以無可質疑的態度申明,美國出生的華裔生而具有美國公民的身份。據此,作者指出,美國行政當局沒有任何理由聲稱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沒有包括華人。而法令的實際執行效果又如何呢?在拒絕給華人入籍歸化權利的同時,對土生華人也百般刁難。政府的行政部門陽奉陰違,對土生華人不給公民權,對返美土生華人百般阻撓,不准入境,迫使土生華人採用其它的“非法手段”進入美國。由此就可以說明,政府的行為是違憲的,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以此種角度來寫美國排華史,在以前從未有過,張博士的這本書可說是開了先例。2.該書運用了綜合研究方法,即從法學的角度,探討排華法案的法理和法源;從行政管理學角度,看美國政府對排華法案的理解和執行;從社會學角度,看排華法案對華人移民生活的影響。吸收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有助於全面了解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以往的有關排華史的書,多是從社會學角度入手研究排華法案對華人造成的危害及影響,或直接論及法案的實施過程,運用綜合方法研究並著述成書,這是第一本。通過對法理與法源的探討,了解它們的意義,將此與後再通過制定的法案及政府的實施執行與理解相對照,就可以清晰地理出排華分子所謂的法律依據,及那些法律的荒謬性、殘酷性及違憲的實質。美國的移民部門故意曲解或從嚴理解排華法案,移民官員們披着合法外衣,干着違法勾當。清朝駐美公使伍廷芳曾指責這些官員“如果不是充滿敵意,至少也是普遍的不友好”(註:見“伍廷芳致海約翰,1900年12月26日”,《美國對外關係文件:第57屆國會第1次會議,議院文件,1901年》,第64頁,文件第200號;見《議院文件,1901年》,第59頁,文件第199號。轉引自顏清湟著,粟明鮮、賀躍夫譯:《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年,第317頁。),他們組成“……美國財政部的下屬機構,用以歪曲美中之間的莊嚴的條約規定的語詞和破壞條約的明確意圖。”(註:見“伍廷芳致海約翰,1900年12月26 日”,《美國對外關係文件:第57屆國會第1次會議, 議院文件,1901年》,第64頁,文件第200號;見《議院文件,1901年》,第59頁,文件第199號。轉引自顏清湟著,粟明鮮、 賀躍夫譯:《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年,第317頁。)3.該書是一部鮮明的華人鬥爭史。國外學者論及排華多指責華人的一些陋習,如賭博、嫖娼、械鬥、吸食鴉片、對地方政治漠不關心等是起因。這裡有客觀事實,也摻雜了種族偏見成分。雖然有些華裔學者對此不滿,但他們的論述除華人遭受的苦難外,也只多涉及華人自身弊病對其本身造成的影響。國內學者的著述則主要集中在華人在排華政策影響下所遭受的苦難,對華人自身的缺陷部分則很少論及。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者共同缺少的一點則是對華人鬥爭方面的研究。在美國學者中有一種觀點就認為,華人在排華運動中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是一群活靶子。而在國內由於缺少這方面的研究,也給人這種印象。其實,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能想象遭受重重壓迫的華人,在殘酷的迫害面前會只是保持沉默而不置一詞。既如此,又如何解釋華人在緊迫排華的年代裡依然存活,並逐漸站穩腳跟呢?針對這種狀況,作者在前言中就指出:“本書要提供一個平衡的觀點。所以這不僅是一部排華史,也是一部華人鬥爭史”(張著第13 頁)。經作者廣泛收集資料,許多前所未見的華人鬥爭史料,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作者推翻了華人被動挨打的結論,提供了華人在困境中對不合理的際遇進行不屈不撓反抗鬥爭的生動畫卷。早期的中國移民多集中在加利福尼亞,由於帶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受的迫害,使得華人社區逐漸趨於隔離和孤立。同時美國的法律拒絕華人的歸化與入籍,使華人有了一種僑民意識,這些成了美國排華的藉口:華人不能被同化。對此華人進行申辯說,不是華人沒有興趣,而是沒有機會。在反華情緒高漲的時候,由於反華分子的暴行,華人被迫退回中國城。面對亂黨的暴力進攻,華人一方面向美國政府求助;另一方面,在六大會館領導下,實行集體防衛體系。由六大會館聯合而成的中華會館還雇有專職律師,負責幫華人會員打官司。同時也積極從美國朋友那裡尋求幫助。對反華分子的誹謗與誣衊,華人也進行有力反擊。他們出版自己的報紙,並籌錢支持華人的朋友,來編寫反映華人生活真實情況的書刊。華人也抓住一切機會與主流社會溝通,特別是美國國會。而華人的這些努力都沒有改變排華運動的方向。有些華人轉而向清政府尋求支援,然而弱國無外交,清政府的駐美使節們的努力往往都沒有多大的效果。華人從自身遭遇出發,認識到了祖國強大對提高自身地位的必要性,而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認識,促使華僑積極支持國內的改革與革命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及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曾得到海外華僑的熱情支持(詳見張著第五章:華人如何求生存)。張著的一個貢獻在於,在深挖材料的基礎上,恢復了黃清福作為美國華人史上一位民權運動領袖和參政運動的先驅的重要地位。容閎被稱作是“留美第一人”,已有的論著中提到晚清留學生,重點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在論述美國華人情況較詳盡的《美國華僑史》一書中,對容閎之外的中國早期的留學生狀態所及甚少,根本就沒有提到黃清福。陳依范與沈已堯的論著也是如此。1998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丁曉禾主編的《中國百年留學全記錄》一書(註:丁曉禾主編:《中國百年留學全記錄》,第一卷,珠海出版社,1998年。),對中國百年留學的學生有較全面的介紹,並上溯到 18世紀早期在歐洲成立的“中華書院”,但對於黃清福這位留學生卻隻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根據作者所收集的材料,黃清福走的是一條與容閎不同的人生道路。黃清福1868年來美,學成回國後又逃亡回美。容閎學成回國積極籌辦幼童赴美留學事宜,希望教育興國,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也為後代的史家所推崇。而黃清福作為美國華人中極少數受過正規美國學校教育的人之一,擔負起同美國主流社會溝通、為美國華人改善處境、爭取權益的艱巨重任。由於他的活動空間主要在國外,國內對他所知甚少,這可能是他長期受忽略的原因。作者稱黃清福是“19世紀美國華人最活躍和最有貢獻的社區領袖,一位優秀的民權法家,而且是美國華人參政運動的先驅”(張著第256頁)。根據作者收集的史料,黃清福在1884 年發起成立了第一個華人選民參政團體,後領導華人民權運動並做出多年努力。1892年創立美國華人第一個民權團體——華人平等權利聯盟。黃清福的事跡駁斥了19世紀排華的理論根據及長期在美國學術界流行的一種觀點:華人不願意把美國作為自己的國土,不能同主流社會溝通和融合,因此不能成為美國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被排除,從而說明,華人同主流社會的分隔,是排華運動的結果,而不是它的起因。美國於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標誌美國政府正式實行排斥華人移民入境的政策。面對關上大門的美國,華人開始尋求以其它方式進入。於是在作者筆下就出現了一群與美國政府、移民管理部門鬥智鬥勇的華人形象。華人開始以土生的身份尋求進入,在西海岸受阻後轉向北方美加邊境輾轉進入,並採取偷渡方式。在北方又受阻礙時又轉向南方,偷渡美墨邊境,令移民局防不勝防。1912年土生華人偷渡邊境的活動基本中止以後,又以“紙生仔”的身份大量進入美國。由於華人的鬥爭與智慧,美國政府要把華人從美國國土上徹底清除出去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在嚴厲執行排華的六十多年裡,仍有大批華人進入美國,並成為公民。這些華人與原先到來的華人一起在美國紮下根,運用自己艱辛的勞動與智慧,渡過排華期,為華人社會後來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華人的生存史本身就是一部鬥爭史。4.資料豐富。由於作者是在美國做的研究,因而他就可以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供參考。書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美國政府文件,包括聯邦法庭的一些重要華人案件的原始記錄、政府各部門的各種內部報告、國會辯論的記錄、移民局的原始排華檔案、報紙文章和中文資料等”(張著第14 頁)。作者引用的資料例如《紐約太陽報》、《舊金山記事報》、《紐約時報》、《加州論壇報》,美國國家檔案館、移民局排華檔案,美國國家檔案館微縮膠捲資料,紐約、加州最高法院報告及加州法典等等。這些權威性的資料說明,作者並沒有出於民族義憤而故意誇大其詞或對美國政府惡意誹謗。如前所述,史料的發掘,澄清了歷史真相,一些未見的史料的問世則為歷史研究開闢了新的圖景。上文所及,黃清福的發掘,塑造了一位華人馬丁·路德·金的形象。另外,作者還根據前人提供的線索,通過調查研究,得到確切證據,證明了在美國內戰中的華人士兵除吳恆毅、達德爾、亞梅等人外,還有一位Charles Pierce,作者稱他為畢爾思,並且他還是參戰華人中參軍時間最長——2年零10 個月——和貢獻最大的一個。畢爾思參加的是聯邦軍隊的第十四步兵團,這個兵團參加過許多次重大的戰役,為美國南北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畢爾思也參加了40 多場戰鬥,其中有幾次是著名戰役,因此得到提升,並親身經歷了聯邦軍隊的最後勝利。內戰中參戰的華人英勇作戰,用自己的行動表現了他們對公民責任與義務的體認,也有力駁斥了華人不會為美國打仗,華人對美國沒有作出貢獻的謬論。以上是張慶松博士的《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一書的幾個顯著特點。正是由於它角度新穎、觀點鮮明、綜合研究方法的運用及大量翔實而具權威性的資料,使得此書內涵豐富,有力度。為此書作序的餘江月桂女士稱此書“是迄今為止對這個問題最全面、最深入和最權威的研究”。此評價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當然,此書也有某些不足之處,例如作者用了諸多筆墨寫國會內部圍繞排華問題所進行的辯論和法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審理情況,但對於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和排華法案出台的特定社會環境卻較少涉及。另外,作者在論及排華起因時,強調了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和其逐漸形成的白人至上的傳統,其它方面的因素沒有做過多的處理。下面將對排華起因問題,結合書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三關於排華起因的研究在國內已有多篇論文刊出,論點多集中在經濟因素和種族歧視這兩方面(註:詳見陳曉燕:《近代美國排華根本原因辨析》,《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1998年第9期;梁茂信:《論19世紀後期美國對華移民政策》,《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 莊錫昌:《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第4期。)。經濟方面又主要是華人到來所引起的職業競爭。最近,又有學者提出,近代美國排華的基本歷史原因是近代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同時期的中國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這一差距造成中國廉價勞動力對美國市場的衝擊(註:陳曉燕:《近代美國排華根本原因辨析》,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1998年第9期。)。學者論及排華問題時,從民族立場出發,往往有很強的民族主義色彩,使得結論不夠客觀。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移民的擴張與美國的成長,是與印第安人被屠殺、驅趕及其文明的衰落相伴隨的。新移民們對土著人的征服在造成土著人文明衰落的同時,也在他們內心印下烙印。他們害怕有一天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因此“對陌生人的不信任和偏見,在他們心裡深深紮下根(張著第3頁)”。可以說,這就是他們排外的本源。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人不僅排斥黑人、亞洲人,對同屬於白種人的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在最初的接觸中,英裔移民們都採取的是歧視的態度。1729年,由於入境愛爾蘭人人數較多,賓夕法尼亞頒布法令,對愛爾蘭入境人數進行限制,用該殖民地一位官員的話說:“如果允許愛爾蘭人繼續入境,他們就會成為殖民地的業主”(註:Leonard Dinnerstain andDavid Reimers , The Ethnic Americans: A History of Immigrationand Assimilation, New York,1981,p.2.轉引自梁茂信:《美國的排外主義演變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早期來美的愛爾蘭人因貧困而受到歧視。1857年,一個調查紐約的公共住宅的委員報告說,愛爾蘭人“房屋的破敗、損毀,只有與居民的污穢與之相當”(註:[美]納爾遜·曼弗雷德·布萊克著,許季鴻等譯:《美國社會生活與思想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315頁。)。又由於愛爾蘭移民多是天主教徒,因此被美國本土主義者認為是羅馬教皇派來奪取政權和消滅新教的代理人。內戰中愛爾蘭人勇敢作戰減少了人們的敵視,但作為異教徒的歧視依然存在。1887年還成立了一個旨在反對愛爾蘭移民的組織——美國保護協會;另外,愛爾蘭人還曾被認為是道德敗壞的外國人和美國民主制度的破壞者。當愛爾蘭人在西海岸焚燒華人洗衣館時,東海岸愛爾蘭人的村莊也被反愛爾蘭分子燒得一乾二淨。德國人最初移民美國時就與英裔移民發生衝突。英裔美國人對德國人充滿偏見。本傑明富蘭克林在他的《對人類增殖的觀察》中寫道:“為什麼讓萊茵河兩岸的鄉下佬成群結隊地湧入我們的領地,讓他們排斥我們的語言和風格?為什麼英國人發現的賓夕法尼亞變成了外人的僑居地,很快德國人就會將我們德國化而我們卻不能將他們同化?”(註:Frank, J. Coppa and Thomas T. Curram,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Boston: G. K. Hall & Co. 1976. pp.53—54.)1848年後進入美國的德國人被認為是感覺遲頓的啤酒桶、大肚皮、大笨蛋,民族主義者還指責德裔移民是新教、安息日的褻瀆者、由僧侶控制的天主教徒及無神論者。可見,排外主義在美國由來已久,從殖民地時期就開始誕生,並且逐漸形成白人至上的傳統。1990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制定第一個歸化法案,其中規定, 有資格得到美國國籍的人, 必須是自由的白人(freewhite persons)。華人所到達的不僅是他們所嚮往的樂土,還是這樣一個有着排外傳統的國度。很多學者認為,華人最初來美是受歡迎的,此書的作者也持這種觀點,只是後來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加劇,華人才開始受排斥。這個論點有必要作進一步的商討。我們知道,美國人在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普遍形成了獨立、自由、效用至上等觀念,在此之上產生了強調行動與效果的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反過來又使這些思想觀念具有更概括的哲學形式,使之變成更自覺的社會意識(註:王元明:《行動與效果:美國實用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5頁。)。在19 世紀中後期,美國實用主義哲學體系雖未形成,但實用主義的觀念已經紮根。當時西部開發需大批勞動力,然而由於條件限制,從東部輸入勞動力還不如從大洋彼岸直接輸入更便宜,於是就有了大批華工來美。“幾乎從踏上舊金山土地那一刻開始,華人就遭受到苟刻的待遇。基於種族主義的恐懼與信仰,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把他們從美國排擠出去”。一些資本家對華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讚不絕口,但這絕不妨礙他們對華工業已形成的偏見與歧視,在他們眼裡,華工“不過是他們為了解決勞動力缺乏的燃眉之急而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而已”。(註:楊國際等:《美國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5頁。)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當橫貫大陸的鐵路一經修成,華工就成為了他們眼中毫無用處的棄兒,1868年中美簽訂的蒲安臣條約,只是在美國需要中國勞工時期內保持效用。(註:Tricia knoll,Becoming Americans, Asia Sojourners,Immigrants,and Refugee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Coast to Coast,1982.p.15. )普通勞動者階層由於認識的局限,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認為大量華工的存在,特別是在經濟困難時期,是搶奪他們的飯碗,因而最早的排華運動,就是由勞動者階層所發動的。華人移民是隨着美國淘金熱的興起而大批進入美國的,最初集中在加利福尼亞的採礦業中,當時加州礦工中還有智利人、墨西哥人等少數民族。在當時西部那種充滿暴力的、無秩序的社會狀況下,少數民族不斷受到排擠。50年代初的《舊金山編年史》就曾寫道:“許多省份的印第安人、西班牙人,還有夏威夷人、日本人、中國人、馬來人、韃靼人和俄國人必須讓位於盎格魯—撒克遜人或美國人所不可阻擋的前進洪流”。(註:陳依范:《美國華人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第62頁。)內心深處的排外情緒、種族主義的痼疾在經濟因素的誘發下,發展成為普遍的排外運動。為了拉選票的政客們,迎合人們的心理,利用這一形勢,無恥地進行推波助瀾,競相發表煽動性的言論;而只圖營利的報刊雜誌更不會放過這種擴大銷路的好機會,在輿論宣傳上造成排外聲勢。當墨西哥人、智利人等被排擠出加州後,華人就成了首要攻擊目標。19世紀後半期,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全國其它地方選舉中勢均力敵,加州的選票顯得至關重要。為拉攏選票,兩黨競相推出排華方案,排華最終由加州向外擴散,成為全國性的運動。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敵視,不能簡單地以廉價勞工的論點來解釋,美國主流社會對東方勞工與愛爾蘭人、斯拉夫人採取不同的反應,也不僅僅是經濟的、意識形態和心理上的原因。(註:Alexander Saxton,The Indispensable Enemy:Labor and the Anti-Chi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1971. p.2. )美國排華運動仍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去研究。新材料的發掘、綜合研究方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希望在張慶松博士的這本《美國百年排華內幕》的啟示下,進一步把美國排華研究引向深入。

世界論壇軍事論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中共一度放棄武力攻台的歷史秘辛
2004: 我所知道的大陸官員
2003: 生命因何受漠視?我為中國人可悲!
2003: 朝鮮真的是“邪惡國家”嗎?
2002: 強國論壇網友蔡廣業被捕前的聲明
2002: 一 個 不 屈 的 英 魂-----憶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