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從法國坦克看德意志猛獸的沒落和失敗(一)
送交者: 手動閥 2017年05月24日19:41:4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二戰中蘇聯坦克和德國坦克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歷史上兩個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國家設計出的坦克也很大程度上思想相悖 德國坦克火力更強 裝甲更厚還有更強的作戰能力被人津津樂道 但是噸位過大,可靠性低也被人黑的體無完膚 蘇聯坦克從t34開始則逐漸走上了一條似乎更加光明的道路 其二戰末的經典之作t44 t54 和is3及其後續一系列型號更是幾乎完美的將坦克的三要素驚人的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無異其向來低效的人工效能以及各種這裡那裡的小毛病是一直傳承到到現在的弊病 長久以來德粉和蘇粉互相把住那幾個毛病一直進行着無休止的口水戰 即使是所謂的乾貨也就無外乎舉證幾個戰例,擺幾個射表,扒扒互相的永遠扒不完的機械毛病,但是卻很少從整體設計思路和根本設計結構上剖析兩系坦克的的優缺點 其實早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有一個國家實際上就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兩個系別的坦克到底有何根本性的差異,那就是——法國 。



本文摘自naas期刊的法國坦克篇,雖然主講法國坦克發展歷程,但是其中貫穿了非常多的坦克設計基本原理,從而可以更精確分析蘇德兩系的坦克設計的根本意圖和各自局限性 最後闡釋了德國坦克設計思路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從戰後法國坦克的設計開始講起 在設計完ARL44之後 法國人意識到這種坦克無非就是戰前b1坦克的究極進化版 不但設計思路老舊而且幾乎毫無升級潛力 於是乎軍方便提出了 141 坦克計劃 代號amx-m4 其意圖無非就是複製拷貝黑豹模式而設計出一款30t級別的坦克 但是在毫無設計經驗的法國工程師手裡卻設計的令人極不滿意:這款安裝一門DCA45 90mm火炮 ,hl230引擎(黑豹的)兼具黑豹g型和虎王的特徵的坦克, 連德國的經典的雙扭杆懸掛系統和五對交錯負重輪也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甚至動力艙和散熱板片都和黑豹一模一樣 照理說這並沒什麼問題 但是這個法式山寨貨卻遇到了個最大的麻煩:坦克30t的體重裝甲最厚之處僅僅才30mm! 毫無疑問 設計上毫無經驗的法國工程師在完全照搬德國坦克時候遇到了大麻煩 自然要推倒重來的新計劃重點在與提升整車的性能——車體和炮塔的前裝甲升級為80mm,側面提升到40mm發動機提升為hl230p45 然而這使得整車直接上升到了50t的重量,並且整車防禦力才略微達到arl44的標準 很顯然,法國人陷入到了一個喜聞樂見的思維里:面多加水,水多加面 。

自然這樣的產品根本不可能讓軍方滿意 因為這玩意兒根本超越不了的德國原裝的黑豹,更是連arl44都不一定比得過 無奈的法國工程師只得日夜研究 無奈之下只得放棄現成的德國式設計 那麼重點來了 到底是什麼思路影響了德國坦克?是什麼造成了這麼大的局限性?



事實上 法國新坦克的要害也是關鍵:動力和傳動系統上的布局也映射出了德國坦克的設計路子:德國坦克對動力系統上的安排別有深意,而法國人的要求和德國人設計坦克的路子卻截然不同這不能不引起很大的亂子。amx失敗的根源在於動力系統的安排上,具體來說,發動機後置,傳動系統前置,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條長長的傳動軸傳遞給變速器,側減速器和主動輪的布局方式正是二戰所有德系坦克的共同布局。其優點是 駕駛艙和動力艙合併,減少了隔艙的數量,有助於減少坦克長度,並且使得操縱裝置杆的距離大大縮短,戰鬥使空間增大,重型炮塔可以安裝在坦克中部,從而可以安裝身管長度大於自身坦克車體的大威力火炮,在坦克縱向上更平均增加坦克重量,駕駛員艙門可以布置在炮塔下面的裝甲板上。可惜,由於法國人經驗有限,未能很好地吃透德國人的設計理念,導致amx被這種布局使效能被反噬太多。



虎王內構

那麼德國車的桎梏到底在哪裡?

一方面,通過戰鬥室下方的傳動軸,使得整車高度上升了300-500mm 同時還要保證成員要有1.6-1.7的淨高度,因此,amx m4增大了車高,增大了被彈面積,本來就已經很薄的裝甲更是薄到可憐,雖然說法國工程師很快發現了使用傾斜裝甲可以很好地增強坦克裝甲防護能力而又不過多的影響車的構造,但是法國人研究之後終於明白了德國人的苦衷:前置的傳動系統由於在車體前方,使得車首部分能安裝傾斜裝甲板的空間非常有限。由於傳動是前置的,早期德國坦克都是垂直裝甲板(很好的解釋了德國垂直裝甲板的今世前生)但黑豹由於為了仿造t34為目的也開始搞成了前置傾斜裝甲板。雖說這已經是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問題在於傳動機構前置,使得前置裝甲板已經沒有了進一步增大的可能,只能保持在55度至57度之間。然而上萬次的戰鬥實踐已經證明了只有超過60度的傾斜裝甲才能獲得更為可靠的的防護能力。於是,法國人之後的設計中不得不開始向蘇系坦克即發動機艙和動力艙合併的設計傾斜。但德國車的弊病法國人還會為此買單。



看似威猛但實際上已經陷入設計死胡同的虎王

接下來的amx-m4-3坦克則是向蘇式坦克方面做出了很大模仿,即儘量以降低車高,減少被彈面的方法來提高防護能力,同時又以裝甲面積的減小而降低車重,又可以提高機動性。這樣一來,美英蘇三國的方法--傳動裝置後移勢在必行。這樣一來好處及其明顯,車體裝甲板到戰鬥室之間的距離旋即減少了三分之二,坦克總高度大大降低,而且車手的防彈外形可以採用的更合理達到60度甚至更大。這樣一來,m4-3的車高降低了0.4,m,首上裝甲板提高到了60度而且並未消減厚度,由於取消了全車傳動軸,能量從發動機到傳送裝置的距離大大的減少,傳動效率也提高了。在整車裝甲厚度和戰鬥全重完全沒變的情況下最大速度增加了10公里。
另外,將傳動裝置布局調後,還呆了了其他的好處,比如主動輪和傳動在車體後方安全性提高,實驗也表明後置主動輪時候滾動阻力要比前置少一半,更易於保證傳動裝置的風冷散熱,由於密封板將後置的動力系統隔開使得能量,廢氣,噪音被隔離,戰鬥環境和乘員生存力提高,而且衝動系統也能夠更易拆卸,大大的提高了整車維護度。此時 自信滿滿的法國工程師似乎看到了超級坦克的曙光

但是接下來的政治局勢給了法國人當頭棒喝:本來法國人和蘇聯人關係不錯,甚至簽署了法蘇互助條約這類的東西。這使得法國人的坦克設計一度以德國為假想敵 amx m4一系列即為如此。但是1947年是西方團體和蘇聯的重大轉折之年,全面冷戰已經開始,法蘇蜜月期戛然而止,國防部的態度更是180度轉折;未來的敵人不是德國而是蘇聯,面對的敵人也不是零星的黑豹虎王而是鋪天蓋地的t44和其中更為強大強大的is3!本來模糊的141工程突然有了個極其明確的對手:蘇聯的鋼鐵洪流!於是法國人立刻繃緊神經,開始對蘇聯坦克進行全面的調查。結果自然是悲觀的:別說is3,就連t3485的升級換代產品t54相比,他們的山寨虎王也是一種很垃圾的半吊子產品,儘管51噸的體重很嚇人,火力也尚可,但綜合方面卻是一敗塗地。在法國人看來,這種僅僅以35噸全重,就將100mm火炮 80-120mm的裝甲 540馬力50km每小時的數據結合起來的坦克實在不可思議。雖然說t54剛開始生產階段也是一種完全待完善的半成品,火控系統十分簡陋,而且是在未來的幾年內經過1490項改進後才完全成熟,但法國人毫不知情,他們以自卑的心態再次陷入了加面添水的思路中:首先車首又加強到100mm,車側加厚40mm 炮塔尺寸放大百分之十五,再加入一門比原先sa47100mm炮更粗壯的sa46120mm坦克炮。然而這種思想絕對不會有好結果:這一次試驗車光車體就有了51t之重!



E100 德國戰車的墓志銘

面對如此冗重的車身和超重問題,法國人本想利用德國的黑科技即HL295引擎解決(其為德國為其日後的e系列坦克的標準引擎,但是還未造出樣機戰爭便結束了 法國在1945年從德國腓特烈港俘虜了該工程主設計師瑟夫 莫利納 從而獲得大量資料)但是這玩意兒造出來後卻給了法國人一瓢冷水:這種應用了燃油直噴和機械渦輪混合增壓技術的v型12缸汽油機引擎號稱有1200馬力,實際上還不到850馬力...事實證明德國人吹了牛 1200馬力到850馬力的落差使得新項目幾乎直接別斃掉,但amx m4-4的問題遠不止如此 還有一個德國人挖的坑在等他們。顯然法國人已經被逼到了風口浪尖上,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假想敵坦克的不斷進化,法國開始研製更強大的火炮。但火炮身管和口徑越長越大,後坐力自然越大,這樣一來原來的車身便不可能承擔如此之大的能量和火炮。於是底盤重型化也就不可避免的向此發展。而底盤的重型化又使得設計師更要安裝更為強大的火炮,結果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設計上的惡性循環,也就徹底揭露出了戰後法國坦克和戰時德國坦克後期和發展設計必然的宿命,這個最後結果就是技術儲備用盡而陷入死胡同(非常好的表述了德國坦克的最後宿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越媒:越南年輕人中颳起“奧巴馬旋風”
2016: 外交部稱樂見美國解禁對越軍售 美媒:
2015: 警告:美國將用軍刀刺破我國經濟泡沫!
2015: 中國半步不讓 在聯合國狠抽日本臉
2014: 從法規角度長篇分析“鎮雄警察擊斃訪民
2014: 點評美中協會美自辦五曾駐華大使談話:
2013: 中國軍艦擾亂菲律賓 馬英九最後通牒被
2013: 中國海軍最強驅逐艦在南海拉響戰鬥警報
2012: 專家:中國應動用多種殺手鐧讓菲傭感到
2012: 俄稱中國第二架殲-20試飛可匹敵F-22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