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送交者: 永信法師 2006年01月26日15:50:29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一看到這題目,有人就會說了:又是老調重彈。是的,確是老調重彈,因為
這個老調值得重彈,必須重彈,要經常彈。不彈不行。這個老調不彈,學佛就會
走彎路,甚至走邪路。現在的人,尤其年輕人,一提起學佛,就想到坐禪,什麼
數息觀想呀,什麼四禪八定呀,境界觀前呀,空心空佛呀,一大堆。實際上,追
求這一大堆東西本身就是妄想,是求,是貪,與佛教基本教理背道而馳。現在的
人為什麼會對佛教抱着這樣的妄想?實在是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舊習氣使然。他
們的生活舊習氣是,肚子餓了,不是填飽就夠,而是要吃魚吃肉,越多越好,不
怕吃剩一桌子;穿衣服,不是穿暖就夠,而是要穿外國名牌,越貴越好;如果有
煩惱痛苦想學佛,就要成老佛爺,羅漢菩薩都不要。這些人貪哪,還有痴哪、慢
哪、疑哪,等等。我們學佛,正是要改掉這些舊習氣,要從根本上改掉這些舊習
氣。打坐、念佛,只是學佛的外相。如果沒有平時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福德,即使
打坐時能入定,可是一做事老毛病又犯了。要從根本上改掉舊習氣,那麼我們就
從根本做起。我們的根本在哪兒?就是我們的六根所在的地方。我們佛教為什麼
要把眼、鼻、耳、舌、身、意稱為六根?就是因為六根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
就象樹木的根部。所以,我們從根本做起,就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從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我們常說“六根清淨”,就是要求我們淨化我們
日常生活污染,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行淨,那麼我們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隨
着淨了。只有我們的心行意念內外都淨,我們的內心就安寧坦然,無牽無掛。六
祖在《壇經》裡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一個人能做到於內安寧
坦然,於外無牽無掛,這就是禪,這就是定。因此,我們要學佛修行,要改變俗
世舊習氣,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就是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這是
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學佛修行成就,實是學佛的正道、大道。大概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看上去太平常了,不象四禪八定、止息觀想、三密相應之類神兮兮,
有看頭,於是人們就輕視它。人們學佛更象是來看戲,而不是為了了脫生死。如
果真是這樣,那就是人們信願不正;信願不正,學佛必走邪道。一個人信願正,
而輕視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會走彎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看
上去平常,實際上教理很深。按照教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就是我們
內在起心動念的外在表現;反過來也一樣,我們內在的起心動念,就是沒有表現
出來的行為。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心念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平時坐禪時的幾禪幾
天,境界功夫,實際上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行福德相應的、對等的。一個人平
時心行福德高,他坐起禪來境界就高;如果一個人平時孽障深重,他坐禪坐一輩
子也沒有境界。我們平時經常說修證功夫,就想到坐禪已坐到哪禪哪天,這都想
偏了,真正的功夫,是我們平時的行善積福積德。我們平時行善做好事,修三十
七道品,六度萬行,並不全是求外在的福報,而是“自淨其意”。許多人都把“
自淨其意”理解為坐禪或念佛功夫,我認為不對,“自淨其意”應該就是指“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功夫。我們平時說的修行,我認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是正行,坐禪念佛之類是助行。我覺得很多人都低估了十六字偈中“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的深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僅與六祖《壇經》裡的根本思想:
“行正即是道”相契,也與“以戒為師”是同義的,意思完全一樣。作惡犯戒,
有善不行也犯戒。有人把“戒、定、慧”無漏之學理解為:戒是持戒,定是坐禪,
也是錯了。“戒、定、慧”無漏之學真正含意是由戒發定,由定發慧,也就是說,
持戒功夫到了,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功夫到了,就自然而然發定了,就自
然而然發慧了。這裡的“定”,不指坐禪入定。坐禪入定不是佛教本身,外道也
坐禪入定。坐禪入定對於我們只是一種助行而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確實是釋迦本尊大慈大悲,為
我們後世學佛者鋪設的正道大道。易行,人人能行,這種修行功夫,真是行一日。
得一日,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個人要
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確實不易,這是真功夫。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也是易行不易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為“自淨其意”法門,也是體
證無我之空理深門。一般人總是從理上把握佛教無我之空理,實際上這才是空的,
沒用的。只有從行上下功夫,最後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之空理。如果光想打坐求
空,沒有日常行為上的功夫保證,是永遠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裡,空呀空
呀的,那是“我”在求空。即使在意識境界上有那麼一點點自以為是的“空”,
可是“我”還整個在那兒。如此求空,不是自欺欺人嗎?!做不到無我之空,都是
假空。一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想到別人,忘了自己,他不就是經常體證到
無我之空了麼!

在這裡,我又想到了六祖的《壇經》。後人讀《壇經》,一般都很在意《壇
經》裡的頓悟法門,實際上,六祖的頓悟法門是建立在“行正即是道”的基礎之
上。沒有“行正即是道”的平常功夫,頓悟法門便成了空中樓閣。六祖在《壇經》
里為上乘根器開立頓悟殊勝法門同時,更強調“行正即是道”的平常功夫,象“
心平何須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平行直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
禮是德”等等,《壇經》裡隨處可見。說到底,頓悟法門也是日常功夫,是上乘
根器的日常功夫。所謂上乘根器,我覺得並不是指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應該
指心平行直的善業深厚的人。只有心平行直的善行深厚的人,功夫積累到一定程
度,機緣成熟,就象瓜熟蒂落,開悟了。所以,“行正即是道”與頓悟法門,功
夫上是一致的;前者着重於因的說法,後者着重於果的說法。兩者同是日常功夫。
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讀《壇
經》,千萬不要着迷於頓悟法門的外相描述,諸如“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
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之類。六祖為開立方便這樣講沒錯,但我們學佛修行者作
如此想即錯,即是妄想。我們要在“行正即是道”上下功夫,在“諸惡莫作,眾
善奉行”的日常生活里下功夫。這裡引《壇經》裡一則頌,供大家參究: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但是,令我感慨的是,禪宗發達以後,特別是唐朝以後,參禪之風大盛,人們一
心盯着頓悟法門,都想一念成佛,一步登天,而“行正即是道”卻少有人提了,
甚至陷入頓漸法門之爭。

這是我們佛教界的悲劇。佛教的基本被拋棄了,而去追逐那些細枝末節。實
際上,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講的都是基本的東西,也是根本的東西,講信,
講願,講行。講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行於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佛教重要
的就是這些東西,這也是佛教生命力所在。細翻《壇經》,着重講的是“行正即
是道”。在為上乘根器開立頓悟法門同時,也容納漸修法門,“法即無頓漸,迷
悟有遲疾”,“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
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細讀史籍和《燈錄》,也不難發現,古代高僧大
德們都是非常強調日常生活中的正行。如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不僅僅是
見地或境界,實在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即使到了近代、當代,象虛雲
老和尚等以及在世的高僧大德們,也無不苦口婆心告誡學佛弟子,學佛需從正行
開始,日常正行是學佛的根本。過去常有人向我請教“什麼是禪”時,我就告訴
他:什麼是禪?不要胡思亂想就是禪。當然,我們講“行正即是道”,講“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講“以戒為師”,五戒十善,等等,目的是為了在日常生活
中證悟無我之空觀的深門,而不是為了求福報。如果把這一切看成是為了求福報,
那就是著了事相,不能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這使我想起社會上的“勞模”。
“勞模”都是一些心平行直的人,工作勤奮踏實,為國家社會作出很多貢獻,所
以評上勞模。但我聽人說,有時也在報上電視上看到,自從評上勞模後,勞模們
一下子感到了周圍壓力,心裡反而覺得累。為什麼呢?那就是著了事相,內心糾
纏於“榮譽”、“榜樣”之中。我想,這些勞模如果學學佛,就不會有這種成名
之累,不要在乎“榮譽”、“榜樣”之類,原來怎麼做,現在照樣怎麼做,內心
就會輕鬆、平靜。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止惡揚善,行於正道,
不著事相而無所住,因循事理,任運無礙,最後證得無上佛果。其實,我們大家
肯定都有過這樣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得到別人表揚,但自己內
心就覺得舒服,胃口也好,覺也睡得實睡得香;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對不起別人的
事,別人也沒有怎麼說,但自己內心總覺得彆扭,飯吃不好,覺也睡不穩。因此,
我們千萬不能輕視我們日常生活中,哪怕很小很小的行為,哪怕一點一點的念頭,
它們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內心。這就是我今天重新抬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
理由,也希望大家能領會我老調重彈的苦心。下面引六祖《壇經》中無相頌,與
大家共修: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風情(三)
2005: 左右派的三個根本分歧
2004: 女人何苦要結婚
2004: ZT--嘿嘿,看周圍環境是怎樣將單身男女
2003: 揭露文學城女ID破壞別人家庭的醜惡行徑
2003: 後悔到美國留學定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