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毛泽东请客:吃炸酱面
送交者: 打酱油 2009年05月14日23:29:05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毛泽东请客: 毛泽东最后的管家 陈贻林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 那盏不灭的灯”。他比李讷小1岁,李讷至今见面仍叫他“叔叔”,就因为他与毛泽 东是“同志”。 这位管家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 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大会堂供人们瞻仰为 止。 吴连登到毛家“帮忙”的头几年,仅是做一些杂务:搞搞卫生,收拾收拾主席 卧室的衣物啦,整理整理主席的图书啦,再就是管理毛家唯一的杂品房,也就是吴 连登称为的“仓库”。 1968年他正式担任毛家的管理员。在毛家,几乎没有他不管的事。他要负责管 理毛泽东、江青的工资及其日常支出;他要负责毛泽东的衣食住行,保证安全;他 要跟随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不离左右;他要管理江青和孩子们的家务杂事……刚 到毛家,他就听毛泽东说:“我们相互之间要称同志。这种感情比什么都深。”平 素有事,毛泽东总是一口一个“吴连登同志”,有时玩笑起来就没准了,时而称他 是“咸(盐)城人”、“身边一盏不灭的‘灯’”;“把‘咸城人’找来”、“把 我那盏不灭的‘灯’找来”。江青则叫他“管家的”。按毛家家规,李敏、李讷等 叫他“叔叔”。 毛泽东大发雷霆 吴连登初进毛家,虽说国家已度过困难时期,但日用品依然严格按计划供应。 别的都好凑合,就是这肥皂——吴连登每月仅有可怜巴巴的半块,洗脸洗澡洗衣都 得用,实在不够。当然,若以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身份去搞点,别说半块,就是10 条也不费吹灰之力。可是,这是被毛泽东严格禁止的。 机会来了!吴连登将要跟随毛泽东去外地巡视。他心想:主席禁止吃喝早有所 闻,用点肥皂牙膏总可以吧。但毛泽东早有指示:“我们每到一地,要尊重地方的 领导和同志,不要搞特殊,不要给地方同志找麻烦。”他首先从自己做起,盖的铺 的穿的包括牙膏牙刷肥皂,吃的喝的包括油盐酱醋茶,统统带上。吴连登凝视着一 只只收拾停当的帆布包,心想:主席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说的?于是彻底打消了 念头。 他很快清楚这铁的纪律源于60年代初的一次“毛家整风”。而这刻骨铭心的第 一课,给他打下了至今都难以磨灭的烙印。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耳闻:他身边工作人员收了地方一些诸如水果、 茶叶、丝绸等土特产。这天,他将跟随他长征、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汪东兴召上庐 山,指示道:你回来吧,主管第一办公室。你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风! 汪东兴回到中南海后,对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认真进行整风。通过调查研究、 批评和自我批评,摸清收受土特产问题,形成一份材料呈报毛泽东处置。 “我的话你们就是不听,遇到暂时困难都过不去,脱离了群众。你们统统给我 滚蛋,还是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毛泽东大发雷霆,说到做到。不久在汪东兴的主 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员调整。 事情到此并没有打住。毛泽东根据那份材料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凡是他身边 工作人员收受的土特产一律作价,从他的稿费中向有关省市退赔,共计3万多元。工 作人员们虽然没掏腰包,但毛泽东这一有理有节有情有义的举措,对他们乃至吴连 登这些后来者的教育却是延绵不断、终身难忘的! 说起毛泽东的大发雷霆,还有一次也让吴连登记忆深刻。那是在苏联同我国关 系紧张的岁月里,苏联大兵压向阿尔巴尼亚边境,随时都有出兵的危险。毛泽东得 知这一消息后,在卧室里好长时间一言不发。忽然,他一脸严肃地叫来秘书,提出: 我要马上见苏联大使。工作人员劝主席刷刷牙、洗洗脸,换身衣服,然后到会客厅。 毛泽东依然一脸严肃,说:就在这儿见。既没刷牙也没洗脸,更没换衣。 后来秘书偷偷告诉大家:主席这次火可发大了!指着苏联大使的鼻子,毫不客 气地说:“你们不是要出兵阿尔巴尼亚吗?欧洲离我们这里很远,我们不会去。但 是,我们跟你们有那么多的边界线,去哪里都可以,战争真正打起来是没有边界的!” 结果,苏联没敢打一枪,很快撤了兵。 毛泽东在卧室里接见外国人,这是唯一的一次。开始,吴连登好生不解,事后 一想,这是主席他老人家对霸权主义的一种藐视!他“穷”得硬气,谁都不怕! 毛家入不敷出,难煞了管家 吴连登介绍道:主席自60年代初将工资降为3级、每月404.8元,一直到1976年 他老人家去世,一直没有调过。主席每月工资常常入不敷出。 平心而论,毛泽东的工资是挺可观的,可几下里一分就不见了。党费10元、房 租水电、地毯家具80多元,这是每月必交的;每月伙食百元左右;还要负责李敏、 李讷、毛远新及江青的姐姐李云露的生活费,开始每人15元,慢慢加到25元,最后 是30元。孩子们因事派公车,他要付车费;再加上有时招待民主人士、故旧老友及 家乡亲戚的饭费、车费、住宿费、医药费等,就已经超过了300元。 毛泽东还有两项花费:吸烟和喝茶。 他吸烟比较厉害。有时一天要吸两三包熊猫牌香烟,每月烟钱至少得几十元。 这在当时是一项不小的开支。70年代初,毛泽东改抽雪茄。生产雪茄的烟叶由北京 卷烟厂选配料,用白纸和浆糊糊成一盒盒,毛泽东抽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一边看书 一边就一根接一根地抽,一天下来要两三包。过量地吸烟,使得晚年的毛泽东咳嗽、 气管发炎。医生建议少抽或不抽,谈何容易!这位老人毕竟抽了好几十年呵,开始 身体很不适应,就时不时地从茶几上拿起雪茄,闻一闻,放下;又闻一闻,又放下, 终于狠了狠心,将烟灰缸、火柴盒统统收起来,以惊人的毅力于1975年戒了烟。 毛泽东喝茶同样吓人。每个月他要喝一斤多甚至两斤多茶叶,又得从他的工资 中支出30多元。 毛泽东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支出。早在共产党创建初期,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 长的章士钊借给他几百块银元,资助革命事业。毛泽东谨记心间,耿耿于怀。进城 后的每年春节的前两三天,他都要亲派秘书前往章府送上从个人稿费中取出的2000 元,年年如此,一直坚持到章老在香港逝世。 在吴连登的记忆中,毛泽东很少请客,偶尔为之时,几乎是清一色的民主人士 及同窗好友,没有请过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丰泽园开会到 深夜,他会说:“今天会开晚了,我请大家吃饭——面条一碗。”只要听到他发话, 吴连登等顿时忙里忙外,将一碗碗炸酱面或打卤面端了上来。“你们吃你们的,不 影响开会。”毛泽东望着众位战友吃着面条,接着说话。不用说,这顿面条,毛泽 东会坚持在他的伙食费里支出。 1972年,李讷生下了儿子效芝。她的工资仅有几十元,要买柴米油盐、要请保 姆、要买奶粉,再怎么省都不够。其父早有规矩,孩子们参加工作,拿到工资,他 就不再补贴。他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来没向父亲伸过手要钱的她束手无策了,只好找张耀祠求助。张耀祠觉得, 李讷的要求合情合理,就写了张条子请主席批准。毛泽东阅后,不觉动了情,说: 不要批了,你说该给多少钱?张耀祠哪好说个准数,就说:这回李讷开销小不了, 给个几千块吧。毛泽东同意从稿费中给8000。 吴连登没有将这8000元全部给李讷,担心她万一用过头,再开口要就难了。他 以李讷名义存进银行5000,交给她3000。李讷感激得连声谢谢叔叔的安排。 很明显,毛泽东几乎每个月都要拉饥荒。吴连登不得不过一段时间就给他写个 报告,并当面汇报收支情况。毛泽东总是挥挥手,意思是不用说了,然后划圈批准 从其稿费里提出1万元来补贴家用。 江青的工资和账目也归吴连登管。据他介绍,江青的工资先是100多元,后来涨 到242元。她单独有一个伙房,做的菜一无山珍海味,二没生猛海鲜,也就是一些家 常菜,但做得很精很细,她讲究饮食。 1974年的一天,在钓鱼台国宾馆。江青要做件小翻领西服,吴连登就从红都服 装店请来师傅量体裁衣。做好后,江青试了试,很满意:“蛮合身。多少钱?” “120元。”“这么贵?他们坑我!敲竹杠!”“人家哪会坑你?不会的。”他笑笑。 “这衣服——我不要了!”“这是量你的身材做的,不要怎么办?”吴连登犯了难。 “我不管,反正这么贵我不要。你要——你拿走。”吴连登哭笑不得:“我一月工 资才30多元,要得起吗?”“反正我不要。”江青把西服一甩。“你不要,我只好 去找东兴同志了。”“你找去吧!”江青一脸的不在乎。“该从哪里开支呢?”汪 东兴也犯了难。吴连登说:“‘红都’还等着我结账呢!”汪东兴想了想说:“这 样,我批一下,就从稿费中报销吧。”待到1976年江青去了秦城监狱,这件西服仍 静静地躺在中央办公厅的办公室里。 管家见过那么多的礼品,却没见过毛家人动一指头“主席,这些礼品都是送给 您的,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吴连登劝道。 毛泽东耐心解释:“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 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如果说,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人家也会送给你的。” “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 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说起世界上一些国家元首送给他的贵重礼品,那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金 银器皿、象牙制品、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应有尽有。不仅有地球上的珍宝, 连月球上的石头都有。 毛泽东处置这些礼品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 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送幼儿园;是几包茶叶——送身边工作人 员。吴连登从来没听毛泽东说过将水果、茶叶送给江青,送给自己的孩子们;逢到 土特产品量大时,他就让工作人员拿到中南海食堂去卖掉,然后附上一封讲明党关 于不准送礼的规定和纪律的信,将钱寄给送礼的单位和个人。 金日成对毛泽东怀有特殊的感情,几乎每年都给他送来几十箱乃至上百箱的苹 果、梨和无籽西瓜,大的西瓜重达五六十斤。退回去肯定不合适。他就让秘书开列 一个名单,将水果分送中央各位领导人。 每当这时,吴连登总是想到毛泽东的几个就靠那干巴巴的二三十元穿衣吃饭的 孩子,她们太清苦了。他还不敢向毛泽东请示,只能向汪东兴建议留点水果给李敏 李讷,她俩方可饱尝一顿瓜果的香甜美味。 大约在1964年,印度尼西亚掀起了迫害我侨胞的浪潮,我国政府义不容辞地出 面保护了他们。有侨胞出于感激之情,送给毛泽东的燕窝重达31.5公斤。燕窝之珍 贵人所共知,且不说今日每500克需1万元以上,就是在当时也得四五百元1斤,相当 于毛泽东1个月的工资。 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指示:“把它们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国人。”秘书徐 业夫试探地说:“主席,是不是家里留一……”毛泽东摆摆手,打断道:“不用留, 一点都不用留,全部送走。”于是,这31.5公斤燕窝1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10多年后的1975年,年迈的毛泽东已经行动不便,咳嗽 哮喘,外加心力渐渐衰竭,身体日渐衰弱。吴连登就向张耀祠提出要给毛泽东增加 营养,最好能弄点燕窝炖汤。张找到人民大会堂党委书记刘剑,这才发现当年的燕 窝尚有7两。经汪东兴批准,由吴连登打了收条取回中南海。每次瞒着毛泽东在汤里 加一点。直到这位伟人离世,也不知道那31.5公斤燕窝被他喝掉了7两。 不过,延安人民送来的一点小米、红枣、花生等杂粮,是毛泽东从不拒绝,照 收不误的礼物。吴连登常让厨师给主席煮点尝一尝。他喝着延安的小米粥,脸上往 往流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时候他又一言不发,专注地看着老区送来的杂粮一动不动…… “管家的”想要说的话 往事如烟。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25个年头,吴连登也离开毛家多年。但是,毛 泽东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的心头。如今,这位刚刚从国务院 体改委办公厅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花甲之人,有些话如骨鲠在喉,非吐不快。他 说——主席有这样的失误,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非常喜 欢搞个人崇拜。有两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可以说明。 这天是他的生日,党有规定,不要给领导人祝寿,主席带头这么做。但每逢12 月26日,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还是要向他老人家祝贺生日。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我按照当时的习惯,说:“毛主席,我们祝您万寿无疆!”主席看看我,说: “是咸城人啊!”我说:“是吴连登。”主席又说:“是我身边那盏不灭的‘灯’ 啊!”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时,主席严肃起来:“刚才那句话是屁话。”听主席这么说,我好紧张,心 里想不通:大家不是天天在喊吗?怎么是屁话呢?大概是主席以为我接受不了,说: “哪有活一万岁的?人活一百岁就不得了了。”他望望大家:“你们谁能给我找出 一个活了一万岁的?” 还有一次,主席要看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录片,也许是氢弹爆炸,我记不 太清了。我几经周折从总参借到。当放到爆炸成功时,画面上出现了群起欢呼“毛 主席万岁”的盛大场面、高唱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镜头。我 们看得正来劲时,主席却挥挥手,说:“不看了,不看了。”我看到他老人家一脸 的不高兴。 有段时间,主席吃不好睡不好。我们不清楚是何原因,就问主席是不是饭菜没 做好。他摇摇头,沉思一会儿说:“1958年,我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杀猪、 砍树、大锅饭,还搞了一个打麻雀。再加上苏联逼债,一下就把国家搞穷了。作为 我要负主要责任。” (摘自《银潮》2001年第4期陈贻林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中科院专家:专家曾预报四川地震 密送
2008: 申时行: (社论) 中国应该响应天地预兆
2007: 姑妄言之(一)
2006: 和人性八杆子打不着的母爱
2006: 常人看到健美,淫棍看到色情
2005: 重建资产阶级法权
2005: 邓小平路线,无招胜有招
2004: 下半身与上半身的关系?
2004: 从印度身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