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简体版 “班固左思也是科学家?”
送交者: 江晓原 2004年05月30日08:47:1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奥地利人雷立柏(LeopoldLeeb)用中文撰写《张衡,科学与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实际上是作者的博士论文–––1999年作者以此书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作者写作此书,用力甚勤,特别在张衡的著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个外国人能在中国古籍中如此浸淫,也要算难能可贵了。

全书的主体也是最特别的是第五章“张衡、科学与宗教”,作者用逐字逐句搜寻之法,在张衡作品中归纳出七种精神,依次为:1、“外在超越”精神;2、观察精神;3、“自然法则”与宇宙的可理解性(重点是“世界的可衡量性”);4、事物的特殊性(特别是关于“光明与特殊性”);5、“wonderment”精神(按即好奇心);6、乐观精神;7、严肃认真性。作者主要从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等作品中,寻章摘句,尽力搜寻与上述七种精神有关–––实际上是他认为有关–––的字、词和句子,以构成证据。而在此基础上,作者断言:“基于以上七个观点可以说,张衡著作中有一些很符合科学精神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假科学’或‘伪科学’的因素,而是完全符合真正有创造性的科学精神的。”(第181页)这样,作者归纳的张衡七种精神,就成为本书的立论基础。

无疑,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至少前贤没有这样处理过有关张衡的史料。但是,鼓励或欣赏一种新的文献处理方式,并不一定就是赞同此种方式或所得的结论。

作者雷氏所依据者,主要是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四赋,而只要对东汉之际的中国文学史稍有涉猎,就可知张衡“两京赋”之作,并非孤立。《后汉书‧张衡传》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由此可以看出张衡赞成班固《西都赋》、《东都赋》之主题,但是不满意其内容或技巧,故有《西京赋》、《东京赋》之作。

更进一步来看,雷氏所用张衡诸赋,其前其后,都不乏同类作品。比如班固有《幽通赋》,张衡就有《思玄赋》,差可对应。稍后西晋左思有著名的“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也是精思十年方纔问世的力作,写成后被竞相传抄,“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而“三都”之作,与班固之“两都”、张衡之“二京”,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

指出这些作品的相同类型和承传关系,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在于,如果从张衡诸赋中归纳出七种精神的同时,却忽略了那些在张衡稍前或稍后的作者的同类作品,确实可以得出貌似有理的归纳和立论。然而,如果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雷氏的归纳和立论,实际上经不起哪怕是极为简单的推理。

作为这种推理的尝试,笔者取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幽通赋》,左思《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共六篇作品,依据雷氏所说七种精神中的四种,对它们作了一番与雷氏对张衡诸赋所作的同样功夫,结果十分有趣:

关于“观察精神”雷氏在张衡的《西京赋》中引用的词句有:“弥望广像,顾临太液”、“隅目高匡”、“目观穷”、“临迥望之广场”等。同样在班固的《西都赋》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词句:“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南望杜霸,北眺五陵”、“若游目于天表”、“览沧海之汤汤”、“目极四裔”等,在《东都赋》中有“躬览万国之有无”、“指顾倏忽”等;左思的《蜀都赋》中有“开高轩以临江,列绮窗而瞰江”等。

关于“世界的可衡量性”雷氏引张衡的《西京赋》有:“于是量径轮,考广嘉,经城流,营郭郛,取殊裁于八都,岂启度于往旧”、“方轨”、“程巧致功”等。类似的词句班固的《西都赋》有“批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宫馆所历,百有余区”。左思的《蜀都赋》有“经途所亘,五千余里”,《吴都赋》中有“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于地理者也”、“通门二八”、“列寺七里”、“四方之所规则”等。

关于“光明与特殊性”张衡的《西京赋》有“流景耀之华晔”、“流景内照,引耀日月”、“光炎烛天庭”等。在班固《西都赋》中可以找到“悬黎垂棘,夜光在焉”、“精曜华烛,俯仰如神”;左思的《吴都赋》有“耀明月于涟漪”,《魏都赋》有“应期运而光赫”、“庭燎晰晰”等。

关于“wonderment精神”(好奇心)雷氏引张衡《西京赋》“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众形殊声,不可胜论”。而班固的《幽通赋》有“惟天地之无穷兮”,《西都赋》有“实列仙之攸馆,非吾人之所宁”;左思的《蜀都赋》有“异类众伙,于何不育”、“卓荦奇谲,倜傥罔已”。

根据上面的引文,一种近乎荒谬的推理结果正在向我们浮现,那就是:

班固、左思,以及与张衡之前之后的许多其它作者,都不折不扣地具备了和张衡一样的、亦即雷氏所谓的“完全符合真正有创造性的科学精神”!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张衡是一个在当代国际天文学界得到公认的有科学成就的学者(国际编号为1802的那颗小行星就是以张衡的名字命名的),而班固或左思不是。

然而,如果要寻找张衡这样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学者的“科学精神”,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笔者撰此文,既无意于恶作剧或煞风景,也无力指出应在何处有效地寻找张衡的“科学精神”的证据。笔者只是试图指出,不应该、也不可能指望在《西京赋》之类的作品中去找到这种证据。因为在这类文本之中,以雷氏所用之法,所能找出的证据,在中国许多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广泛存在着。如果将科学精神宽泛化、庸俗化,再加之以在古籍中寻章摘句,穿凿附会,搞得科学精神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就难免顾此失彼,在理论结构中隐含荒谬的结果。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文汇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海外舆论可能再次断送中国政治进步
2003: “民主”制度的批判
2002: 对李晓明的几点质疑
2002: 美国会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