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轉貼:到底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送交者: 求真知 2015年03月06日09:36:4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欣見此文)


透過陳寅恪看中國人的文化生命

2015-03-06 09:38:11

有評論說:徐迅的《陳寅恪與柳如是》是一個沉迷在傳統文化深處的中國文人的心曲。

在本書晦澀的敘述中,試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兩朝易代中,士人的心態及其選擇;一是史學家陳寅恪到底要表達什麼。

早在2006 年,這本由民間學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社會學博士徐迅撰寫的七幕話劇劇本,就已出版。近日,東方出版社再版該書。

“傳統文化於我們,也許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幸福感的來源,是一種精神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愛恨情仇之所依託。沒有中國文化,所謂的"中國人"就沒有任何意義。”在回復記者的專訪郵件時,徐迅這樣寫道。本書中,人物跨越晚明、晚清到當代,在時空交錯中,王國維、魯迅、胡適之、陳寅恪、柳如是等諸多歷史名人和大師,穿插古今,跨越生死,交替登場;劇中人所言,句句有出處—分別來自《詩經》、《禮記》、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筆記、現代詩、當代文獻中的記載。

記者好奇,何以這樣艱深的類似學術著作的一本書,會以話劇形式體現—作者,是否考慮過普通讀者的接受度?徐迅直言,寫這本書時,他只是在清理自己的想法,當把這些想法形成見識,並且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達出來,儘管嘔心瀝血,但更有領略無限風光的愉悅。這些都屬於他自己的感受,也因此,“我沒有更多的能力考慮讀者的閱讀能力和接受能力。”確實,這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但對讀者而言,走出閱讀的清淺,或許,會看到另一番天地。

徐迅,1951年生。1980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8年就讀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社會學系,1995年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社會運動、歷史文化等,著有《民族主義》等。


借《陳寅恪與柳如是》闡釋陳寅恪之初衷


記者:在這本書中,你對從明末至清亡,再到文革前夜,這三個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具有極大衝擊的歷史時期,進行了類似荒誕劇的穿越式排演。在這三個時期,有很多其他名士文人,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貢獻方面,都具有歷史意義。為什麼你獨對陳寅恪和他所寫的柳如是,更加鍾情?

徐迅: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歷史上,所遭逢之困厄抑鬱、艱辛挫折,可謂多矣。然而,清末民初之際中國所遭逢的,乃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鉅劫奇變”—西學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等所形成的巨大衝擊。

這種衝擊是以“新”為標誌的,新事物,新思想及新人等等,標誌着與儒家為主的傳統文化的徹底決裂,也標誌着對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反思。

當人人趨向“新”代表的進步、文明時,而與之相對的“舊”即中國傳統文化,則被冠以腐朽、沒落、愚昧的符號。從思想界、理論界、政界乃至整個社會,對於“新”趨之若鶩,對於“舊”,則深惡而痛絕之。

中國整個二十世紀,敢於逆“新”潮流而動者,寥寥數人而已。他們對“新”潮流持有警覺的認識,堅守中國文化本位,為後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一脈真傳。

這其中,惟王國維(字靜安)和陳寅恪二位先生自覺承擔中國文化託命之使命,以生命踐履儒家仁義價值觀。

正因為如此,當下反思一百多年來的新舊之爭,從而出現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趨勢,而當初被視為腐朽僵化的靜安先生、寅恪先生,則被重新發現,他們的歷史作用開始顯現出來。

相對於歷史上的大儒,他們的處境更為艱險,若無大智大勇,則難以抵抗新潮流之洶湧。而靜安先生投湖自盡後,寅恪先生更是斯世而獨立,非孤獨、寂寞可以言表。然則,寅恪先生晚年,雙目失明,盲寫十年《柳如是別傳》八十萬言,其中必有大願,方能如此。此即序言所說,撰寫《柳如是別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語甚大,此語特重,亦極費解。我寫《陳寅恪與柳如是》,即希圖闡釋寅恪之初衷。

記者:讀《陳寅恪與柳如是》,確實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書中幾乎對每個人物的話語,都標註了出處。如果只是學術著作,或只是劇本,似乎要好操作的多。這種寫法,是一次嶄新的文學嘗試。為什麼會用這樣的寫作方式來闡述?這應該是一次艱難的寫作吧?

徐迅:對於認真的寫作,重要的是你如何把自己的認識和感覺表達清楚。面對把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鉅劫奇變,寅恪先生把“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三百多年前一位青樓女子聯繫在一起,如此形成了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要闡釋這種時空穿越和交錯,並沒有現成的方法。

《柳如是別傳》不簡單是一部史學著作,也不是哲學,不是文學,更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陳寅恪先生堅守中國文化本位的託命之作,其中滲透了對中國文化的至深情感,對中國歷史設身處地的認同,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眷戀。這是一個文化託命之人的宿命。我對陳寅恪先生撰寫《柳如是別傳》的這種理解,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感覺,無法歸結於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等所謂的學術。

換句話說,是情景使人有意義,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景的流動才能呈現出他的本性。我也是如此地感受陳寅恪先生的文化生命。陳寅恪的生命詩學是一個整體,在此情景中其核心是託命,在彼情景中是孤憤,不同的情景所呈現的意義是不同的,其意義越多,生命就越    豐富。

國人對傳統文化應有一種自覺

記者:是何種契機,催生你寫這本書?

徐迅:說不清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初讀《柳如是別傳》,匆匆瀏覽一過,只是喜歡書中所引證的那些清詞麗句,但對該書背景一無所知。

十幾年後,我讀到陸鍵東先生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方才使我對《柳如是別傳》非常模糊的印象形成了一個互相勾連的整體。當我重讀了《柳如是別傳》,“震驚”不足以概括我的感受。此時學術界、思想界的主流話語是文化回歸,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鉅劫奇變”以來的歷史得到反思,而“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闡釋。

但我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一個人以一人之力,可以如此地逆潮流而堅守中國文化本位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動。我以為,不深入到陳公的生命之中,不深入理解陳公念茲在茲的文化託命,就無法理解他所說的“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無法理解他撰寫《柳如是別傳》的初衷。我寫《陳寅恪與柳如是》,也許就是想探討陳寅恪先生的文化生命。

記者:王國維、陳寅恪等文化大家,在面臨傳統文化幾近顛覆的重大歷史時刻,以生命與歷史車輪相抗,這樣的人物,當然是常人眼裡的“另類”。今天,每每提及關於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學人風骨這些字眼時,我們總是先想到這二位先生。

徐迅:王國維、陳寅恪先生不僅是文化大家,而且是文化託命之人。這種人所以出世,乃有大事因緣。

考察中國文化的傳承模式,傳燈者有文化擔當有使命感的,是極少數人,眾生乃受惠者,日用而不知。

我妄自斷言,過一二百年,那時的學術史描述二十世紀的大師,可能只剩下王國維和陳寅恪先生了。因為他們是在中國文化道統的主流上。

王國維、陳寅恪先生在學術史上是另類,但在中國文化史上他們是正統,上接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以託命之人的使命,下開中國文化的未來。

當下的浮躁世態,固有中國文化衰微的前因,亦是眾生各自的因果。當今之浮躁不自今日始,《陳寅恪與柳如是》第一幕“託命”描述對西學的趨之若鶩,即已成為今日種種情狀的遠因;第三幕“史辨”中阿貴同志成為文學革命的主將,則為近因。清末民初的西學強勢,其結果,國人喪失了對本民族固有文化的信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階級鬥爭意識形態,則幾乎徹底毀壞了傳統文化價值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

當今中國社會世態遠不止於浮躁,在文化上可以說相當混亂。要整頓這種混亂需要國人對傳統文化有一種自覺,而王國維、陳寅恪先生這些文化託命之人,當然可以發揮先知先覺的典範作用。

文化傳統依附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上

記者:從書中浩繁的旁徵博引中就可看出,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序言中,你反覆強調文化傳統的實際意義。在你看來,以當下的文化氛圍來看,讓部分對民族文化有更深認同的國人回歸傳統,回歸國學,有可能嗎?這樣,是否就能找到久違的文化歸屬感了呢?

徐迅:我對“回歸傳統”在相當程度上是悲觀的。文化傳統更多的是指文化生活方式,如耕讀傳家、宗法制度、琴棋書畫等等,儒家的禮義廉恥等價值觀蘊含其中。當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已蕩然無存,儒家價值觀也就喪失了依附的基礎。

當然,儒家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處世態度。現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如各地的讀經班、蒙學教育、儒家書院等等。當有更多的人能夠自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創造一種新的與傳統相接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歸屬感的問題可能就比較樂觀了。

記者:在部分章節中,你借劇中人之口嬉笑怒罵,有以古喻今之意。聯想到當下中國文藝界的烏煙瘴氣,這就更顯得有趣和有意思了。

徐迅:當下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是亂象。在傳統文化中,所有的藝術形式,如詩歌、戲劇、繪畫等,包括絕大多數民俗藝術,都具有教化和勸善的社會功用。而當今的所謂文化藝術,大多淪為低俗娛樂,少數屬於意識形態宣傳。這兩種所謂的藝術,與教化和勸善風馬牛不相及。比如說,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而審美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之一。沒有審美意義的低俗娛樂和意識形態宣傳是沒有價值保存和研究的。

無論何時, 一個民族都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一個民族精神獨立的根本。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一篇跳動戰爭的博文,顯露右派的險惡
2014: 普京的帝國夢和俄國的限度
2013: 北朝鮮彈丸之地居然有獨立的工業體系,
2013: 習近平談霧霾天:小時候在北京,戴着口
2012: km:薄熙來的一席話徹底驚動中南海
2012: 英順:國將不國了--王立軍事件的政治預
2011: dianlaoban,有一天,你上貼一篇報道說
2011: 那個叫邏輯的傢伙,黔驢技窮了,拿FBI
2010: 達賴喇嘛要放棄轉世。全國人大代表不允
2010: 溫家寶媽是250,溫則是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