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語文課本是怎樣精心選擇和解讀反共作品的?
送交者: 象棋 2017年05月15日07:29:0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語文課本是怎樣精心選擇和解讀反共作品的?

前些時候,教育部宣布清理教材中的一些《愛迪生救媽媽》為代表的洋雞湯,筆者非常贊同。不過個人認為,除了這些虛假的洋雞湯以外,即使是真實的經典作家,作品選擇與講解要求中的思想政治導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方面的清理工作還沒有開始。

【本文為作者向察網的獨家投稿,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轉載請註明來自察網(www.cwzg.cn),微信公共號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前幾天,我說過蘇教版語文課本選了一首被斯大林點名批判過的蘇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的詩歌《祖國土》,並藉此攻擊十月革命。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個案,像有些朋友說在人教版最新的語文課本里也有這首詩,經筆者查閱確實是如此。

但是,也有一位自稱是詩人的朋友表示不能因為其政治立場影響作品選擇。其實是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只要是反動的作家作品就一定不能選,而是強調現在語文教材的選擇與解析中透露出一種明顯的“河殤”模式的政治傾向。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所選擇的蘇聯作家舒克申的短篇小說《秋天》更明顯的體現了教材相關編者在選擇和解讀作品時的政治傾向。

《秋天》的主要情節是:

三十年前,一個叫菲利浦的小伙子因為在選擇結婚形式上有分歧與未婚妻瑪麗婭分道揚鑣:瑪麗婭、還有她的父母要求在教堂舉行婚禮,而菲利浦反對這種宗教儀式,認為這是落後的老派的做法,應該拋棄,堅持根據婚姻法登記結婚。當時,誰也不願意讓步,只好分手了事。後來他們各自成家,但三十年來,菲利浦一直割捨不下,他把這段美好深摯的情愫深深埋在心底。現在,瑪麗婭去世了,面對瑪麗婭的棺材,菲利浦悲痛欲絕。

教材要求學生掌握:

小說描寫了一出人生悲劇,主人公年輕時堅持所謂“原則”,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還帶來了兩個家庭大半生的悲劇,即使在最心愛的人的靈柩前,悲痛欲絕的他都沒有意識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這一切。小說通過對菲利普形象的刻畫,講述了盲目追求所謂積極社會立場的年輕人因為沒有自己的頭腦和思考,最終導致了人生悲劇的故事,鮮明生動地揭示了蘇聯時代複雜的社會現實。

更明白點兒說,教材的要求就是一句話:

蘇聯,乃至今天的中國主張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立場是錯誤的,人們不應該追求積極的社會立場。

不過,關於這個我不想說太多,我在這裡重點相結合蘇聯作家舒克申的創作說一說教材的編者是怎樣精心選擇的作品的。

了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在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後,蘇聯的文壇上分化成了兩派,一派是以特瓦爾多夫斯基為首的人主張更徹底的否定斯大林,一派是以柯切托夫為首的人對於否定斯大林引來的反社會主義思潮表示憂慮。這兩派分別以《新世界》和《十月》為陣地激烈論戰。然而,有一位作家剛剛嶄露頭角就得到了這兩大派的一致賞識,這就是蘇聯的“二十世紀短篇小說之王”舒克申。

舒克申是蘇聯文藝界的一個怪才。此人活的歲數並不大,1929年出生,1974年45歲時就去世了。他是蘇聯著名的電影明星,他的電影,特別是很多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比他的小說更著名。在他去世以後,其中最著名的一部電影《紅梅》被授予蘇聯最高的文藝獎項列寧獎。

語文課本是怎樣精心選擇和解讀反共作品的?

說着說着就有點跑題了,咱們還是言歸正傳。單純就作為作家的舒克申來說,其創作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他於1958年開始小說創作,1958至1968年的十年間創作了一系列被稱之為“怪人系列”的短篇小說,1968年至1974年的六年間,則是創作了一系列諷刺小說。

舒克申塑造的“怪人”形象,被一些文藝評論家們譽為二十世紀以來短篇小說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堪比十九世紀契訶夫的 “小人物(基層官僚)”形象。不過,和契訶夫對於“小人物”們冷嘲熱諷不同,舒克申對於“怪人”是持一種讚頌態度的。所謂怪人,也就是憨厚、善良、靦腆的勞動者,尤其以一些鄉下人為多。例如,舒克申在小說《怪人》中就寫了瓦夏這麼一個“怪人”:

有一次,瓦夏去商場買東西,看見地上有五十盧布。他不但沒有揣進自己的腰包,而且在無人認領的情況下,還是將錢交給了失物招領處。幹完這件事以後,他掏腰包想買東西,才發現原來那五十盧布是自己掉的,但是又不好意思去把錢拿回來,於是只好又回家取了五十盧布。

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當中,主人公瓦夏善良而又靦腆的性格充分的展現了出來。柯切托夫從中看到了對於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讚賞,而特瓦爾多夫斯基則從中看到了“非英雄化”,所以這一對水火不容的死對頭都對這些小說非常讚賞。

舒克申後期的諷刺小說中,重點的諷刺對象是在蘇聯六七十年代日益流行開來的拜金主義與崇洋迷外的風氣。比如說,他在1971年的小說《妻子送丈夫到巴黎》裡面寫了一個一個西伯利亞小伙子娶了一個莫斯科姑娘,但是發現這個莫斯科姑娘心裏面只愛錢,最後被氣得自殺的故事。小說題目中的巴黎一語雙關,指金錢又指地獄,突出了作者“金錢即地獄”的思想。再比如說,舒克申1972年寫成的小說《附言》通過刻畫一個女售貨員對於鄉下人不理不睬、趾高氣揚、態度極為惡劣,而對於西方來的一個遊客點頭哈腰、極盡諂媚之能事,批判了蘇聯當時日益流行的崇洋迷外的風氣。

筆者之所以說這麼多,主要是因為舒克申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蘇聯作家,尤其喜歡其早期的“怪人系列”小說。舒克申一輩子寫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說,其中以批判斯大林時代某些積極分子為中心的只有《秋天》等極個別的篇目。這顯然不能代表其主要的文學成就。而教材的編者卻單純把這一篇短篇小說拿出來編入教材,而不把舒克申創作中的主流,也就是謳歌勞動者,批判拜金主義和崇洋迷外風氣的那些小說編入語文課本,其政治傾向是很明顯的。

而且,教材對於小說的解讀也是不全面的。小說中菲利浦與未婚妻瑪麗婭這一對戀人最終分手,應該說是雙方都有責任。男方固然沒有尊重女方的意志在教堂結婚,但是女方堅持在教堂結婚而不顧男方的反對,也體現了對男方意志的漠視。當然,就作者本人來說的確還是更傾向於女方一些的,但是教材把這一對戀人的分手完全歸咎於男方追求政治上的積極表現顯然也不太合適。更有甚者,很多中學語文教學網推薦了一篇《“先進性”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作為“經典解讀”:

【如果當初做決定的時候,菲利浦想到瑪麗婭有一天是會死掉的,他還會堅持自己的所謂“先進性”原則嗎?而瑪麗婭有一天會死掉,這麼簡單的道理,如此普通的常識,菲利浦怎麼會沒有想到呢?怎麼連一次都沒有想過呢?哪怕只要想到一次,事情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
菲利浦是一個成年人,至少有正常的智力和思維,怎麼那會兒以及以後的相當長時間一直想不到這個如此簡單的問題呢?一定要等到瑪麗婭的棺材擺在自己面前才能夠明白過來嗎?而此前菲利浦還一直嘲笑別人的愚昧、落後、不覺悟。“你不覺得難為情嗎?”這是他經常批評別人的一句話,言下之意,他是多麼先進!
然而,當初,菲利浦是一個多好的小伙子啊!熱情大方,單純快樂,能說會道,很得姑娘們的歡心,他和漂亮的瑪麗婭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一對可人兒啊!究竟是誰,是什麼,是什麼魔鬼,是一種什麼邪惡的力量,毀了菲利浦,毀了這對戀人的幸福,毀了兩個家庭的生活,“把大家的生活都毀了”?
是追求先進,是先進性教育,這種教育讓人喪失最基本的最起碼的常識和常情,喪失最基本的最起碼的判斷和思考。這是這篇小說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

想必朋友們已經都看出來了,這個解讀已經近乎是赤裸裸的反共,也和作者舒克申的本意有很大差別。然而,這就是我們今天語文教材編者與某些語文教師中所流行的做法。

前些時候,教育部宣布清理教材中的一些《愛迪生救媽媽》為代表的洋雞湯,筆者非常贊同。不過個人認為,除了這些虛假的洋雞湯以外,即使是真實的經典作家,作品選擇與講解要求中的思想政治導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方面的清理工作還沒有開始。

【鹿野,察網專欄作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腦殘們平心靜氣看完了下邊的文章再放屁
2016: 戚本禹回憶文章披露誰製造了“浩劫”
2015: 驚愕!僱傭兵當場分錢(圖)
2015: 慶安槍響 中國夢驚(比槍擊更可怕的是什
2014: 好奇:明明知道菲律賓不友好為什麼我國
2014: 中國有能力保護身在越南的華僑嗎?怎麼
2013: 毛澤東主席超凡預知力古今中外無人能超
2013: 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假故事背後的真相
2012: 維梁:祝賀打倒薄熙來,政改取得重大進
2012: 一名普通老百姓強烈要求公開問責薄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