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伊朗女難民:平民、導演與王后
送交者: 瑞典茉莉 2017年08月14日17:17:4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伊朗女難民:平民、導演與王后

          (本文為作者“歐洲難民故事”系列之二)  



             

Farah-Pahlavi-in-1971.jpg

 


2017年8月15日  茉莉 為FT中文網撰稿


我在瑞典認識的幾位伊朗女性,都是不戴頭巾不穿黑罩袍、聰明能幹又大方的。其中一位是“母語中心”的教師同事,最初我參加工作時,她曾熱情關照我這個“菜鳥”,令我至今心存感激。接觸這類高素質的伊朗知識女性,會讓人懷想燦爛的古波斯文明,回憶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那個時期的伊朗女人可夠現代夠開放的。


當霍梅尼的宗教革命將要革到婦女的身體與服飾上來時,這類“自由化”了的伊朗女性就被逼出逃了。自1979年之後,逃出伊朗的女性除了平民,還有原伊朗王后、政府高官、共產黨人與自由派。歷史的反諷在於,不管她們之前在祖國的地位多麼懸殊,政治立場多麼對立,來到歐洲後,她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難民。


為女兒自由辛苦踏上逃亡路


美國電影《不能沒有我的女兒》(Not Without My Daughter)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日常生活與婦女的處境。


主人公是一位叫貝蒂的美國女人,她與一位在美國工作的伊朗人莫迪結婚後,生下一個女兒。莫迪思念家鄉親人,便說服妻子和他一起回伊朗。可是一回到伊朗,原本和諧溫情的小家庭就翻捲起風暴,貝蒂必須接受伊朗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束縛,還要承受丈夫凶暴的拳頭。為了不讓女兒留在伊朗遭受性別歧視,貝蒂千方百計帶着孩子逃亡,翻山越嶺歷經艱險,母女倆終於回到了美國。

在瑞典看這部電影時,我聽到有來自中東的朋友批評,說此片是從一個美國女人的視角看伊朗社會,存有偏見,不夠真實。毫無疑問,電影和現實生活會有一些差距。但我恰好認識一個叫法蒂瑪的伊朗女人,她逃難的原因與影片中的女主角相似——為了女兒的自由。


# 請繼續閱讀,點擊全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3829?full=y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上帝信仰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線索02
2016: 秦始皇與隋煬帝,封建復辟與門閥復辟之
2015: 不談統一美化國民黨讓利台灣,偷換意識
2015: 天津爆炸事故,偶然中的必然!
2014: 陳破空: 伊拉克內戰,北京着慌
2014: 淞滬會戰七十七周年祭:中日全面戰爭為
2013: 米笑:埃及軍方屠殺,我略感遺憾
2013: 中國真共產黨黨務會會議紀要 2013.08.1
2012: 林石山是典型的傻瓜毛左,非要把薄熙來
2012: 毛左是中國民主化的最大阻力比那些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