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愚民與精神分裂
送交者: 李亞軍 2018年11月15日04:23:0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民族意識覺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13/c_1123707133.htm
  新華社濟南11月13日電(記者邵魯文)“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這首一百多年前流傳於民間的歌謠,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上反帝愛國運動的重要一幕。由於外敵入侵,由民眾自發形成的義和團運動,展現了百年前中國民眾團結禦侮的決心。
  義和團最初是發源於山東的民間秘密組織,活躍於山東、河南、直隸(今河北)一帶,它的活動方式是設立神壇拳廠,通過練習拳棒、傳授武藝、散發傳單等形式組織群眾,進行反清活動,並逐漸發展壯大。隨着晚清帝國主義侵略加深,義和團逐漸把矛頭指向外來侵略者。
 雖然義和團發起過程和組織運動具有籠統排外色彩,但義和團在抗擊八國聯軍中所表現出來的互相聯絡、互相支援,敢於鬥爭,不怕犧牲的精神,仍然體現出中國人民在抗擊外國侵略中的決心和勇氣,在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葉啟明 | 滿清就是在內外交困中滅亡的


滿清靠着殘暴的殺戮征伐入主中華之後,依然靠着殘酷的血腥鎮壓統治中華。到了康乾時期,中國工業產量僅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明朝的萬曆時期的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一半(有說2/3)以上,經濟嚴重倒退;康乾時期不僅實行愚昧的閉關鎖國政策,還大興文字獄,而且一朝比一朝兇猛,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能引得滿門抄斬,每年死於文字獄的人竟然達2萬之多。
所以英國特使馬戛尼在乾隆後期的出使日記中指出:“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就是這樣一個野蠻落後的時期,卻處處自詡為天朝上國,故步自封,高傲的視西方國家為夷狄;就是這樣一個腐爛透頂的時期,居然被後世的無骨史家意淫為“盛世”。
夜郎自大的滿清,到了晚期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內外交困之中。鴉片戰爭之後,滿清的財政更是日益捉襟見肘。從戰爭爆發的1840 年到1850年的十年時間裡,年年財政虧空,還額外支出8000萬兩。太平軍起義爆發後,稅收的重要來源地長江流域成為戰區,稅源大量減少,財政危機更加嚴重。甲午戰爭及對日賠款,將本滿清財政再一次推向危機之中。
滿清為了延續苟延殘喘,便費盡心思去尋找財源,彌補虧空。途徑要麼是賣官鬻爵(開捐輸事例),導致腐敗問題日益嚴重,卻又假模假樣的反腐;要麼鑄發大錢,導致通貨膨脹,或者以內債的名義行勒索和攤派之實,讓底層民眾更加窮困,社會矛盾加劇。
窮苦的底層民眾為了尋求身份上或者經濟上的依靠,自發形成成“義和團”等民間組織,卻被慈禧太后等看到了利用的機會。當時的洋人(尤其是傳教士)在華宣傳基督教和現代科技文明,而且支持維新變法,要求開關通商,令慈禧懷恨在心。於是她唆使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毆打洋人。義和團順勢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他們焚燒教堂,扒鐵路,殺害外國傳教士,尤其是藉機枉殺大量中國基督徒及其家人。
洋人多次敦促滿清政府阻止並處決肇事的義和團,慈禧不予理會。德國公使克林德因此率士兵出外尋釁,打死約20義和拳民。隨即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而冥頑不化的慈禧居然向八國宣戰,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之後,倉皇的逃遁到西安。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從來不被滿清重視的日本居然戰勝老牌強國帝俄。當時的很多學者、少數官僚等看清了日本戰勝的根本原因在於脫亞入歐,在於立憲,於是紛紛呼籲立憲。在內外交困中的滿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也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隨後更是假惺惺的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一開頭便說“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將憲法變成了一個忽悠國人的一紙空文。
即使面對層出不盡的民變、革命起義等群體性事件,滿清也絲毫沒有任何妥協的意思。所以載灃說“有兵在,怕什麼”,雖然他自幼長於深宮之中,並不知道滿清的八旗子弟早已是鬥雞走狗的紈絝子弟,而所謂的兵也大多效忠袁世凱等漢族軍官。
對於滿清及其官僚集團來說,在長期的專制統治中,他們早已形成了對體制的依賴,他們貪戀通過血腥鎮壓或者做狗奴才所得來權位和金錢等既得利益。即使在清廷即將土崩瓦解的時候,他們依然不願意對民眾的訴求做絲毫讓步。
他們為了一己之私利綁架了整個國家和民族,卻向民眾宣揚“愛國”的思想。他們邪惡的利益集團一旦形成,便帶着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以一種非理性的慣性與動力頑固的運行。當社會已經不能支撐這種利益慣性,即將崩潰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懸崖勒馬。 
在內外交困中,面對一次次嚴峻挑戰,滿清要麼掩耳盜鈴,要麼堵塞出路,整個統治階層為了保住官位和既得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上層統治集團的這種惰性,最終徹底激起了底層民眾的熊熊烈火。

即使內外交困,滿清權貴利益集團依然不願面對嚴峻的現實問題。他們奉行“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期望“結與國之歡心”,但是卻因為利用“愛國賊”義和團的胡攪蠻纏,而徹底失去了西方國家的信任,而那些外國本來是承認滿清的合法性的,甚至滿心期待清廷通過立憲走向正常化。
即使內外交困,滿清權貴利益集團依然活得“歌舞昇平”。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還要耗費三千萬兩銀子進行慶壽;又是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興建圓明園,最後還是被付之一炬;奕劻更是變着法子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所得的巨額財產即使在滿清滅亡後,依然夠其子載振揮霍。
即使內外交困,滿清權貴利益集團依然在自欺欺人的假惺惺立憲,不停的在各種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做修修補補的改革,最終讓改良派也失去了希望。有假改革必來真改革,最後的幾年,滿清便在此起彼伏的民變和革命起義中疲於應付、左支右絀、焦頭爛額,直到徹底走向滅亡。

歷史的先聲

愚民政策雖然造成了沙漠,卻絕難征服民心。
——《解放日報》1942年4月23日
共產黨要奪取政權,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是一種惡意的造謠與誣衊。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並不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
——《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72-177頁
是要徹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實行普選制,使人民能在實際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則必須如中山先生所說,在選舉以前,“保障各地方團體及人民有選舉之自由,有提出議案及宣傳、討論之自由。”也就是“確定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完全自由權。”否則,所謂選舉權,仍不過是紙上的權利罷了。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
可見民主和言論自由,實在是分不開的。我們應當把民主國先進的好例,作為我們實現民主的榜樣。
——《新華日報》1944年4月19日
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毛澤東答中外記者團)
——《解放日報》1944年6月13日
二十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天天見的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其是否為人民着想,姑置不論。最使人憤慨的是連這樣的法,政府並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卻天天違法。這樣的作風,和民主二字相距十萬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們卑之無甚高論,第一步先看政府所發的那些空頭民主支票究竟兌現了百分之幾?如果已經寫在白紙上的黑字尚不能兌現,還有什麼話可說?所以在政治協商會議開會以前,我們先要請把那些諾言來兌現,從這一點起碼應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新華日報》1946年2月1日
國際民主既然與國內民主不可分割,所以要想參加到世界民主國家家庭中去的人們,就無法違反國內民主的原則。
——《新華日報》1944年1月19日
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貨,不是代用品。把一黨專政化一下妝,當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雖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願望相去十萬八千里。中國的人民都在睜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來欺騙我們啊!
——《新華日報》1945年1月28日
他們以為中國實現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後的事,他們希望中國人民知識與教育程度提高到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那樣,再來實現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訓練民眾。
——《新華日報》1939年2月25日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政治家,曾經這樣表示出中國人民的希望:“我們並不需要、亦不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我們並不主張集體化,也不反對個人的活動–事實上,我們鼓勵競爭和私人企業。在互惠的條件下,我們允許並歡迎外國對我們的地區作工商業的投資……我們相信着,並且實行着民主政治”。他說得很對。
——《新華日報》1945年4月19日
限制自由、鎮壓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脈真傳,無論如何貼金繪彩,也沒法讓吃過自由果實的人士,嘗出一點民主的甜味的。
——《新華日報》1944年3月5日
他們說這一套都是外國人的東西,決不適用於中國……原來,科學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國界的……現在固然再也沒有頑固派用國情特殊,來反對科學–自然科學的真理了。只有在社會現象上,頑固派還在用八十年前頑固派用過的方法來反對真理……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這和機器工業比手工業生產更好一樣,在外國如此,在中國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國發展起來的民主,卻沒有隻適用於某國的民主。有人說:中國雖然要民主,但中國的民主有點特別,是不給人民以自由的。這種說法的荒謬,也和說太陽曆只適用外國、中國人只能用陰曆一樣。
——《新華日報》1944年5月17日
這些一切,只有證明全國人民及各民主黨派對實施綱領的意見,首先是對人民自由的主張,是切實的,迫切需要實現的,萬萬“撤銷”不得的。
——《新華日報》1946年1月18日
像林肯總統和羅斯福總統那樣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產生的領袖,是雖在戰時也一點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們不害怕民主的批評和指責,他們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們也不害怕足以影響他們的地位的全民的選舉。他們不僅不害怕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們堅決地維護支持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們才被人民選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新華日報》1944年11月15日
這說明英美在戰時也還是尊重人民的言論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兩大民主國家採取這些重大措置,正說明英美兩國是尊重和重視共產黨及其他黨派,和他們所代表的意見和力量的……同時,(他們)也有一些批評。他的批評對不對,是另外一回事。這種民主團結的精神,是值得讚揚和提倡效法的……全國各黨派能夠融洽的為共同目標奮鬥到底,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國亟應提倡和效法的。
——《新華日報》1942年8月29日
這正如前天座談會主席左舜生先生說的:“我們不去敦促,自由這一客人是永遠不會進我們的門的”!
——《新華日報》1944年5月16日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有三個: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很多,但目前全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會結社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的自由。
——《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現在是非變不可了!”“但如何變呢?”“我們只要看看人家。換句話說我們一切要民主。我們一切制度、政策以及其他種種,都要向着能配合世界轉變上去改造。
——《新華日報》1945年4月8日
曾經有一種看法,以為民主可以等人家給與。以為天下有好心人把民主給人民,於是就有了等待這種“民主”,正如等待二百萬元的頭獎一樣。但是中外古今的歷史都證明了,民主是從人民的爭取和鬥爭中得到的成果,決不是一種可以幸得的禮物。
——《新華日報》1945年7月3日
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於結束一黨治國。……因為此問題一日不解決,則國事勢必包攬於一黨之手;才智之士,無從引進;良好建議,不能實行。因而所謂民主,無論搬出何種花樣,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

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在巴格達的最後時刻

  據英國媒體4日報道,自4月9日巴格達市淪陷之後,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的下落就一直是個謎。然而日前,一名伊拉克廣播站的工程師接受了英國記者的獨家採訪,向記者披露了薩哈夫在巴格達的“最後時刻”。據這名工程師稱,在巴格達淪陷前的最後兩天,薩哈夫一直躲在巴格達市阿爾·阿達米亞區的一家廣播站里,即使當巴格達市中心的薩達姆雕像於4月9日被美軍推倒後,薩哈夫仍然拒絕承認薩達姆時代已經過去(新華社仍然拒絕承認習禁評文革思維已經過時,幻想愚民)。然而在4月10日凌晨,當美軍坦克快開到這家廣播站門口時,薩哈夫終於脫下黑色貝雷帽,戴上一條阿拉伯頭巾從後門逃跑了。
  藏身於一廣播站
  據報道,這名伊拉克無線電工程師名叫拉巴赫·哈森,現年35歲,是巴格達希克馬特廣播站的站長。也許在巴格達,哈森是最後一個在公共場合看到過薩哈夫的人了。巴格達淪陷前兩日,薩哈夫一直躲在他的廣播站里,並要求哈森繼續通過廣播電台向巴格達市民宣傳抗敵。
  據哈森稱,薩哈夫是4月8日那天和幾名助手來到他的廣播室的,之後他們很少離開。薩哈夫一直呆在廣播站院子裡的一輛無線廣播車上,每天只喝幾杯茶,偶然吃一小塊麵包。
  與政府失去聯繫
  4月9日早晨,當美國士兵包圍巴格達後,薩哈夫像往常一樣地前往記者們雲集的巴勒斯坦旅館,準備去召開每天例行的新聞發布會。然而當他走了一半路時就立即匆匆掉頭,因為他發現美國大兵正在前面大搖大擺巡邏。哈森回憶道:“回來之後,薩哈夫非常緊張,此時他已徹底跟薩達姆政權失去了聯繫,他這個新聞部長已成了光杆司令。但他仍然在無線廣播車上繼續工作,通過電台用阿拉伯語廣播,要求巴格達市民拿起武器抵抗美軍。當我看到河對岸的海法街上也出現美軍坦克的時候,我問薩哈夫該怎麼辦。薩哈夫對我說:‘不,別緊張,也許只有兩三輛坦克而已,說不定他們很快就會逃走的。’”
  希克馬特廣播站附近不遠處是一座薩達姆的總統行宮,然而這座總統行宮此時已被五毛搶劫一空了,大多數在該建築內工作的復興社會黨官員也都紛紛逃離了巴格達。到4月9日,在薩達姆政府眾官員中,也許只有薩哈夫一人留下來,繼續“履行”他的職責。4月9日晚上,一名送信者匆匆跑進廣播站,向薩哈夫遞交了一盤“薩達姆最後演講錄像帶”“紅色江山代代傳---共克時艱”和一張據稱是薩達姆手寫的紙條,要薩哈夫將這盤錄像帶儘快公布於眾。
  據哈森稱,看到這盤錄像帶後,本來滿臉頹喪的薩哈夫一下子又活躍起來,變得興高采烈。“他對我說,‘我可以告訴你,這盤錄像帶就是薩達姆,這盤錄像帶就是政府,一切都在正常運行呢’。可他的話還沒說完,我們就聽到附近的大街上響起了激烈的槍聲。”
大敵當前趕快逃
  即使到這時,薩哈夫仍然拒絕承認薩達姆已經垮台。直到4月10日凌晨,當美軍大批坦克開進希克馬特廣播站所在的街區3小時後,薩哈夫才終於承認大勢已去,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他選擇了匆匆逃亡,甚至連一個保鏢也沒有帶。
  拉巴赫·哈森回憶道:“當大門外傳來美軍坦克開過的聲音後,薩哈夫慢慢摘下了他頭上的黑色貝雷帽,接着他又摘下了他軍裝上能顯示他身份的肩章,然後,他伸手拿了一條紅白相間的阿拉伯頭巾裹在了頭上,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就消失在廣播站的後門外。在他臨走之前,他還要求我們繼續廣播到凌晨3點。”當問及對薩哈夫的評價時,哈森說:“我認為他是在打一場一個人的戰爭。所有伊拉克高官都逃亡了,只有他一人還在堅守陣地。最後這兩天,我們幾乎失去了任何食物來源,薩哈夫可說是餓着肚子在廣播的。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
  “超現實”記者會
  就在美軍坦克2003年4月9日停在巴格達的總統府前之時,他仍以挑戰的姿態舉行了記者會,宣稱伊拉克軍隊打死了大批攻擊巴格達的美軍士兵。自戰爭爆發後,這位伊拉克新聞部長就一直這樣每天向記者們舉行新聞簡報會。
  薩哈夫在舉行新聞記者會時,美軍的坦克就在幾百米之外,耳邊不時傳來槍炮聲。薩哈夫傳達的信息只有一個,那就是巴格達是安全的,而且美軍部隊慘遭痛擊。在這次臨時舉行的記者會上,薩哈夫看起來非常鎮靜,如果說薩哈夫感到了壓力的話,那麼他也根本沒有顯露出來。
  薩哈夫說,“昨晚人們看到的搏殺將給這些僱傭軍一個教訓,將給華盛頓和倫敦的戰爭犯們一個教訓。”他表示:“這些壞蛋正在巴格達門口犯罪。到目前為止,戰鬥非常激烈,真主將保佑他的子民取得勝利。”
  身穿橄欖綠軍服、頭戴貝雷帽、在麥克風前對着記者們滔滔不絕的薩哈夫不管所說的與現實有多大距離,他已經是個世界知名人物了。運用明顯的手勢,淺顯的表達方式,以及詞滙豐富的語言,薩哈夫斥責美國人是“流氓強權”。
  就在巴格達的戰火硝煙不斷的時候,薩哈夫還為向記者們表示道歉。薩哈夫對記者們說,“也許,爆炸聲打擾了你們。你們是伊拉克的貴賓和朋友,但伊拉克必須對付這些外國來的惡棍。”薩哈夫還向記者們保證說:“但巴格達是堅強的,防衛森嚴而且是安全的。薩哈夫試圖讓伊拉克民眾相信,伊拉克領導層仍然掌握一切。
  獨腳戲
  可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天當中,人們都可以注意到一個明顯的事實,即薩哈夫一直單獨地與記者們會面,這和開戰初期的時候,伊拉克副總統、國防部長、內政與外交部長紛紛公開露面的情況炯然不同。那麼,為什麼這些伊拉克官員沒有公開露面?現在他們在那裡呢?薩哈夫在記者會上展現了頑強不屈、抗戰到底的精神,但他的講話聽起來也開始越來越孤獨了。或許,伊拉克政權讓他一個人“拋投露面”,是因為他這個“外人”是最可以丟棄的"卒".
●“他們在伊拉克沒有立足之地。如果他們進入巴格達,我們會用子彈和鞋子迎接他們。” 
  ●“昨晚人們看到的搏殺將給這些僱傭軍一個教訓,將給華盛頓和倫敦的戰犯們一個教訓。” 
  ●“這些壞蛋正在巴格達門口犯罪。到目前為止,戰鬥非常激烈,真主將保佑他的子民取得勝利。” 
  ●“我的作用就是告訴大家真相,薩達姆仍然在位,布萊爾和布什不過是牛仔和戰犯而已,伊拉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薩哈夫形容聯軍的詞語絕不僅僅是“異教徒”一個詞,他還有“歹徒”、“戰犯”、“傻瓜”、“小丑”以及“針對平民的國際流氓”等風趣的用詞。 
  ●薩哈夫好像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尤其“關照”,他在講話中稱拉氏全然不顧當年兩人曾共游巴比倫古城的舊情誼,是“一個江湖大騙子”,而且還是一種“最令人鄙視的動物”。 
  ●“我很遺憾用這樣的字眼,但對於那些用導彈殺害我們人民的敵人,辱罵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是故意讓他們進城的,因為這樣才能更方便我們消滅他們,我們已經把他們的退路堵死了。” 

        2003年4月10日凌晨,美軍已經攻占了巴格達市中心,並將軍隊推進到底格里斯河東岸,薩哈夫不得不一個人摘掉軍銜和他的帽子,乘車離開巴格達.

一個多餘存在下去的反人權反人道主義共產流氓政權

006JZmKgzy7e7lYQkxTc5&690.jpg

0026J38czy7fC5M.jpg

011753cbb0hzb.jpg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美國朋友談論朝鮮核問題
2017: 貪官之子為什麼擁習反毛
2016: 網傳希拉里“電郵門”真相 超越好萊塢
2016: 川普的另一面
2015: 毛澤東思想,越檢驗越正確,越實踐越偉
2015: 巴黎恐襲之後,美軍“重返亞洲計劃”要
2014: 毛澤東給蔣介石的一封信 隱瞞七十年
2014: 大法是被迫害的,全能神才是真邪教!
2013: 紐約時報長期以來反華反共,其文章實不
2013: 為溫家寶說句好話, 他守住了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