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深圳寧南山:從產業和教科書看個人與香港的前途命運
送交者: 白草 2019年08月17日22:12:2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這篇文章說下趨勢和變化。

香港最近因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印發,從6月9日開始了大規模的連續不斷的示威活動。到今天也沒有結束。當然了,中間香港也有支持警方和政府的大規模活動,

但是說句實話,僅僅看照片,就能夠很容易看出來,愛國的支持社會穩定的人群,總體年齡是相對偏大的。而反過來,對持續的暴力示威者的普遍稱呼,一個是黃屍,一個是廢青,顯而易見這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群體。這顯示香港的未來並不讓人樂觀。

不過至少,中央是有能力會結束香港的動亂局面,而且手段有很多很豐富。


在香港目前的風暴下,有一個群體其實是有點尷尬的,那就是雙非兒童群體。

所謂雙非兒童,是指父母都不是香港人,但是因為是在香港出生,從而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的人。2001年的時候,香港終審法院判了一個很著名的案子,叫做莊豐源案,莊豐源是一個男童的名字,1997年他的來自中國大陸的母親在持有雙程證訪問香港期間生下了他,按照當時的《入境條例》不能夠獲得香港身份,其家人提請香港法院覆核,最終勝訴獲得香港身份。

這個案例讓中國大陸的父母們發現了一個可以快速移民的新途徑,2001年的該案件作為一個起點,隨着2003年自由行開放,赴港產子的內地孕婦數量快速上升。

2001年來自中國大陸的孕婦在香港產下的雙非嬰兒為620人,到2010年達到了32653人的高峰。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出生在香港,更有不少內地孕婦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直接衝到香港醫院的急診室獲取名額。


到2012年陸港矛盾集中爆發,我們今天知道的蝗蟲論(香港網民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把赴港的大陸人比作為蝗蟲),還有北大教授孔慶東罵香港人是狗就是發生在這一年。

也是在這一年,香港特區政府調整了政策,2012年4月,香港公立醫院立刻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在香港分娩的預約,同時在2013年1月1日開始,香港所有私立醫院也停止接受雙非孕婦的分娩預約。因此2012年成為了雙非兒童大量出生的最後一年。

根據香港自由黨2012年提出的議案《自由黨倡停發雙非嬰兒居港權》統計,從2001年到2011年,總共有17萬雙非嬰兒獲得香港永久身份,加上2012年這個最後一年的數字,總共有大約20萬雙非兒童,這其中絕對多數是來自中國大陸。

而在香港零雙非政策實行幾年後,當年的雙非嬰兒到了上學的年齡,出現了不少內地家長後悔讓孩子獲得香港籍的現象。


2016年3月29日,《南方都市報》記者發了一篇報道,

由於雙非兒童是香港籍,不能在深圳上公立學校,大部分私立學校也不能上,只能上指定的十餘所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學費非常昂貴,導致如果在深圳讀書成本非常高。

而選擇在香港讀書,每天跨境在深港兩地往返需要五個多小時時間,有的香港學校早上八點上課,孩子更是要早上五點多起床出發,有的家庭不得不選擇讓父母中的一個人辭職來接送孩子,家庭喪失了一個收入來源,同時下午放學因為要返回深圳,孩子也很難有時間參加香港的各種興趣班,難以融入香港同學的課後生活。


在連日的採訪中,甚至有不少家長私下向記者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建立返回機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放棄香港身份也是願意的。

由於大量雙非兒童家長的呼聲高漲,2016年更有政協委員等在兩會提案,深圳市在2017年放開了香港籍兒童可以在深圳通過積分入學義務教育,但是即使如此,由於沒有深圳戶籍,雙非兒童積分天然的低於深圳籍學生,要想在深圳上學仍然沒有那麼容易。

實際上我認為,跨境上學太累,回深圳上學太貴太難只是一個普通的問題。倘若未來是光明的,那麼吃點苦又算什麼呢?


對這些雙非兒童的家長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孩子在香港成長出現的身份認同和出路問題。

讓孩子擁有香港籍,實際上是把他和香港這個城市的命運綁在了一起,而實事求是的說,香港是一個在走下坡路的城市。尤其是和在蓬勃發展的內地相比。

2019年的今天發生的香港暴亂事件,主力軍就是香港的學生和年輕人,而這背後是香港的經濟發展兩極化,年輕人沒有出路。

我們從2018年5月-6月香港居民的工資中位數統計就可以看出來,

男性月工資中位數為19900港幣,女性為15300港幣,

每月工資中位數水平為17500港幣,大約為15500人民幣。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10_tc.jsp?productCode=D5250017

從數字上來說,這在全世界都是高收入水平,即使和歐美日本比也並不差,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如果我們按照行業來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香港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兩極化。

對薪資的分析,行業可以分成三大類,

第一大類是高薪行業:

一個是當老師和公共行政人員,或者進入電力燃氣環保部門,每月工資中位數高達2.84萬港元和2.78萬港元;

一個是從事金融和保險行業,每月工資中位數2.75萬港幣;

一個是搞房地產和建造,每月工資中位數2.23萬港幣和2.28萬港幣;

一個是當醫生,科研等專業技術人員,每月工資中位數2.33萬港元;

一個是在運營商通信產業和IT公司上班,每月工資中位數2.28萬港幣。

以上幾個行業,實際上都是政府部門,金融,房地產,醫生,科研人員,能夠容納的就業人口非常有限,另外IT和通信產業,雖然每月工資中位數還可以,差不多2萬人民幣,但是香港的該產業並不發達,容納的就業並不多。

第二大類是中薪行業:

一個是和轉口貿易相關的產業:

月薪中位數為:進出口貿易1.83萬港幣;陸路運輸1.89萬港幣;其他運輸和郵政物流倉庫1.84萬港幣。

一個是製造業:月薪中位數是1.69萬港幣

一個是美容和保健行業,月薪中位數是1.88萬港幣

以上三個產業很容易看出來,由於製造業萎縮了,中薪行業以轉口貿易+運輸物流為主。

第三大類是大量的低薪行業:

容納了大量就業的普通部門,其薪資水平的中位數是這樣的:

零售業1.35萬港幣;批發1.49萬港幣;飲食行業1.35萬港幣;

住宿和其他膳食活動行業1.55萬港幣;旅遊業1.48萬港幣;

物業保安和清潔工1.24萬港幣。

另外就是各種雜項工作了,例如搬運工之類,月薪為1.24萬港幣。

注意了,以上是港幣,換成人民幣還要打折。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一個是香港精英的出路是非常狹窄的,要想拿高薪,只能到金融,地產,醫生,老師等行業,而這些行業的僱傭人數是有限的。

IT業也是高薪行業,但是香港的IT業沒有發展起來,無法容納大量就業,可惜了董建華的數碼港規劃。

從香港的中薪行業看,主要是製造業,運輸和物流業和美容三個部分。

這本來應該是支撐香港就業的中流砥柱,而香港恰恰是面臨製造業已經坍縮和外流,直接造成了香港經濟喪失了大量中薪崗位。另外製造業實際上也是能夠創造不少高薪崗位的,這也導致香港的精英在製造業方面基本沒有出路。

香港的運輸和物流行業也是中薪行業,目前是依靠做轉口貿易,依附於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的製造業生存,但是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港口,其地位相對內地城市是在衰落的。

我們從就業人數可以看出來香港產業的變化,

下圖來自香港的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

可以看出來,

製造業的從業人數占比從2006年的8.8%下降到了2016年的3.8%,

人數從29.45萬人下降到了14.24萬人,是變化最為明顯的行業。

而和轉口貿易相關的運輸,倉庫,郵政和速遞業從業人數同期從10.2%下降到了8.8%。

顯而易見在內地的上海,深圳,廣州等港口衝擊下,香港的地位在相對下降。

而與此對應的是,

金融保險業從業人數從5.7%增加到6.5%,這個和內地居民開始購買香港保險有關,實際上我的朋友圈就有內地公民在香港保險業工作。

房地產行業從業人數也增加了,從12.5%增加到14.3%,與之關聯的建築業從業人數從6.8%增加到8.5%。

也就是說,原來香港的兩大支柱產業,製造業和轉口貿易業都在走向衰落,

而香港特色的金融,地產和建造,保險行業的地位在不斷強化。

而批發零售+住宿膳食行業卻變化不大。

同樣的還有專門單列的IT通信業,從業人數從2006年的3.3%到2016年的3.6%,沒有什麼變化。

由於兩大核心中薪行業製造業+貿易物流業的萎縮,導致就業只能向高薪和低薪兩端擴散,造成兩級貧富分化。

批發,零售,餐飲,旅遊,物業保安,雜工這些這些香港的低薪行業,其月工資中位數基本在1.2-1.5萬港幣之間。即使我們按照高的1.5萬港幣計算,一年收入18萬港幣,在房價每平米高達一二十萬港元的香港,顯然只是能夠活着而已。


作為和香港的對比,我貼下內地的精英去向,下圖來自2018年上海交大學生就業去向報告,

在當年就業的5309名上海交大學生中,

就業去向第一大行業是製造業,

第二是衛生和社會工作,

第三是信息和軟件行業。

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排在第一的製造業和排在第三的信息技術產業給精英分子提供了大量崗位,而這恰恰是香港缺乏的。

其中博士生到衛生和社會工作就業的比例最高,

碩士生到製造業就業的比例最高,

本科生到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的比例最高。

接下來吸納就業的第四是金融業,第五是教育行業。

可以看出和上海畢業的精英們相比,香港的精英分子少了製造業+信息傳輸和軟件行業兩個去處,而這兩個行業的長期成長性卻是非常好的,同時也能吸納大量就業提供大量高薪崗位。

同樣的,我們可以對比下內地和香港的中薪崗位。

一個學歷一般且技能一般的普通大陸人可以有什麼選擇呢?

這樣的人非常多,例如大專畢業,高中畢業,初中畢業。

他可以選擇到製造工廠,爭取成為技工,品質管理,或者成為產線的主管,

也可以選擇去送外賣送快遞,比進工廠要輕鬆,其收入水平往往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當然代價是不像在工廠可以學習技能。這兩大行業都有大量中薪崗位可以提供。

實際上2018年在製造業從業的大陸人有1.4億人之多。


類似還有外賣和物流行業,這個行業被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帶動起來了。

根據《2018年美團騎手外賣就業報告》,光是一個美團,2018年全職和兼職加起來,從美團獲取過收入的騎手就有270多萬人之多,而其中30%的收入超過了5000元每月,這等於為社會提供了八十多萬個中薪崗位。

同樣的還有餓了麼,根據其發布的《2018外賣騎手群體洞察報告》,餓了麼的蜂鳥配送註冊騎手超過了300萬人(包含全職和兼職),針對其中5.2萬人進行調查,超過35%的騎手月收入超過6000元人民幣。

而一個沒有技能的香港人呢?中薪崗位主要是進出口貿易和物流運輸,選擇並不多,

最大的可能還是進入餐飲,旅遊,保安,住宿,批發,零售等行業,而一年十幾萬港幣的收入,在房租和房價驚人的香港,其實看不到太多希望。

這是香港目前面臨的困境,一個香港人要想在香港獲取高薪並且過的體面,

道路就是拼命讀書,然後進入老師,醫生,政府部門,電力燃氣,金融,房地產等極少數崗位。毫不客氣的說,我老家縣城的高薪崗位產業也是這些,只是香港的發展程度比較高級而已,畢竟是金融中心,也有不少優秀的醫院和大學。


而撐起香港中薪崗位的最大行業是,是進出口貿易和陸海路運輸物流,這是香港特殊的轉口貿易崗位地位決定的,這也是讓人擔心的,因為香港的港口和貿易地位在不斷被內地城市趕超。中薪人群由於製造業的離開和轉口貿易的地位衰落,在向高薪和低薪崗位兩端移動。

其實香港本來是可以抓住機會的,

深圳有家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那就是大疆科技,這家公司目前已經僱傭了1.2萬名員工(2018年9月校招時的數據),提供了大量中高薪崗位。

應屆碩士起薪就能達到二十多萬人民幣,大大超過香港大學生的起薪中位數。

這家公司其實本來應該是香港的企業,創始人汪韜就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導師是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技術教授李澤湘,2006年創立了大疆,但是最終這家公司落在了深圳,為深圳帶來數千個年薪數十萬的高薪崗位。


其實香港的高科技企業是可以有很多的,

比如2019年福布斯香港前20位富豪裡面,就有一對搞製造業的夫妻,那就是伯恩光學的楊建文和林惠英夫婦。只是伯恩光學主要工廠和運營在惠州。

同樣的還有中國目前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廠中芯國際,當初張汝京籌建工廠時,香港是上海的競爭對手,不過最後因為土地的問題放棄,選擇了上海,董建華的矽港計劃最後也變成了房地產項目。

負責建廠投資的漢鼎亞太集團主席徐大麟,提出需要稅務優惠以及以優惠價格撥地200-250公頃來建廠和配套設施,但當時香港媒體不斷以炒地皮來質疑該計劃,最終漢鼎亞太更改計劃,表示只租不買,同時土地只需要租20-30公頃,而且地點可以分散。


在2000年1月香港的一則報道裡面是這麼寫的:

標題叫做“矽港計劃2月可望拍板

內容如下:

香港政府官員和漢鼎亞太主席徐大麟於1月26日透露,矽港計劃很有機會於2月拍板。漢鼎原先要求撥地200-250公頃,現只需租用20-30公頃,且地點可以分散,不會對將來整個半導體業務的運作構成重大障礙,這計劃獲得香港政府的支持。

矽港計劃於99年6月由前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田長霖率先向外界披露,行政長官董建華7月訪問美國加州矽谷時,漢鼎對基本規劃作了簡單介紹。 8 月份漢鼎在香港宣稱要求以優惠價撥地200 公頃及稅務優惠。直至11月漢鼎才向香港政府遞交較為詳細的資料,並說明已經開始籌集資金,香港政府也才聘請顧問公司研究,工業署還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與漢鼎聯繫磋商。

漢鼎承諾自行設立晶圓廠,其他投資相信包括一些半導體的設計及器械供應商。

漢鼎最近透露,計劃已獲得美國多家商人銀行的支持,令談判跨出一大步。現仍有兩個基本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漢鼎要求像其他地區一樣享有十年稅務假期,二是以較低價格租用土地。香港政府官員已在將軍澳及大埔工業村覓得多塊土地,供漢鼎選擇。對方認為相對於其他地區,租金仍然偏高,不過工業村批出土地必須一視同仁,難以特別給予漢鼎優惠。但香港政府官員相信這兩大問題不難解決,計劃可望在2月落實。目前美國政府對於建造晶圓廠所須關鍵機械輸入香港的態度已明朗,甚至所接觸的中國政府官員也表示支持。


文中說香港無法像其他地區一樣提供十年稅務假期和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土地,這個其他地區就是上海。

而上海在土地方面近乎免租的條件提供土地,而且前五年免稅,後五年稅務減半,同時比較關鍵的,由於中國和美國WTO談判取得進展,中國擴大市場開放,令美國放鬆了晶圓廠製造設備出口管制,因此香港相對上海的優勢喪失,最終幾個月後漢鼎亞太選擇了上海。

台灣《遠見》雜誌2000年3月號是這麼寫的:

“徐大麟把公司名稱都想好了,仿效TSMC(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取名為HKSMC(港積電),宣稱十年後,矽港可為香港創造二十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值達三百億美元。外界對這個數字有些保留,因為新竹科學園區去年的產值,還不到一百五十億美元。

港府對矽港反應出奇冷淡,香港媒體透露,癥結就在於土地。徐大麟要求港府用優惠價格,撥地兩百公頃,是數碼港的八倍之多,港府捅不起這個特大號的馬蜂窩。”

沒錯,中芯國際本來應該是叫港積電。



而時任工業署署長的葉劉淑儀,在2018年6月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是這麼回憶的:

猶記得我當年擔任工業署長時,摩托羅拉半導體部亞太區總經理譚宗定先生曾極力游說集團來港興建晶圓廠,惟最後選址天津;而漢鼎亞太公司則於九十年代末向港府提出「矽港計劃」,游說港府撥地興建六所晶圓廠,當時不少港人期望芯片工業可帶動本港整體科技發展。惟最終因與政府在稅務優惠上談不攏,集團改為落戶上海。

雖然不少人慨嘆「矽港計劃」胎死腹中令香港當年錯失良機,但我卻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回顧近年全球半導體科技日新月異,許多芯片製造商已遭淘汰或外判予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台積電,所以即使港府當年斥重資落實「矽港計劃」,也不一定可持續發展或將優勢延續到今天......

在我看來,這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完全是在為自己辯解,我完全對比表示無話可說。

再比如吧,中美互聯網產業如火如荼,但是中美互聯網巨頭都沒有在香港搞大規模研發中心。下圖就是香港的數碼港,只有24公頃,堂堂的香港,竟然只用0.2平方公里多點的土地來搞IT產業。這背後就是土地價值問題。


數碼港位於香港島精華地段,在這裡搞配套房地產開發是可以大大獲利的,而在不值錢的偏僻地段例如新界搞開發則達不到這個效果。

而恰恰又因為是精華地段,各個地產商都想爭取,在香港政府把項目授予李澤楷之後,其餘地產商因此又在媒體上不斷發聲質疑。因此數碼港面積越大,項目金額越高,爭議便越是激烈,項目阻力越多。

大疆,伯恩光學,中芯國際,互聯網巨頭,可以給香港帶來多少高薪崗位。

我們前面說到的這20萬雙非兒童,如果他在香港讀書和長大,必然會在香港走向下滑的大環境下受影響,尤其是香港的社會環境和制度還不一樣,會對心理造成巨大的衝擊。

我認為對雙非兒童的內地家長來說,如果孩子能不變成港獨,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不被當地的廢青文化影響,不穿黑衣上街,不對中國大陸充滿優越感甚至敵視,價值觀和父母保持一致,就已經算成功了。

當然了如果最後能成功的成為一個香港的金融界房地產精英,或者醫生律師之類,那麼這個香港夢就真的圓滿了。

然而我是不太看好的,由於有50年不變的承諾,除非強力政治改革,否則一個弱勢的香港政府還將長期存在,香港的社會和經濟局面短期內很難扭轉,這意味着社會大環境和思想還將繼續朝着反中的方向走,個人身處其中,怎麼能保證不受影響呢?


根據環球網的報道,2019年7月初,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會見記者時表示,他對7月立法會遭受衝擊感到心痛,承認是自己任內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失敗,令年輕一代變得“有問題”。

什麼是通識教育呢?

通識教育科2009年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之後列入必考。現在香港學生上大學需要考四門:語文、英語、數學和通識,科目重要性可想而知。通識科包括六個單元,即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以及能源科技與環境。

根據環球網的報道,作為四大科目之一的通識課目,居然無須送審,沒有統一課本,也沒有標準答案,結果成為了宣傳政治思想的絕佳工具。


具體有哪些問題呢?

在臉書上面,有一個香港愛國人士開的“聲討教協”的專欄,裡面刊登了香港家長發來的香港中學通識教育的課本圖片,請注意,香港不同學校會採用不同的通識課本,這是其中的一本。

具備兩大特點,一個是對中國大陸的介紹以負面為主;

一個是出現大量的錯誤。

我們可以大概的看下,一個是人口一章說,中國人口素質偏低,

理由是15歲以上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僅達初中三年級,只與美國一百年前的水平相若。

這是過時的數據,實際上我國2018年勞動年齡人口(從參加工作到退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10.5年,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中老年人普遍是在上世紀70-90年代受的教育,彼時教育水平時長自然受限制。

而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受教育水平大大高於老年人

2018年中國大陸大學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8.1%,也就是同齡人中48.1%可以受到大學教育,這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是極高水準。

這樣的事實卻無法出現在香港課本中。

另外,我對“中國人口素質偏低”這樣的詞語寫進教科書非常有意見,不只是在香港教科書,大陸教科書也出現這樣的描述,在教科書裡面官方定論本國人口素質低,香港的西方視角教科書和大陸的教科書在這一點達成了一致,這在全世界恐怕是絕無僅有了。

正確的做法是列出具體的數據具體化,

例如說中國人總體受教育水平不高,那麼把全球範圍的排名列舉出來,

另外由於年輕人受教育水平顯著超過中老年,也可以把中國年輕人的受教育水平全球排名列出來,而不是下一個“素質低”的描述。

當你把數據列出來之後,你就會發現,2018年中國高達48.1%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並不會支持中國人受教育水平低的結論。


實際上,中國年輕人目前受教育水平還是個人素質,在發展中國家中是第一流水平。我以前也深受中國人素質低言論的影響,加上我國少數出國遊客的表現,以為這就是事實,後來出國才發現,素質低不低是比較出來的,別的國家的遊客同樣存在各種問題。

我國國民總體素質,包括勤奮,誠信,犯罪率,平等意識,受教育水平等,除了比發達國家總體有落差外,是要大大勝出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

以來華留學生為例,光是我看過的新聞就有:火車霸座,推搡警察,逃票,夜晚大聲喧譁,地鐵吃東西,地鐵脫鞋,地鐵一個人躺幾個人的位置,性騷擾女生,組隊偷竊東西,課堂上講經,打車不給錢,謊稱自己來自英語國家欺騙學生家長當外教,非法打工…..

所有中國人有的毛病,外國人一樣有,甚至很多更嚴重,大家應該也有體會,畢竟來華留學生不過區區50萬人的規模,這還是受高等教育的外國人。


對香港學生來說,“大陸人素質低”的印象在接受中學教育時就已經刻到了心裡。再輔以媒體報道,自然根深蒂固難以消除。

我們再看第二個例子,大量使用錯誤和老數據。

2019年的今天,居然還說中國大陸農村在收農業稅,裡面畫了一張插圖,是一個愁眉苦臉的中國大陸農民,一個人對農民說“本村明年要興建新政府大樓,故此要多收稅費”

實際上農業稅在2006年1月1日已經取消了,而香港現在居然還在教授此內容,更有趣的是,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和2001-2003年的數據。

這顯然根本無法體現中國大陸2019年的現狀。

類似的裡面還有大量描述農村三農問題,城鄉差距擴大的內容,缺乏正面描述。

對於香港學生而言,很容易產生中國大陸農村居民水深火熱毫無希望的的感覺。

例如下面的插圖,描述中國大陸農村居民收入趕不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標題是“描述中國社會現狀的漫畫”

實際上呢,裡面的數據和所謂的現狀都是錯誤的,這並不是2019年中國農村的現狀,中國大陸城鄉差距當然客觀存在,但是差距不斷擴大是2009年以前的事情,從2009年開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倍數就在逐漸縮小。

以2018年為例,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為什麼增長快,我本篇文章也有寫一部分,

一個是勞動力短缺造成製造業普工薪資上漲,

一個是新產業崛起,進城送個外賣,送個快遞,開滴滴,在鄉下搞電商,農家樂,玩直播。

一個是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拆遷徵地致富,雖然名義上還是村民,但實際已經被納入城市範圍。

另外中國大陸農村居民總人數在不斷減少,每年1000多萬農村居民變為城市居民,中國農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後也湧現出大量傑出人物,並非如課本描述的那樣毫無希望,比較著名的例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吉利的老闆李書福是個放牛娃,京東老闆劉強東到小學四年級(1983年左右)才第一次見到電燈。我敢保證你大學的班上就有農村來的同學。

另外書中還引用大陸報紙採訪某位大陸工人下崗之後月入400元人民幣的內容,而其實新聞是在關注民生的例子,400元並不是普遍情況,已經大大低於最低工資標準了,難以想象這是教科書。


第三個,站在西方尤其是英美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發展,那就是中國威脅論。

例如下圖,列舉了中國威脅論的論據,實際上全部是西方國家的角度。

像裡面還有”中國輸出大量廉價產品,占據各國市場,打擊當地製造業發展,令大批工人失業”

“中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加劇全球暖化問題”

“中國消耗大量資源,令資源價格上升,影響世界各國,更加劇資源短缺問題”

“中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但透明度不足,威脅全球安全”

像這類表述,完全引用西方的中國威脅論論據。

而現實中,中國的發展是對世界的威脅,只有西方的發展才不是威脅,這本來就是荒謬的結論,但是教科書完全沒有中國國家利益立場,只講西方的立場,卻又完全不從中國利益和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予以駁斥,非常容易誤導未成年學生。

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例,中國本來就是世界製造中心,大量的工業品超過一半在中國製造,實際上是中國承擔了溫室氣體排放量。


實際上由於中國的能源技術和多種重工業技術都已經是世界一流水平,如果這些產品是在其他發展中國家製造,這個世界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資源消耗量只會多不會少。

另外在每年的氣候變化大會上,通常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論,希望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例如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就是基礎四國,在氣候變化大會採取一致立場。從來不存在全球一致攻擊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


同樣類似的還有講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文字描述倒是正常,但是配圖卻明顯是西方媒體才會有的調調,非洲是奶牛,中國是人,這明顯不是把雙方看成是平等互利的關係。

設想下,如果有人形容中美關係,把美國畫成奶牛,把中國畫成人,那不用說了,這個人肯定是美國支持對華發動貿易戰的那一派的,因為美國被中國擠奶了,美國吃虧了嘛。

再比如,論述各國國民對中國崛起能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各國國民百分比,引用的是BBC的數據,實際上這也是此本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即其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報道和信息是完全客觀的,不帶有立場和偏見的,因此全盤引用。

當然了,通識課也會引用中國大陸的數據和信息,但通常是負面的數據才會引用。

另外,通識課表現出了對數據的選擇性,

一個是BBC每年都做這樣的調查,而2013年是BBC自2005年展開這項民調以來,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例最高的一年,為什麼要剛好選擇最差的一年呢?

一個是非常有趣的只列出了六個國家,而這六個國家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比例最高的也只有50%多,給人的印象是全球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的比例不高。

而實際上,在2013年的調查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比例最高的國家是巴基斯坦(81%),其次是尼日利亞(78%)、加納(68%)和肯尼亞(58%),而通識課把正面看法比例最高的這四個國家去掉了。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使2013年是調查開始以來中國遭到負面看法最多的一年,在BBC調查的25個國家裡面,中國國家形象總體仍然排名第九位。


下圖來自讀賣新聞對2012年的BBC調查的報道,沒錯就是2013年的前一年,

從上到下為日本、德國、加拿大、英國、中國、法國、歐盟、美國、俄羅斯),在接受調查的24個國家裡面,其餘23個國家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的比例平均達到50%,中國優於法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低於日本,德國,加拿大和英國。

其實即使按照BBC的調查,中國的國家形象總體是不錯的。

但是通識課課本並沒有告訴學生中國的排名情況。

通識課把中國大陸描述的總體非常負面,是不想讓學生知道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總體還不錯?

下面這個圖如何描述中國的,我就不說了,各位自己看。

直接把中國定調了,我感覺我看的不是中國的教科書,即使是敵對國家的教科書,恐怕也不會如此描述中國。

香港年輕人這次群起反修例,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大陸是一個沒有公平,沒有法制,沒有自由的野蠻之地,而這樣的思想在教科書裡面已經就開始傳播了。

大陸人去香港,經常會感受到莫名其妙的歧視,

整個香港,從空姐到售貨員都會有這種歧視現象。

因為香港從媒體,電影到教科書,都存在一整套的對中國大陸進行“負面化處理”的輿論體系,任何香港人身處其中就難以逃脫影響。

再例如下面的考試題目,涉及到華為事件,裡面引用西方反華媒體的漫畫,把華為畫成一個戴着五角星帽子的胖子,在竊聽打電話的西方人的通話。

對這幅畫的描述是“a cartoon illustrating the foreign viewtowards the 5G network development in China”

說是“外國的視角看待中國5G網絡技術發展”

實際上全球反華為5G的國家主要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的5個英語國家,

而且這裡面英國的態度也比較積極,

全球絕大部分的國家從來沒有指責或者反對華為,相反倒是不少國家表示了支持。這又是把英美國家的立場代表了“外國”

另外就是看似中立的引用美國的表述方式,

說美國和英國國家安全局表達了對華為設備安全的擔憂,雖然華為一再重申其是私營企業,且在過去從未發生過安全問題。

這裡面至少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美國不是擔憂,而是明確的指責華為設備不安全,同時公然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禁用華為。

一個是試題沒有指出美國都是在完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指責華為不安全這個事實。沒有證據的指責,其實就是造謠和誹謗。

同樣的還有關於警察的考試問題,具體內容各位自己看下圖,把示威者描述成為了民主抗爭的正面人物,而不討論示威者為什麼會被香港警察逮捕,而且還要學生列舉示威者的訴求給社會帶來的好處。

我認為這個通識教育是有嚴重問題,

一個是基本上就是西方視角的教科書,站在少數西方霸權國家的利益角度來看待中國的發展。看似是客觀的介紹西方國家的觀點,而實際上由於學生沒有堅強的中國利益和中國視角介紹理論基礎,作為一張白紙很容易就先入為主。

如果你看一個香港人的思想和觀念,會發現基本和西方人沒什麼不同,100個人裡面很難找出幾個從中國國家利益角度看待問題,基本上都是西方尤其是英美視角,這是有問題的。

舉個例子,以華為的那道考試題為例,為什麼不這樣問呢?

“你認為,美國和英國在無證據的情況下指責華為不安全,背後是出於什麼原因?對中國國家利益有什麼負面影響?”

“你認為,美國禁售華為手機和設備,是否侵犯了美國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是否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原則?為什麼”


一個是對中國大陸的介紹,主流篇幅是負面內容。

裡面的各種配圖大量引用國外反華媒體的圖片,國企是兇惡的恐龍,中國是邪惡的龍,愁眉苦臉的中國國民和農民,華為是肥頭大耳的猥瑣男,官員是穿着綠軍裝。同時出現不少錯誤和舊數據,把中國大陸描繪成一個貪腐,污染嚴重,城鄉差距大,農民生活痛苦,無民主,自由,公平,法制的地方。

對中國大陸正面的東西則提及較少。還有很多內容我就不貼上來了。

再例如通識教育課裡面還出現中國大陸政府辦事效率偏低的描述,還是那句話,描述的問題的確存在,但是這個問題是全世界共有的問題。

實際上中國內地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執行力在全世界都是很高水平了,

別的不說,香港政府大疆輸給了深圳,摩托的半導體工廠輸給了天津,中芯國際製造廠輸給了上海,別人行政效率低,人浮於事,官僚機構膨脹,結果你還拼不過,說明了啥?


除開部分錯誤的信息不談,該通識課本談到的三農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貪腐等各種問題,實際上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是全球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發達國家在以往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

而中國在解決這些問題,在過去四十年是全球最成功的,進步最快的,沒有之一,這個才是主流。

這裡再舉個例子,8月14日,有香港愛國市民反映,在九龍塘幼兒園,竟然公然對孩子們教授反華漫畫。

漫畫裡面反派人物叫“忠郭”,而英國則是魔法師,香港則叫自由港。

裡面這樣描述”為了保護人民,魔法師與忠郭談判,簽訂了契約並設立結界,在結界的保護下,自由港未受到忠郭的侵占,當地的子民活的相當自由。”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十年前拼命把孩子送到香港出生的雙非兒童家長們,需要時刻關注下自己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不要受到香港大的反大陸政治環境影響。

香港應該早點醒過來,西方人的思想是適應和服務於西方社會和西方利益,未必適用於中國社會。

2018年,深圳的GDP總量超過了香港。


2018年香港人均GDP為4.87萬美元,而今年深圳人均GDP預計會突破3萬美元,人均是香港的60%。按照目前深圳的發展速度(上半年名義GDP增長了10%以上),10年內人均必然超過香港。

只要深圳能夠保持經濟發展,保持中高薪崗位的持續增長,同時控制住房價不使其香港化,那麼深圳必然會成為一個比香港更有希望的地方。這個前景真的並不遠,深圳是完全可以在不遠的將來,人均GDP高於香港,中高薪行業崗位選擇遠多於香港,房價不到香港50%,環境優美的城市的。

10年前那些花費資金和時間也要把孩子生在香港的家長們,不知道有沒有想到今天的香港會是這樣。移民對於中國人當然是一個選項,當年歐洲人也是坐着船擴散到世界各地,從而大大擴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間。

但是對於移民目的地,千萬不能只看現狀,而是更多的要看未來30年,因為你的孩子30歲以前的黃金年齡,都將在那個環境下成長。


香港的經驗,對我們也是很大的警醒,那就是應該讓孩子們,讓年輕人們生活在一個向上的,有希望的地方。

今天的內地城市和香港相比,明顯勝出的是收入端的增長,經濟在持續發展,製造業仍然是中流砥柱,信息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年輕人的收入水平在持續的較快提升。這也是我們要打贏貿易戰的原因,可以讓我們的年輕人擁有更多的中高薪崗位可以選擇。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

在房地產方面,香港是失敗的典型,決不能朝香港看齊。

本文找到的十幾年前的媒體報道,不管是大陸媒體,還是台灣媒體,都在惋惜香港因為房地產錯過先進產業發展的機遇。

不能像香港一樣少數幾個房地產資本家極端富有,造成貧富極端分化。

甚至還反過來擠壓了實業的發展空間,讓經濟喪失動力

編輯於 03:50​​​​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0657723798331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大陸復興中華民國 及 三字今(經) 郝雪
2018: 封建中國遇昏君,中國華盛頓呼之欲出。
2017: 江澤民安插的暗線 王滬寧“入常”沒戲
2017: 氣死毛主席!人民共和國及中央軍委主席
2016: 上帝信仰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線索03
2016: 【內幕】多個親信被抓 曾慶紅仍在掙扎
2015: 尹勝:我不相信中國人民
2015: 本帖已被和諧
2014: 習近平會走什麼樣的路, 從“混合經濟
2014: 六集電視文獻紀錄片《呂玉蘭》引起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