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他是惡人谷中最不壞的人。
送交者: 蔣大公子 2019年10月19日05:03:1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他是中共體制裡面最不壞的人。


    他已經公開和中共決裂,他是共產黨的叛逆:趙紫陽

   

000.jpg

  趙紫陽大徹大悟的反思比胡耀邦更加徹底:我們共產黨的理論和制度都有極大問題。


 趙紫陽在生前說,中共沒治了。


                  趙紫陽夫婦終於入土為安

    在北京,已故中共改革派領導人前總書記趙紫陽的骨灰,時隔近15年終於今日下午在民間墓地,與妻子的骨灰合葬。趙紫陽的骨灰1018日與他夫人的骨灰合葬在北京近郊昌平區的民間公墓天壽陵園。

墓碑設計簡單,只是刻有「趙紫陽梁伯琪之墓」等字眼。 趙紫陽女兒王雁南發表告別辭:父母為百姓耗盡一生,希望他們放下這奮鬥一生的事業。

墓地沒有公帑的分毫和奢華設計,但有簡約、樸素和子孫的思念。1017日是他百歲冥誕,

子女為他寫了一幅輓聯: 

               敢天下先 革故鼎新 豈悲白頭羑里;


為蒼生計 嘔心瀝血 何惜紅頂花翎


註:羑里是河南地名,周文王曾被商紂王囚禁羑里,在此演繹了後天八卦。此借喻趙被中共軟禁至死,至今不得安寧。——文濤:每當眾議廟堂或偏房芸芸兩頭真時,總想看看雪村兄的點評。太多講同理,論共情的,那種不見外,可以理解,無法苟同。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還是更能接受這樣的冷言峻語,不敢說無比清醒,畢竟可以嗅到幾分清新: 並非兄弟,登的,也不是同一座山。

 



   敲打習近平,趙家兄妹發文紀念趙紫陽


   祭先父趙紫陽百歲冥壽文

  趙家兄妹

  再過幾天,十月十七日,是我們的父親趙紫陽百歲冥壽的日子。
  這是人類有歷史以來,最驚心動魄的百年;是中華民族在火與血中淬鍊的百年;是交織着希望與絕望、激情與苦難的百年;是伏屍千萬、血流成河的百年。
  生長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幸運還是不幸?

  先父出生於河南北部的農家。我們的曾祖父、祖父是鄉紳;按後來的稱呼叫地主。先父晚年說,就是農民。
  中原地區殷實農民積累財富的手法不多,無非是勤儉、攢錢、買地。祖上也不例外,只是勤儉到極致而已。先父回憶兒時光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那兩口大缸,用來醃漬家族常年食用的鹹菜,用的是從鹽鹼地中淘洗出來的“小鹽”;而“大鹽”,即一般的食鹽,是捨不得買的。
  傳統的中原農民,只要稍識文字,就有忠義報國的意識。這些現在已經淡薄了的古代精神,卻是當時北方鄉紳深入骨髓的觀念。抗日救國,出錢、出力、出人,他們是不會猶豫的。
  這家秉承傳統的農戶,重男輕女是當然的。先父年幼時,趙家是一個三代同堂,一起過日子的大家庭。曾祖父是當然的大當家。吃飯時,只有他的碗裡有白面饃饃。他有時會拿起一個,對着長孫兒說:“賞你一個,拿去吧”。據我們的姑姑後來說,曾經還被允許過蘸着白糖吃呢!
  他是長孫,又是獨子。在姐姐羨慕又安份的側目下,吃着姐姐可能從來都不知道滋味的食物。大家也許都會猜想:這男孩將來會是個自私、懦弱的人吧?但是,常識是會捉弄人的。先父後來居然成長為一位具有悲天憫人、天下關懷胸襟的人。
  他看不得別人受苦,對剝削、壓迫有着本能的仇視;他看不得不公不義,對苦難、人權有着天生的敏感。他在八十年代說過:“如果我們國家的人權不如人,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
  他有為別人着想的習慣,總是怕麻煩別人;他怕受到殷勤的侍候,會有如坐針氈的感覺。對奉承的人,哪怕是出於真心,他會神情尷尬;來探訪的故舊如帶着禮物,他會有受辱之感,卻又不知如何拒絕而不知所措;在眾人面前,說一些應景而無用的話,應該是高級幹部的基本功,而他卻覺得困難。
  他愛動物,不論是自養還是野生的。他晚年時,家中院子裡出現了一隻黃鼠狼,因錯吃毒鼠藥踉蹌着即將死去。看門的人捉住扔到了大門外。先父聞知,一反常態,大為生氣,責令立即找回來。
  他的秘書在回憶文章中說:對諂媚逢迎的人,他感到難受;對張顯權勢的行為,他感到厭惡。秘書感慨道:“高高在上、手握重權多年,權力怎麼對他沒有腐蝕呢?”
  對於權力,先父與其他一些人有不同的理解,他曾說:“辦不了事,權有何用?”他認為,天下是大家的,我們是為大家辦事的。他一生臨淵履冰,言行謹慎。但在泰山壓頂時,卻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為什麼呢?他說,因為“我們欠老百姓太多,我們正在還債!”
  還債的情結,先父縈懷多年。據我們所知,許多老前輩在文革結束後,都有這種濃重的內疚情結。他們覺得,對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農民,欠得太多。這就是為什麼要進行改革,為什麼改革要從農村開始的原因吧?
  那真是一段激動得令人心顫的歲月。全黨同心同德、全國興高采烈、官民朝野互動。大家都以為,國家必然會就這樣走下去,走向世界先進民族的前列。
  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度,因改革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什麼?一直沒有說清楚。民間學者克服着資料不全、當事人離世等困難,在孜孜探尋着。有一位具思想家特質的女學者,有感於這史詩般景象所蘊藏的深刻原因,思考着,希望用幾句話概括這波瀾壯闊的歷史年華。她後來說,深邃浩瀚,難以做到。中國向何處去?應該走什麼發展道路?國家似乎仍在徘徊。先父經過深思熟慮,認為:以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民族繼續前進的指導思想。這個路牌指引的,是一條能走得通的路。
  我們的民族,百多年來似乎運氣不佳,在重大的歷史關頭,作出正確選擇的機率不高。現在,新一次歷史的選擇正在降臨,幸運之神,會再次與我們擦肩而過嗎?
  江河流水,逝者如斯。在歲月的黃昏中,那昔日最後的餘輝,即將消失於歷史的桑榆之下。

  中共在歷史上的經歷和起伏、經驗和教訓,為世界之僅有,既是包袱,也是財富。中共在文革、“批林批孔”、“批鄧”這些浩劫中,無形中錘鍊出了一大批“群眾運動專家”。這些有着安撫群眾、化解僵局經驗的各級幹部,練就了一身柔軟的功夫;他們具有虛與委蛇、巧於柔化的獨門絕技,是寶貴的財產。先父曾要求各級幹部,“要具備在中小動亂中正常工作的能力”。今天回看,這些功夫,如能保留下來,對造就海晏河清、國泰民安的社會,是何等的福份。戾氣太重,終非社稷之福。
  失去了以理服人的耐心,失去了妥協寬容的智慧,就會失去進步的能力。
  八十年代初,河北省有位造反派頭頭,在面臨清算的時候,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他沒有說自己的事,卻提出了解決河北存在問題的一些看法。先父看後,稱讚道:“造反派中真是有能人啊。”是的,那些建國後培養的大學生,在群眾運動中湧現出來的佼佼者,當時如能及時地解脫他們,那怕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將是多麼可觀的一筆人才財富?可惜一代豪傑,近於全毀。對此,有識之士,常常扼腕嘆息。
  多少舉世無雙的思想、多少興滅繼絕的學問,那些“為之百年猶不足,毀於一旦而有餘”的瑰寶,因領導者的不了解、不認同、不喜歡而毀掉了,無復再生。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思想的退化、哲學的貧困;失去了龍騰虎躍的深刻探索,看不見微弱閃爍的智慧火花;既沒有人道關懷的點滴溫暖,也沒有動人心弦的絲毫感動。這是百年未見的精神困局。
  家父曾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一動手,打死了就沒有了”。後來,真的動手了,真的打死了。人心收服的努力、道義資源的培育、百家爭鳴的局面、政治改革的設計……全都化為烏有,“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在中共年輕的時候,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的英華,他們理想崇高、堅強勇敢、不計得失。那真是“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讓人說不清、道不白的是,在短得讓人驚異的時間內,那些精神、那份傳承,突然都無影無蹤。幾位風中之燭的老人,被稱為“最後的良知”,徒勞地痛心疾首着,也相繼寂滅了。
  古人有言:“野無遺賢,乃盛世之氣象”。而今,經過多年的優敗劣勝的“逆向淘汰”後,有道是:剛正耿介者寥寥無幾;寡廉鮮恥輩洋洋大觀。
  這些“其興也勃,其亡也速”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但如此神速,如此徹底,亙古未聞。
  曾經,家父在與我們閒話時說道:“膽小的人有原則”。此話頗費解,因為是悖論;膽小的人,怎麼會有原則呢?後來我們明白,他說的膽小的人,是指不敢肆意而為的人。在眾所皆知的那件事上,他是一個“膽小的人”,他選擇了苦路,他懼怕那悠悠後世的罵名。“心之所善,雖九死而未悔;違君之痛,長太息而掩涕。”嗚呼!自古君臣相濟多美談,能有始終者,難矣哉!
  先父的一生:學生時的熱血、抗戰時的艱難、建國時的歡欣、饑荒時的迷茫、文革時的絕望、天府大地重生的喜悅、改革開放的豪邁、八九的痛楚以及晚年的沉思,這一切,早已是過眼雲煙,將慢慢地消逝在歷史長河的淌流中。唯有他以最後的行為,向中國共產黨人發出的呼籲,仍在迴響:我們希望改變中國,希望改變世界,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變一下自己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習近平有應付經濟崩潰的辦法?
2018: “做人之道”與“治國之道”
2017: 殺人而左右輿論,盛宣懷的車禍和鄧小平
2017: 談談共產主義 I - 給共產主義作個簡明
2016: 轉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2016: 希拉里圓滑,川普偏執。
2015: 王丹為何對法輪功發飆
2015: 溪谷閒人:一不留神,暗訪洛杉磯“月子
2014: 香港各退一步吧:推委會給四個推舉名額
2014: “一國兩制”是華夏精粹,望港人珍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