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哲學家的故事(一)
送交者: 嗣源 2020年04月24日12:52:5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哲學家的故事

 

前言

 

有兩本厚皮書,一直陪伴在我身邊,已有五十五年之久。一本是由楊氏兄弟(楊蔭渭、楊蔭鴻)翻譯的、美國哲學家威爾都蘭(Will Durant)的著作《古今大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原著在1926出版,18個月內就重印22版,極負盛名;另一本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這兩本書,我視之為珍寶,無數次地翻閱。

 

哲學讓我一生受益,它引領我去弄清楚什麼是思維,怎樣才能使思維卓有成效;它讓我品嘗到思維的無窮樂趣,讓我的精神遨遊在更加寬廣高遠的世界裡;它讓我的心靈擺脫人世間的誘惑和煩惱,安放在寧靜之地。英國哲學家培根寫道:“先求心靈上的寶物,其餘的不求自至”,這話說得太好了。

 

有人以為哲學是“語言的遊戲”,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空幻無用。此話倒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確曾遇到過一些所謂的哲學家,故弄玄虛,製造出各種“概念”或“術語”,又把它們編織成為一個一個“體系”,讓讀者如墜雲霧之中,哲學在他們的手中被擺弄得如此不堪。

 

什麼是哲學?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自認作為哲學的愛好者沒有這個資格,只能以學習哲學的經驗來說說體會。哲學當然是一門學問,究竟是怎樣一門學問,有關說法自古至今有很大變化,到了現代,我以為,通俗地說,它是關於“如何讓思維卓有成效的方法”的學問。“哲”的意思是指富有智慧,而“富有智慧”也可以看作是“思維卓有成效”,或許後者表達得更為實際、更為確切。什麼叫做“卓有成效”?就是能夠讓自己的思想觀點被儘量多的人所認同。世上沒有什麼完善正確的思想理論,曾有人問“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這“正確思想”的提法就是錯誤的。但是,在各種思想理論互相競爭的過程中,有的思想理論被廣泛認同,就能轉化為巨大的力量,有利於在競爭中獲得成功。任何思想理論都是人們參與競爭的工具,工具的使用當然講究成效,當然涉及“如何卓有成效”的問題。對於思維而言,其“成效”就是思維的成果(思想觀點)能夠得到人們認同的程度。認同的人愈多,“成效”愈顯著。哲學這門學問,主要就是研究“如何讓思維卓有成效的方法”。回顧眾多著名哲學家的思想觀點及其演變的歷史,從中可以比較、選擇、總結出前輩們已經運用的方法,所以學習哲學史是學習哲學的一個重要途徑。這裡應該特別指出,不要以為學習哲學就一定能“富有智慧”,因為它只是“方法”,而“方法”只有在反覆運用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掌握,只是讀一些哲學書本,僅僅記住一些詞語、概念、術語,是無濟於事的。

 

當然,哲學的確有深奧之處,這也難免,因為,“卓有成效”必然引出一個要求,那就是要求你的思想觀點比他人更高明,更令人信服。舉個例子,譬如對於日常所見的歧視現象,有的人從個人品德的角度來論述,有的人從人性的層面來論述,有的人則把這個問題放到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等背景下去論述,三者比較起來就有個“高度”、“廣度”、“深度”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決定了你的觀點在何種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認同和信服。為了要達到“更高”、“更廣”、“更深”的境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歷來的著名哲學家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心目富有智慧的人?就因為他們論述的內容,往往是把人生及社會的各種現象,提到人性、人生意義、社會發展、國家制度、歷史演變等等高度來論述,所講的道理是他人無法講出來的,是容易使人信服的,是使人難以質疑或辯駁的。要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其前提就是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於是乎,知識積累較少的人就會產生“深奧”的感覺。但是在堅持學習哲學的過程中,隨着知識面的加深、拓寬,這種感覺會慢慢消失。堅持學習哲學的人大概都有共同的體會,就是在長期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逐步養成一種習慣,即看問題時,儘量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種習慣的形成對於“讓思維卓有成效”是十分必要的。

 

哲學雖然比較深奧,不過,只要邁出第一步,就能走向哲學之路,最終定能領略到哲學帶給你的好處及樂趣,這第一步就是——興趣。我一直想寫這篇文字,像講故事那樣追憶那些哲學大師,重溫他們的思想觀念,同時也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希望能有助於激發出年輕讀者的興趣。

 

當今中國的社會風氣嚴重敗壞,崇物質,拜金錢,漫天的虛假,滿地的陷阱……,不要奢談什麼公平正義,就是“精神”二字已經落得被恥笑的下場。重物質輕精神的社會,將在競爭中落後於其它社會其它民族,最終趨於衰落。精神的作用就在於它能夠凝聚眾人的力量,被廣泛認同的優良的理念作為人們互相連結的鏈條,讓心與心之間找到共同點,有共同的意向和目標,這樣就凝聚成為巨大的力量,這是無數個人力量之合成,足以抵制邪惡和腐敗。我們要十分重視精神對於社會的維護和發展所起的作用,而這種社會風尚的建立,要從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各個方面長期積累其成果,方才有效。要讓人們逐步形成自由讀書、自由爭論、自由傳播的風氣,並滲透到每個角落,至少是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方才有效。哲學的愛好、興趣、傳播,對精神家園的重建、精神財富的積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也算是推動我寫作這篇文字的一個因素吧。

 

這“哲學家的故事”的寫作素材,主要摘自威爾都蘭的那本書,它的中譯本共有800頁,考慮到我的讀者一般不是社會科學專業人士,篇幅不宜太長,所以從中摘取的資料必須少於1/10,這是我寫作過程中最難的一件事。為此,我對每一頁文字都反覆閱讀兩三遍,仔細精選,下筆時希望做到既不曲解原文意思,同時又通俗易懂。威爾都蘭的哲學知識和歷史知識非常淵博,而且融會貫通;眾多世界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格言,他信手拈來,似乎這些知識在他的腦袋裡時刻準備着等候他的提取。拿我的知識與他相比,說來慚愧——他像“滄海”,我如“一粟”。如果讀者有興趣或有可能,建議找原著及其譯本盡心閱讀。

 

威爾都蘭對每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觀點都做出了評語,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寫到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觀點時也認真參考,但是必須說明,這部分內容有什麼不當之處,概由我個人負責,望讀者批評指正。

 

哲學家的故事

 

一,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古希臘)

 

從留傳下來的雕像來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相貌醜陋難看,他從不勞作,今天不想明天。他的妻子說:“他是個一無好處的遊蕩者,帶給家人的壞名聲倒比麵包要多”。可這個醜陋的遊蕩者,卻是雅典最俊美少年所愛戴的老師。蘇格拉底老是披着一件破舊的長袍,找人絮絮不休地與之糾纏。他引導着身邊的一群年青學者,常常帶他們到廟廊內比較隱蔽的角落,要他們說出一個個名詞的定義,什麼是正義?光榮?道德?智慧?什麼是最好的國家?什麼是愛國心?等等。當被問者一一作出回答後,他又一一提出質疑,以致有的人常常被惹得惱羞成怒。雖然招來一些有名聲、有地位者的怨恨,斥之為“詭辯術”;年輕人卻十分崇敬他,沉醉於這種後人稱謂的“蘇格拉底方法”,也非常喜歡他那智慧又謙虛的風度,特別記住了他的名言:“只有一件事是我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麼”。

 

從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中,摘錄到以下這類文字,可以讓讀者領略到“蘇格拉底方法”的風采。第一段文字是蘇格拉底與歐諦德謨的對話——

 

蘇:虛偽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

歐:非正義。

蘇:偷盜、欺騙、奴役等,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

歐:非正義。

蘇:對於那些極大損害了國家利益的敵人,一個將軍懲罰了他們,並對他們加以奴役,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

歐:正義。

蘇:將軍偷走了敵兵的財物,或者戰鬥中欺騙敵人呢?

歐:這當然屬於正義,但我是說欺騙朋友。

蘇:一位元帥,因為士兵們士氣不振而精神崩潰,他欺騙部下援軍很快到來以激勵士氣呢?

歐:應該也是正義吧。

蘇:一個生病又不肯服藥的孩子,父親說藥不苦、很好吃,騙孩子吞了下去,病也好了。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

歐:正義。

蘇:一個發了瘋的人,他的朋友怕他自殘,偷走了他的刀子與利刃,這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

歐:是,應屬正義。

蘇:你不是說,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歐:請允許我收回我剛說的話。

 

摘錄的第二段,是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敘馬霍斯等人的對話——

 

玻:不管怎麼說吧,我終歸認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是正義的。

 

蘇:你所謂的朋友是指那些看上去好的人,還是那些看上去壞的人呢,還是指那些看上去不壞,其實是真的壞人呢?

 

玻:那還用說嗎?一個人總是愛他認為好的人,而恨那些他認為壞的人。

 

蘇:那麼,一般人不會弄錯,把壞人當成好人,又把好人當成壞人嗎?

 

玻;是會有這種事的。

 

蘇:那豈不要把好人當成敵人,拿壞人當成朋友了嗎?

 

玻:無疑會的。

 

蘇:這麼一來,幫助壞人,危害好人,豈不是正義了?

 

玻:好像是的了。

 

蘇;可是好人是正義的,是不干不正義事的呀。

 

玻:是的。

 

蘇:依你這麼說,傷害不做不正義事的人倒是正義的了?

 

玻:不,不,蘇格拉底,這個說法不可能對頭。

 

蘇:那麼傷害不正義的人,幫助正義的人,能不能算正義?……(後來色拉敘馬霍斯也參加進來辯論)。

 

色:蘇格拉底,你們見了什麼鬼,你吹我捧,攪的什麼玩意兒?如果你真是要曉得什麼是正義,就不該光是提問題,再以駁倒人家的回答來逞能。你應該自己來回答,你認為正義是什麼。……

 

蘇格拉底就是用這種方法,找人交談、辯論,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之所以喜歡他,或許是因為這種方法刺激他們去反思、深究,從中讓自己的思路更為清晰、更富有邏輯性、更令人信服。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蘇格拉底要求人們注重於“認識你自己”,懂得懷疑是哲學的出發點,尤其是懷疑自己曾擁護的信念、教條,不學會反省自身就不會懂得哲學。這一點的確很重要,也是蘇格拉底給後代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即懷疑主義。懷疑常常是探索真理的起點,面對懷疑、超越懷疑是探求真理的必經之路;沒有懷疑,一切思想就如一潭死水,慢慢變黑、發臭;沒有懷疑,思想就無從進取、創新。西方人稱蘇格拉底為哲學的鼻祖,不是沒有道理的。

 

蘇格拉底七十歲時,有人向法庭告他,罪名是“不信神”,“蠱惑人心”,“製造混亂”等。按照當時的制度,由500個雅典公民組成了法庭,第一次開庭,先有原告提出控詞,後由蘇格拉底進行辯護,然後投票決定是否有罪,結果判為“有罪”(280票對220票);第二次開庭,先有原告提出刑罰,原告要求處以死刑,後由蘇格拉底提出如何處罰。蘇格拉底可以提出輕罰的要求,但他拒絕這樣做,反而提出應該送他去“國家食堂”享受免費招待(這是很少數對城邦有重大貢獻者才受到的獎賞),可想而知,這種態度把更多的人推到對立面,導致定刑的投票結果是:贊成票數360,反對票數140,他被判處死刑。

 

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後人憑着他的學生特別是柏拉圖寫下的文字,了解他的言行。柏拉圖還寫下了老師臨死時的情景:蘇格拉底告訴他傷心的朋友說“快點高高興興,這樣想,你們僅僅埋了我的軀殼呀”。他以最安閒最溫和的態度,沒有些許恐怖,沒有變色改容,接過杯子,將杯子放到唇邊,十分從容,欣然把毒藥喝了。在場的人都淚流滿面,我掩面痛哭不已,阿坡羅多耳放聲大哭,蘇格拉底獨自保持着鎮靜,他說:“那裡來這個怪聲,我叫女人們走開,正因為不要她們來這樣討厭,因為我曾聽到說一個人應當在安靜中死的,那麼,安靜些,有點耐心吧。”……現在開始冷到腰部了,他揭開了自己的面孔(他本已把自己掩上)說道——這是他最後的話——“克立托,我欠阿斯克利匹一隻雞錢,你能記好還他嗎?”

 

二,柏拉圖(公元前429-公元前347年,古希臘)

 

柏拉圖是一個漂亮而健壯的青年,文武雙全,十分崇敬他的老師,說自己要感謝神,讓他“生當蘇格拉底的時代”。他28歲時,老師死了,為此他痛恨當時的民主政治,痛恨民眾並視之為群氓,立志要尋找一種由至慧至善者統治的方法。因為他設法營救老師而被看作疑犯,在朋友的催促下,他離開希臘,雲遊四方,浪跡天下十二年。他去過埃及、意大利、甚至傳說去過印度。博覽各國政治現實,使他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思考,終於在腦子裡形成了由至慧至善者統治國家的藍圖,寫下了一部名留千古的巨著——《The Republic》,中文譯作《理想國》。

 

《理想國》(又被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王制,》)是一個寶藏,這部政治哲學幾乎包羅萬象,涉及到玄學、神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藝術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優生學等等。兩千多年來,它始終激勵着無數年青讀者去思考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儘管在人類智慧進步的今天,現代人可能覺得那些觀點已經過時,但若是用心讀進去,會因柏拉圖的驚人智慧讚嘆不已。

 

對於這部巨著,我們只能拾其皮毛,姑且作一簡單而粗糙的介紹。

 

柏拉圖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許多人心中的烏托邦都無法實現呢?曾有很多人幻想着理想的境界,希伯來傳說中的“樂園”,皈依自然的生活,滿足平和、人人相愛、家家和睦的村落,這些美好的願景為什麼永不見於這個地球?柏拉圖回答說,那原因就是人類貪慾和奢侈的本性,永不滿足,野心難填,為了爭奪資源而互相侵犯,戰亂不斷。財富的增加導致新的階級的產生,每一個城市裡面都分出兩個城市,一個是富人的,一個是窮人的,處在不絕的交戰當中。財富分配的變動導致政治上的變動,於是政治家的才略本來是為了協調各種社會勢力,配置各項政策以使國家興盛,現在淪為權謀家的手腕,為了謀取權力而互相爭奪。說到民主政體,竟會讓那些反覆無常、易受欺弄的亂民去選出國家的官吏。講到人民,他們毫無見識,僅僅會把統治者告訴他們的依樣葫蘆地重複一遍罷了,更不消說被供給好處的權謀家操縱,成為寡頭政治家手中的木偶。製造鞋子尚且需要受過訓練,我們病了必須請有特種學歷和專門技能的醫生,國家病了,豈不是應該請至慧至善的人出來服務和領導嗎?怎樣才能選擇到這樣的人為公共幸福來統治?我們要尋找一種方法,這個便是政治哲學的問題。

 

柏拉圖進一步闡述他的思想,他認為要了解政治,須要了解人性,所以先要論及人的心理。他說,人的行為來自三個源泉,一是腰部,那是欲望、本能(根本上是性關係)的積蓄池;二是心臟,是情感、勇敢、雄心、榮譽感的源泉;三是頭腦,那是理性、知識的位置,它是欲望的眼睛、心靈的嚮導。以上三個方面,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第一種人,沉浸在物慾的追求與滿足之中,不會費心設想進一步、遠一步的目標,這類人擅長於勞作和實業。第二種人,為情感和勇敢的化身,好鬥而不貪財,他們的快樂在戰場而不在商場。第三種人,他們的意志是光明不是火焰,他們的歸宿不是權力而是真理。

 

正如一個人的行為若要成功,必須給欲望注入情感的熱力,更須憑藉智慧和知識的引導。國家若要完善,就讓第一種人從事生產,讓第二種人擔當軍事,讓第三種人統治國家。柏拉圖寫道:“要哲學家做皇帝,否則要這個世界上的帝王都有哲學家的精神和力量,而智慧與政治上的領袖資格兼備於一身,不到如此一天,國家永遠弄不好的。”

 

那麼,這樣的設想如何實現呢?柏拉圖提出,第一步是普及教育,智能和天才的光芒將出現在下一代哪個人的身上,是不得而知的,務必在各階級、各民族裡公平地尋找。應該把十歲以上的居民遷到鄉下,免得兒童受父母習慣的傳染。統一組織兒童在學校接受同樣的教育,頭十年以體育為主,遊戲和運動是主要課程。造就強健的體魄是重要的基礎教育,但又不能片面,大勇與溫情應該兼有,還必須安排音樂教育,音樂和歌詠是給身心以健康和風韻的。有了強固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基礎,還必須設立道德上的基礎,道德必須有神秘的權威,那就是宗教信仰。除此之外,當然還有數學、歷史、科學等教育。在二十歲,所有人接受一次嚴格的檢查和考試,實際和理論並重,規定了種種勤勞而辛苦的競爭,使每一種長處都有表現的機會,每一個短處也被逼暴露出來。這一“大檢刪”是鐵面無私的,被淘汰者被發赴去做國家的經濟工作,便成為商人、書記、勞工、農夫。及格者再經過十年身體上、思想上、品性上的教育和訓練,然後接受第二次考試,落選者將充當軍事人員、行政副手。到此為止,已有大多數人被檢刪了,他們會產生不滿嗎?他們會不會起而造反?柏拉圖說,需要告訴他們,這是神的區分和命令,宗教信仰這就應當發揮作用了。合格者,已經三十歲了,可以讓他們學哲學了。首先要學習和研究“觀念”(Ideas)學說,“觀念”也翻譯為“理念”。

 

柏拉圖的“觀念”,實際上是指概念、規則、規律等等,不少哲學家都提到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感官覺知的事物世界,一個是看不見的只能由理性推知的則律世界。柏拉圖說的“觀念”就是那個由理性推知的世界,他告知人們說,“觀念”的世界比起我們能夠感知的事物世界更為真實,而且永遠存在。每個具體的人的“觀念”就是“人”,每條具體的狗的“觀念”就是“狗”,一個個的人或一條條的狗,都會死去,在世界上消失,但“人”與“狗”這種“觀念”還是存在,永不消失。我們看不見“物體之間的吸引力與其距離成反比”這個定律,但是它過去現在將來始終存在着,而且無所不在。

 

人可以通過理性推知“觀念”(概念、規則、規律等),但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只能感知到一個紛亂的事物世界。那些經過兩次嚴格篩選後留下的都是優秀的人才,經過五年訓練,學習“觀念”學說,讓他們掌握運用理性的方法(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等),能夠從紛亂的感知當中推知規律、原則等等,並運用去處理人事和國事。這樣,他們三十五歲了,可以去擔當重任了嗎?不行。

 

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大體上只是理論,還缺少實踐和經驗,要讓他們投入到社會現實中去,到人群中去,去競爭,與各種人等打交道,嘗夠失敗的痛苦,領略勝利的喜悅,積累了應付美醜強弱溫良奸詐三教九流的豐富經驗,十五年以後,五十歲,可以擔當統治重任了。

 

可是,他們要營生、結婚、成家嗎?柏拉圖說,這些人(他稱之為國家的監護階級),應該像戰士一樣生活;除生活必須以外不准有一點私產,也不許有私房,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神已經把金的品質賜給他們,注入其身心,還稀罕什麼真金白銀?財產的枷鎖消去了,那麼家庭、子女的拖累呢?有辦法,實行共產主義制度,就如財產公有一樣,女人也必須公有。優秀的人不能獻身於一個女人,生出的孩子也公有,在監護階級這個大家庭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男子都是父親,所有的女子都是母親。優秀的男子必須配以優秀的女子,監護階級的女子來自於第二次考試合格者,也允許來自第二等級(軍人、佐治官)。不過這種共產主義制度只限於監護階級,不適於中產階級及低下的階層。

 

這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監護階級在最上層,是統治階級,有軍人和佐治官階級的護衛,有農、工、商階級提供經濟基礎及物資供應,每一個階級的職責與其品格和特長相適合,人人安於各自的名分和職守,相互通力合作,沒有衝突。

 

公元前387年,西西里的君主帶奧尼細請柏拉圖去把他的王國化為烏托邦,伯拉圖欣然前往。可是,帶奧尼細一聽說要他變成哲學家,否則就不能當統治者,馬上變卦,於是招來一場激烈的口角。傳說柏拉圖被賣入奴籍,後被其朋友和弟子救出。回到雅典,他安居在創辦的“學園”,與一群又一群學生為伍。

 

有一天,柏拉圖被邀請參加一位學生的婚禮,一陣歡笑以後,他在安靜的小房間裡休息,到了早上,客人們離開以前去叫醒他,卻發現他已從小睡入於長眠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觀念”學說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他論及的許多問題,至今人們還在為之爭論不休。那些歷史上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不也相信有個永恆、真實的理念世界?盧梭說,有個永恆不變的“公意”,是一種“理性的存在”,存在於人的內心;馬克思主義說存在着“客觀真理”、“絕對真理”;哈耶克說,法律是具有恆久性、一致性、普遍性的規則;很多哲學家都會像柏拉圖那樣,用“永恆、客觀、絕對、普遍”等等字眼來抬高自己理論的價值。可也有人如英國哲學家休謨那樣,竟然說出這樣的話:沒有因果律!沒有必然性!給那個“則律的世界”澆上一盆冰水。那麼,真的存在一個理念的世界?而且比之物質世界是更真實、更永久的存在?人能夠推知這個世界嗎?怎麼推知?用理性嗎?什麼是理性?怎麼證實用理性推知的就是那個真實而永恆的存在?這一切都涉及到“人的認識”與“外界事物”的關係問題,或者說“心”與“物”的關係,又或者說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兩千多年來,始終是哲學界爭論的內容。

 

真的存在“至慧至善”的聖人嗎?怎麼才能找到這樣的人來當統治者?真有那種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統治者?如果統治者個人的利益和觀念受到他人的干預或侵害,他不會憑藉手中的權力維護自己?不會打擊報復?如果權力和利益沒有關聯,那麼千百年來,為什麼竟有無數英雄為爭奪權力而攪得天下大亂?還驅使萬千民眾“拋頭顱灑鮮血”?社會分化成若干階級階層,是通過考試、篩選出來的?由誰來主持、控制考試篩選的過程?個人的命運就由這些主持考試操控篩選的人來決定?真的可以實現人人安分守己、沒有競爭的和諧社會嗎?總有人不甘於低下的社會地位而發奮競爭上位,總有人會心存懷疑的種子,立志創新,這些人該如何處置?私刑、下獄、殺頭?一個紛亂、多樣、千變萬化的人世界,靠一個哲學家的皇帝就能治好?……。這都涉及到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政治是怎麼回事?政治就是由至善至慧者統治的問題?被統治者與統治者是什麼關係?政治與人的權利有什麼關係?社會為什麼有“分化”現象(即階級、階層的形成)?人類社會產生爭鬥及其亂象的根源在哪裡?怎樣才能建設一個安全有序的優良社會?

 

以上這一切問題,都會反反覆覆地出現於一代又一代哲學家的著作中,後文講到其他哲學家時將會再次看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看周如何默認毛害賀龍想朗說明林彪冤假
2019: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就是蔡元培等浙江
2018: 真實牛皮,我給你講講“電磁場的動量”
2018: 中興公司又不是你爸爸開的,關門不關門
2017: 秋念11:中國的綏靖,將引爆朝鮮戰爭
2017: 拒絕敲詐!所有華裔科學家抵制向斯普令
2016: 小思:又發現習近平一個毛病,還是主要
2016: 郎咸平三陷“站台”危機
2015: 香港網民不歡迎法輪功啊 有圖為證(圖
2015: 中日關係和印尼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