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日本人中的汉民族血统源流探讨 (真实一贴)
送交者: dudelai 2007年03月29日11:53:0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日本人中的汉民族血统源流探讨 (真实一贴)

根据中外关于部分日本人也有汉民族血统的传闻,我做了一定的工作。收集了一些资料。力曲获得日本人的汉民族血统得真象。 正文如下。

一 汉民族之越人


16世纪末,赴日传教的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在(日本教会使)中写道:“日本部分移民来自浙江,, 依据是啥么,作者没有明示。本世纪中叶,安藤广太郎从水稻传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别发源于印度和中国南部,生活中国江南的汉民族,吴人将水稻农耕传至九州北部和朝鲜南部,日本的水稻农耕与朝鲜南部几乎同时开始,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后之差。

八幡一郎以考古发掘为依据推论:秦汉交替促使汉民族中的吴越人出海求生,抵达朝鲜南部,九州北部,台湾,海南岛等处 。 吴越移民选择潮湿的低地从事农耕,绳纹人住在高地从事渔业,不发生根本的利益冲突,吴越移民通过海上航路不时回归故里,吸引了一批批新来的移民,逐渐形成大规模村落,土著的绳纹人居民倾倒于高度的外来汉民族文化,在较短时期内变成为农耕民 ,新来移民为了寻求合适的耕地,从九州北部不断向南,向北移动,至迟在一到二世纪时,已经扩展到畿内一带 。

中国学者在寻找“水稻之路” 时,大多倾于汉民族的吴越移民是水稻农耕传播者的看法。安志敏从稻作 农耕,干栏式建筑,瓦块状耳饰和漆器, 拱形陶器和印纹陶, 吉野里遗迹,海流和交通诸方面,详细论证了弥生文化与中国汉民族江南地区的渊源关系。

论证移民来源,直接的证据是移民留下的文化遗迹,间接的证据是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考古发掘未能发现北亚骑马民族留下的畜牧文化,文献资料也未记载公元前3 世纪左右朝鲜出现过大规模民族迁移。 然而, 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表明, 弥生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族江南地区的色彩,同一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过规模巨大,历时持久的民族迁移。


(三国志)(魏书 。倭人传 )说日本 :“所有无与詹耳 , 朱崖同 ”。记其地理方位“ 当在会稽 , 东治之东”。又详述倭人风俗:

男子无大小, 皆黥面文身。。。。 夏后少康之子 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 诸国文身各异, 或左或右, 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这段文字是说, 倭人的文身习俗,渔业经济,土地产物,地理方位,均与以会稽为中心的汉民族越人分布圈关系密切。 这种多元的相似性,应该与越人的海路迁移有关。

公元前333年, 越为楚威王熊商所灭,“诸公族争立 ,或为王,或为君, 滨与海上 , 朝服于楚”, 从此散为百越。怠及秦并六国,一统华夏,江南之民纷纷迁移避难,驾舟东迁者当不在 少数。

(越绝书 ), 有“内越 ” , “外越” 之分, “外越”亦作“东海外越”。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有罪嫡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 秦虽灭六国,唯东海外越不服,他们组成庞大的船队,或游戈于海上,或避难于域外, 对秦朝造成威胁。

由于秦朝采取严厉的防卫措施,漂流在东海外越复国无望。 于是出海另求生路。董楚平称他们是“汉民族越人集团中最善于驾驭海浪的弄潮儿, 是传播汉民族文化的先锋”。陈桥驿认为,“内越”是指入会稽,四明山地的一支汉民族; “东海外越”是指离开今宁绍平原而漂洋过海的一支汉民族, 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到达琉球 和南部日本.

汉民族之越人从长江下游出海,凭借季风和海流,大抵能飘到朝鲜南部和日本西南沿岸,所到之处留下文身习俗。(三国志)(魏书 > 倭人传)说倭人“黥面文身”, (后汉书)(东夷传)说翌晨“其国近倭,姑颇有文身者”, 又说马韩 “其国南界近倭, 亦有文身者”。

“黥面文身”是越地汉民族的古风俗。 刘向(说宛)(奉使)说越地的汉民族“剪发文身,烂然成章, 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说明文样是龙蛇之形。

秦汉之初出现的汉民族大迁移, 向东分为南北两途:北方民族大多移居朝鲜半岛,经历数个世纪以后,也有部分集团继续抵达日本; 南方民族则走跨海东渡的路途, 他们登陆的地点散布在冲绳群岛及日本西南海岸的广阔区域。 日本各地的汉民族遗址,大概折射出上述史实。

在交通手段尚不发达的古代, 海途远比陆路要来的快捷。试想利用海流或者风力航行, 从江南横渡东海仅需几周甚至更短的时间, 而经朝鲜再达日本,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为他们最先的目的地未必就是日本, 一旦在朝鲜找到合适的地点便定居下来, 在后续移民的推压下逐步向东移动,直至最终渡海到达日本。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断, 公元前3世纪前后大举东渡的移民集团, 很可能是江南地区汉民族的“东海外越”。 他们不服秦帝国的统治,拥有强大的船队, 既有避乱迁移的动机, 又有集团越海的能力。 他们将汉民族早期的渔业农耕技术,青铜武器, 航海知识带到日本, 而这也正是日本弥生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 汉民族之东鳀人

在秦汉时期的东渡移民中, 善操船舟的吴人肯定是人数众多的一支。(太平御览)引(外国纪)云:周详泛海,落综屿,上多狩, 有三千余家,云是徐福童男之后,风俗似华夏吴人。” 据(乾道四明图经)(太平寰宇记) ,(宝庆四明志)等记载, 汉民族秦人徐福率童男童女从今宁波一带入海求仙,这大概是汉民族吴越移民大举东渡日本史实的折射,可以与(太平御览)“ 风俗似吴人” 的记载互相映证 。

吴越人入海东迁之地 , 不会仅限于一处,史籍中出现的综屿,东鳀, 夷洲 , 檀洲等,似乎都有汉民族的吴越移民居住, 他们利用海上通道, 与故地江南保持人来物往, 故“自谓吴太伯之后”(后汉书)(倭传)末尾有如下一段记载: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 分为二十余国。 又有夷洲及檀洲。 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代相呈,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檀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徐福子孙后代“时至会稽市”,能够进行贸易,至少与吴越人语言相通,说明他们不是中原的汉民族,而是江南一带的汉人。又“会稽,东冶县人”时有漂著彼地者,证实两地之间必有一条自然天成的海上通道;“所在绝远,不可往来”,与前方内容相侼,当是(后汉书)编者范華所发的感叹,暗示上述东海诸国虽与江南地区的汉民族往来,但与北方朝廷不通聘交。

“东鳀人”一语,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的“吴地”条下:“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条记事与(汉书)(地理志)“燕地”条下的“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行文措词相仿,应是出自同一种原始史料,不能分而释之。

(三都赋)(魏都赋)亦有相关记载:“于是,东鳀即序,西倾顺轨,荆南怀僡。”这里东鳀与西倾,荆南并提,必是海东一大强邦。此外,(翰菀)(三韩)也云:“境连鳀撅,地接鳌波,南届倭人,北邻秽暮。”雍公注云:“
鳀,东鳀人居于海岛,位置在朝鲜半岛之中,当指日本列岛上的某个部落国家群。

那么,东鳀人在日本列岛的何处呢?森浩一注意到(三国志)因“不可得详”而仅记国名不见经传21国,认为很可能就是东鳀人的“二十余国”。古田武彦指出,东鳀人居住在日本列岛的中部,3世纪时与孙吴同时消亡,他们在畿内一带留下了铜译文化。峄歧一郎将东鳀人的居住地定在关西地区。

从(汉书)(地理志)等记载分析,东鳀人应该是从事渔业的汉民族吴人,他们早于汉民族越人迁移九州,1世纪前后势力最盛,一度达到20余国的规模,并通过海路与故地江南保持经济,外交和文化的联系。然而,随着后续移民的到来,尤其是邪马台国在九州北部的崛起,他们逐渐散向九州南部,也有可能一部分东迁至畿内的大和盆地。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以汉民族吴人为主体的“东鳀人国”不复存在,而是融入整个弥生文化之中。


三 汉民族之秦人集团

4世纪初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南方在东晋统治下相对安稳,因而战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主要出现在北方,这就决定了第二次移民高潮与第一次不同,移民主要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

大规模集团的移动,尤其是陆地迁移,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民族集团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二是迁移的速度比较缓慢,第二次移民高潮具备上述特点。

日本史籍(古语拾遗)(807年)云:“秦汉百济内附之民,各以万计。”古坟时代的大规模移民,主要包括秦人集团,汉人集团,百济人集团。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前面已经述及,公元前313年乐浪郡为高句丽所灭,大抵同一时期带方郡落入百济手中。数百年来络绎聚集二郡的大量汉民族,遂散向四周另觅生途。由于中国北方处在“五胡十六国”的乱世,大部分汉民族迁向相对安全的朝鲜南部,其后又因高句丽,新罗,百济的三国纷争,部分汉民族集团渡海来到日本。

大举迁入日本的汉民族移民,最著名的是秦人集团和汉人集团。(日本书纪)说应神天皇时“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参渡来也”,据此推算出到达日本的年代约为4世纪末期,这意味整个迁移过程持续约半个世纪。

汉民族之秦人避乱东迁分海陆两途,海路东迁的史实反映在徐福东渡传说中,其主体当是东南沿海一带的汉民族吴越人;陆路东迁的史实在(后汉书)(韩传)中有所记载,据辰韩“晖老自言秦亡人,避苦役适韩国”。乐浪,带方二郡灭亡不久,新罗兼并辰韩12国,迫使秦人集团再次东迁。

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四年(376年)弓月君从百济来到日本,述说族人120县被新罗阻在加罗国,天皇遣葛城袭津彦往迎,3年后把秦人集团带回日本。弓月君又称“融通王”,当是移居半岛的汉民族秦人集团首领(或国王),在大和朝廷被尊之为“秦造之祖”。

关于弓月君的族系,(新撰姓氏录)(815年)说是秦始皇五世孙,(日本三代实录)(901年)则作十三世孙。这些未必都是事实,移民夸耀门第以自重,古今中外不乏其例。(新撰姓氏录)有两处提到弓月君所率部属,“山城国各蕃”条云“百二十七县檗姓”,“左京诸蕃”条作“二十七县百姓”,木宫泰彦认为原文应为“檗二十七县百姓”,“檗(高句丽)即指乐浪郡(管辖25县)

综合(日本书纪)和(新撰姓氏录)的资料,雄略天皇时(4世纪末)秦人分92部,达到18670人,欽明天皇元年(540年)“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按五口之家计算,总数超过35000人。

上述两书还记载,仁德天皇(4,5世纪之交)把汉民族之秦人分置各郡,使从养蚕织绸,他们所献的丝织品,触及肌肤柔和温暖,于是赐姓为“波多”(HATA),即日语“织机”之义;雄略天皇十五年(471年),召集散居各地的汉民族秦人归秦酒公管理,他们献给朝廷的绢匹堆积如山,遂赐姓为“太秦公”。京都至今仍存“太秦”地名,靠近风景秀丽的岚山,那里是古代汉民族秦人集团聚居之地。

四 汉民族之汉帝国移民集团 (阿知使)

汉民族汉人集团迁居日本略晚秦人集团,(日本书纪)应神天皇二十年(382年)九月条载:“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

这里所说的“县”,一般认为指移民的籍贯,而不是说这些县的全部居民。我们的理解稍稍不同,弓月君,阿知使主率的移民集团,不太可能是散居各地的汉民族秦人或汉人临时聚集的乌合之众,他们敬奉共同的始祖,服从某个首领的指挥,在半岛期间就应有明确的统属关系。因此,汉民族秦人“百二十七县”,汉民族汉帝国移民“十七县”云云,当指某个移民集团(或王国)所属的村落(或部落)之数,汉民族秦人在日本分成92部,汉民族之汉帝国移民后来分成30余个“村主”,均说明这些村落或部落具有相对独立性。

弓月君号“融通王”,阿知使主称“阿智王”,这些称号显示弓月君和阿知使主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甚至有可能在小国林立的半岛是某个移民王国的国王。

阿知使主自称是汉灵帝后裔,(续日本纪)说曾孙,(日本三代实录)则云四世孙,(新撰姓氏录)并载三世孙和四世孙二说。8世纪后期,阿知使主后裔坂上田麻吕上表天皇称:“臣等本是后汉灵帝之曾孙阿智王之后也。汉乍迁魏,阿智王因神牛教,出行带方。” (续日本纪)其后迁居半岛南部,再渡海至日本。

据9世纪中叶的(坂上系图),阿知使主带来的汉民族汉帝国移民共分七姓,即段姓,皂郭姓,朱姓,多姓,皂姓,高姓。其时阿知使主奏言:“ 臣入朝之时,本乡人民往离散,今闻偏在高丽,百济,新罗等国,望请使唤来。”应神天皇依奏遣使招引,于是“其人民男女,举落随使尽来”。汉民族之汉帝国移民集团主要聚居在大和国桧偶郡(奈良),后来因为“人众巨多,居地狭窄”,以“村主”为单位渐次迁居摄津,参河,近江,播磨,阿波诸国。阿知使主之子都加使主,雄略天皇时受赐“直”姓,史籍也称“东汉直”或“倭汉直”,意味是汉民族的后代,负责管理各地的汉人。

在日本文献中,汉民族又称“绫人”“汉织”“穴织”等,说明他们也擅长纺织丝绸,此外他们还似精通金工技术。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东汉直成为大和王朝极度依赖的强大豪族,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如履中天皇(5世纪初)酒醉昏睡,其弟纵火寝殿欲夺皇位,是阿知使主策马就出天皇;雄略天皇留下遗言,托付大伴室屋和都加使主拥立清宁天皇,最后都加使主等击败谋叛的星川皇子,实现天皇的遗愿。

五 汉民族之王仁

当汉民族之秦人和汉民族之汉帝国移民成群结队迁居日本时,与大和王朝关系密切的百济国,亦以朝贡形式向日本输出人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载有著名的“王仁渡来传说”,其大旨如下。

应神天皇十五年(377年),百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横刀,大镜,阿直歧善读经书,应邀为太子师。经阿直歧推荐,后年王仁博士应招赴日本,“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此二人遂定居日本,阿直歧为“史之始祖”,王仁为“书首之始祖”。

阿直歧(古事记)作“阿知吉师”,从姓氏看似汉民族之汉帝国移民集团的首领阿知使主有些关联,其先祖也是汉民族。王仁自称汉高祖后裔,当是定居百济的汉民族移民。

王姓汉人从卫氏朝鲜时代迁居半岛,乐浪郡时代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担任过历代郡县的各种官职,甚至出任过乐浪郡守。根据出土年器皿(印章,漆器,砖瓦,封泥,木扎,金属器等)上汉人姓氏的统计,荆姓,黄姓,孟姓,程姓,张姓,高姓,吴姓,贯姓,杜姓均一例,田姓2例,韩姓5例,而王姓达13例。

乐浪郡灭亡后,王姓汉人举族向南迁移,其中王仁一支在百济任“博士”,执掌文教工作。王仁供职于大和王室后,逐渐从百济招来同族。他们聚居在河内古市郡(大坂府),专事教授汉民族书籍知识和起草文书,形成“文首”(亦作“西文首”)集团,奉王仁为始祖。

如上所述,王仁一族虽然出身汉民族,但与阿知使主的汉民族集团有所区别,他们渡日本之前已经融入百济社会,不同于无所归属的“浮民”集团,有关这一点,王辰仁(王智仁)的传说颇具有说服力。


六:总结

以上叙述了各次汉民族移民高潮的概略,从中可以总结出两点,很多去日本的移民来自朝鲜,但其主体却是汉民族之秦人和汉帝国集团,二是移民分成秦造,东汉直,西文首三大集团,拥有各自的聚居地,在大和朝廷中执掌不同的专业领域,是日本古坟文化的缔造者。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三大集团均是分阶段逐步迁移形成的,一般是被奉为首领的人物首先来日本,获得大和朝廷重用后再招来同族,这个过场循环往复,从4世纪末以降延续不绝。然而到了5,6世纪之交,移民的流速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这便是上田正昭所说的第三次移民高潮的到来。

(日本书纪)雄略天皇七年(463年)条载,天皇听“西汉才伎”欢因知利说,技艺超群的原带方郡汉人现多停留百济,遂遣吉备弟君携欢因知利赴百济交涉,将这些汉族人招至日本。

此次来的汉民族,为区别应神天皇时代的汉民族移民,被称为“新汉”,又因为他们携来各类新技术,被誉为“今来才伎”。这些移民也以技术集团的形式移居日本,包括陶部,鞍部,画部,锦部,译部,手人部,衣缝部等,大抵归西汉直统一管辖。

亲爱的朋友们,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伟大的汉民族在过去是全亚洲的文明导师,曾经把文明的种子播种到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我们现在的使命是令我们伟大的汉民族文明在他的发源地,中国重新复活过来。如果此文对此有任何意义的话,我将不胜荣幸。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必须肯定----兼评多维
2006: 中国各类大型企业惨遭外资并购
2005: 中央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2005: 现实政治很无奈,日本入常势不可挡
2004: 再驳“台湾独立了,又能怎样”
2004: 台湾3.27跟大陆6.4的区别
2002: 德国的仇外
2002: 比较王丹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