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日本人中的漢民族血統源流探討 (真實一貼)
送交者: dudelai 2007年03月29日11:53:0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日本人中的漢民族血統源流探討 (真實一貼)

根據中外關於部分日本人也有漢民族血統的傳聞,我做了一定的工作。收集了一些資料。力曲獲得日本人的漢民族血統得真象。 正文如下。

一 漢民族之越人


16世紀末,赴日傳教的葡萄牙人羅德里格斯在(日本教會使)中寫道:“日本部分移民來自浙江,, 依據是啥麼,作者沒有明示。本世紀中葉,安藤廣太郎從水稻傳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別發源於印度和中國南部,生活中國江南的漢民族,吳人將水稻農耕傳至九州北部和朝鮮南部,日本的水稻農耕與朝鮮南部幾乎同時開始,兩者之間不存在先後之差。

八幡一郎以考古發掘為依據推論:秦漢交替促使漢民族中的吳越人出海求生,抵達朝鮮南部,九州北部,台灣,海南島等處 。 吳越移民選擇潮濕的低地從事農耕,繩紋人住在高地從事漁業,不發生根本的利益衝突,吳越移民通過海上航路不時回歸故里,吸引了一批批新來的移民,逐漸形成大規模村落,土著的繩紋人居民傾倒於高度的外來漢民族文化,在較短時期內變成為農耕民 ,新來移民為了尋求合適的耕地,從九州北部不斷向南,向北移動,至遲在一到二世紀時,已經擴展到畿內一帶 。

中國學者在尋找“水稻之路” 時,大多傾於漢民族的吳越移民是水稻農耕傳播者的看法。安志敏從稻作 農耕,干欄式建築,瓦塊狀耳飾和漆器, 拱形陶器和印紋陶, 吉野里遺蹟,海流和交通諸方面,詳細論證了彌生文化與中國漢民族江南地區的淵源關係。

論證移民來源,直接的證據是移民留下的文化遺蹟,間接的證據是古代文獻的相關記載。考古發掘未能發現北亞騎馬民族留下的畜牧文化,文獻資料也未記載公元前3 世紀左右朝鮮出現過大規模民族遷移。 然而, 考古發現和古代文獻表明, 彌生文化具有典型的漢民族江南地區的色彩,同一時期江南地區出現過規模巨大,歷時持久的民族遷移。


(三國志)(魏書 。倭人傳 )說日本 :“所有無與詹耳 , 朱崖同 ”。記其地理方位“ 當在會稽 , 東治之東”。又詳述倭人風俗:

男子無大小, 皆黥面文身。。。。 夏後少康之子 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 今倭水人,好沈沒捕魚蛤,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 諸國文身各異, 或左或右, 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這段文字是說, 倭人的文身習俗,漁業經濟,土地產物,地理方位,均與以會稽為中心的漢民族越人分布圈關係密切。 這種多元的相似性,應該與越人的海路遷移有關。

公元前333年, 越為楚威王熊商所滅,“諸公族爭立 ,或為王,或為君, 濱與海上 , 朝服於楚”, 從此散為百越。怠及秦並六國,一統華夏,江南之民紛紛遷移避難,駕舟東遷者當不在 少數。

(越絕書 ), 有“內越 ” , “外越” 之分, “外越”亦作“東海外越”。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下有罪嫡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 秦雖滅六國,唯東海外越不服,他們組成龐大的船隊,或游戈於海上,或避難於域外, 對秦朝造成威脅。

由於秦朝採取嚴厲的防衛措施,漂流在東海外越復國無望。 於是出海另求生路。董楚平稱他們是“漢民族越人集團中最善於駕馭海浪的弄潮兒, 是傳播漢民族文化的先鋒”。陳橋驛認為,“內越”是指入會稽,四明山地的一支漢民族; “東海外越”是指離開今寧紹平原而漂洋過海的一支漢民族, 他們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到達琉球 和南部日本.

漢民族之越人從長江下游出海,憑藉季風和海流,大抵能飄到朝鮮南部和日本西南沿岸,所到之處留下文身習俗。(三國志)(魏書 > 倭人傳)說倭人“黥面文身”, (後漢書)(東夷傳)說翌晨“其國近倭,姑頗有文身者”, 又說馬韓 “其國南界近倭, 亦有文身者”。

“黥面文身”是越地漢民族的古風俗。 劉向(說宛)(奉使)說越地的漢民族“剪髮文身,爛然成章, 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說明文樣是龍蛇之形。

秦漢之初出現的漢民族大遷移, 向東分為南北兩途:北方民族大多移居朝鮮半島,經歷數個世紀以後,也有部分集團繼續抵達日本; 南方民族則走跨海東渡的路途, 他們登陸的地點散布在沖繩群島及日本西南海岸的廣闊區域。 日本各地的漢民族遺址,大概折射出上述史實。

在交通手段尚不發達的古代, 海途遠比陸路要來的快捷。試想利用海流或者風力航行, 從江南橫渡東海僅需幾周甚至更短的時間, 而經朝鮮再達日本,則往往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因為他們最先的目的地未必就是日本, 一旦在朝鮮找到合適的地點便定居下來, 在後續移民的推壓下逐步向東移動,直至最終渡海到達日本。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斷, 公元前3世紀前後大舉東渡的移民集團, 很可能是江南地區漢民族的“東海外越”。 他們不服秦帝國的統治,擁有強大的船隊, 既有避亂遷移的動機, 又有集團越海的能力。 他們將漢民族早期的漁業農耕技術,青銅武器, 航海知識帶到日本, 而這也正是日本彌生文化的精華所在。


二 漢民族之東鯷人

在秦漢時期的東渡移民中, 善操船舟的吳人肯定是人數眾多的一支。(太平御覽)引(外國紀)云:周詳泛海,落綜嶼,上多狩, 有三千餘家,雲是徐福童男之後,風俗似華夏吳人。” 據(乾道四明圖經)(太平寰宇記) ,(寶慶四明志)等記載, 漢民族秦人徐福率童男童女從今寧波一帶入海求仙,這大概是漢民族吳越移民大舉東渡日本史實的折射,可以與(太平御覽)“ 風俗似吳人” 的記載互相映證 。

吳越人入海東遷之地 , 不會僅限於一處,史籍中出現的綜嶼,東鯷, 夷洲 , 檀洲等,似乎都有漢民族的吳越移民居住, 他們利用海上通道, 與故地江南保持人來物往, 故“自謂吳太伯之後”(後漢書)(倭傳)末尾有如下一段記載: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 分為二十餘國。 又有夷洲及檀洲。 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代相呈,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檀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徐福子孫後代“時至會稽市”,能夠進行貿易,至少與吳越人語言相通,說明他們不是中原的漢民族,而是江南一帶的漢人。又“會稽,東冶縣人”時有漂著彼地者,證實兩地之間必有一條自然天成的海上通道;“所在絕遠,不可往來”,與前方內容相侼,當是(後漢書)編者范華所發的感嘆,暗示上述東海諸國雖與江南地區的漢民族往來,但與北方朝廷不通聘交。

“東鯷人”一語,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的“吳地”條下:“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條記事與(漢書)(地理志)“燕地”條下的“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行文措詞相仿,應是出自同一種原始史料,不能分而釋之。

(三都賦)(魏都賦)亦有相關記載:“於是,東鯷即序,西傾順軌,荊南懷僡。”這裡東鯷與西傾,荊南並提,必是海東一大強邦。此外,(翰菀)(三韓)也云:“境連鯷撅,地接鰲波,南屆倭人,北鄰穢暮。”雍公注云:“
鯷,東鯷人居於海島,位置在朝鮮半島之中,當指日本列島上的某個部落國家群。

那麼,東鯷人在日本列島的何處呢?森浩一注意到(三國志)因“不可得詳”而僅記國名不見經傳21國,認為很可能就是東鯷人的“二十餘國”。古田武彥指出,東鯷人居住在日本列島的中部,3世紀時與孫吳同時消亡,他們在畿內一帶留下了銅譯文化。嶧歧一郎將東鯷人的居住地定在關西地區。

從(漢書)(地理志)等記載分析,東鯷人應該是從事漁業的漢民族吳人,他們早於漢民族越人遷移九州,1世紀前後勢力最盛,一度達到20餘國的規模,並通過海路與故地江南保持經濟,外交和文化的聯繫。然而,隨着後續移民的到來,尤其是邪馬台國在九州北部的崛起,他們逐漸散向九州南部,也有可能一部分東遷至畿內的大和盆地。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以漢民族吳人為主體的“東鯷人國”不復存在,而是融入整個彌生文化之中。


三 漢民族之秦人集團

4世紀初中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南方在東晉統治下相對安穩,因而戰亂引發的人口遷移主要出現在北方,這就決定了第二次移民高潮與第一次不同,移民主要經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

大規模集團的移動,尤其是陸地遷移,一般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這個民族集團失去賴以生存的空間;二是遷移的速度比較緩慢,第二次移民高潮具備上述特點。

日本史籍(古語拾遺)(807年)云:“秦漢百濟內附之民,各以萬計。”古墳時代的大規模移民,主要包括秦人集團,漢人集團,百濟人集團。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前面已經述及,公元前313年樂浪郡為高句麗所滅,大抵同一時期帶方郡落入百濟手中。數百年來絡繹聚集二郡的大量漢民族,遂散向四周另覓生途。由於中國北方處在“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大部分漢民族遷向相對安全的朝鮮南部,其後又因高句麗,新羅,百濟的三國紛爭,部分漢民族集團渡海來到日本。

大舉遷入日本的漢民族移民,最著名的是秦人集團和漢人集團。(日本書紀)說應神天皇時“秦造之祖,漢直之祖參渡來也”,據此推算出到達日本的年代約為4世紀末期,這意味整個遷移過程持續約半個世紀。

漢民族之秦人避亂東遷分海陸兩途,海路東遷的史實反映在徐福東渡傳說中,其主體當是東南沿海一帶的漢民族吳越人;陸路東遷的史實在(後漢書)(韓傳)中有所記載,據辰韓“暉老自言秦亡人,避苦役適韓國”。樂浪,帶方二郡滅亡不久,新羅兼併辰韓12國,迫使秦人集團再次東遷。

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十四年(376年)弓月君從百濟來到日本,述說族人120縣被新羅阻在加羅國,天皇遣葛城襲津彥往迎,3年後把秦人集團帶回日本。弓月君又稱“融通王”,當是移居半島的漢民族秦人集團首領(或國王),在大和朝廷被尊之為“秦造之祖”。

關於弓月君的族系,(新撰姓氏錄)(815年)說是秦始皇五世孫,(日本三代實錄)(901年)則作十三世孫。這些未必都是事實,移民誇耀門第以自重,古今中外不乏其例。(新撰姓氏錄)有兩處提到弓月君所率部屬,“山城國各蕃”條雲“百二十七縣檗姓”,“左京諸蕃”條作“二十七縣百姓”,木宮泰彥認為原文應為“檗二十七縣百姓”,“檗(高句麗)即指樂浪郡(管轄25縣)

綜合(日本書紀)和(新撰姓氏錄)的資料,雄略天皇時(4世紀末)秦人分92部,達到18670人,欽明天皇元年(540年)“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按五口之家計算,總數超過35000人。

上述兩書還記載,仁德天皇(4,5世紀之交)把漢民族之秦人分置各郡,使從養蠶織綢,他們所獻的絲織品,觸及肌膚柔和溫暖,於是賜姓為“波多”(HATA),即日語“織機”之義;雄略天皇十五年(471年),召集散居各地的漢民族秦人歸秦酒公管理,他們獻給朝廷的絹匹堆積如山,遂賜姓為“太秦公”。京都至今仍存“太秦”地名,靠近風景秀麗的嵐山,那裡是古代漢民族秦人集團聚居之地。

四 漢民族之漢帝國移民集團 (阿知使)

漢民族漢人集團遷居日本略晚秦人集團,(日本書紀)應神天皇二十年(382年)九月條載:“倭漢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並率己之黨類十七縣而來歸焉。”

這裡所說的“縣”,一般認為指移民的籍貫,而不是說這些縣的全部居民。我們的理解稍稍不同,弓月君,阿知使主率的移民集團,不太可能是散居各地的漢民族秦人或漢人臨時聚集的烏合之眾,他們敬奉共同的始祖,服從某個首領的指揮,在半島期間就應有明確的統屬關係。因此,漢民族秦人“百二十七縣”,漢民族漢帝國移民“十七縣”云云,當指某個移民集團(或王國)所屬的村落(或部落)之數,漢民族秦人在日本分成92部,漢民族之漢帝國移民後來分成30餘個“村主”,均說明這些村落或部落具有相對獨立性。

弓月君號“融通王”,阿知使主稱“阿智王”,這些稱號顯示弓月君和阿知使主是部落聯盟的首領,甚至有可能在小國林立的半島是某個移民王國的國王。

阿知使主自稱是漢靈帝后裔,(續日本紀)說曾孫,(日本三代實錄)則雲四世孫,(新撰姓氏錄)並載三世孫和四世孫二說。8世紀後期,阿知使主後裔坂上田麻呂上表天皇稱:“臣等本是後漢靈帝之曾孫阿智王之後也。漢乍遷魏,阿智王因神牛教,出行帶方。” (續日本紀)其後遷居半島南部,再渡海至日本。

據9世紀中葉的(坂上系圖),阿知使主帶來的漢民族漢帝國移民共分七姓,即段姓,皂郭姓,朱姓,多姓,皂姓,高姓。其時阿知使主奏言:“ 臣入朝之時,本鄉人民往離散,今聞偏在高麗,百濟,新羅等國,望請使喚來。”應神天皇依奏遣使招引,於是“其人民男女,舉落隨使盡來”。漢民族之漢帝國移民集團主要聚居在大和國檜偶郡(奈良),後來因為“人眾巨多,居地狹窄”,以“村主”為單位漸次遷居攝津,參河,近江,播磨,阿波諸國。阿知使主之子都加使主,雄略天皇時受賜“直”姓,史籍也稱“東漢直”或“倭漢直”,意味是漢民族的後代,負責管理各地的漢人。

在日本文獻中,漢民族又稱“綾人”“漢織”“穴織”等,說明他們也擅長紡織絲綢,此外他們還似精通金工技術。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東漢直成為大和王朝極度依賴的強大豪族,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如履中天皇(5世紀初)酒醉昏睡,其弟縱火寢殿欲奪皇位,是阿知使主策馬就出天皇;雄略天皇留下遺言,託付大伴室屋和都加使主擁立清寧天皇,最後都加使主等擊敗謀叛的星川皇子,實現天皇的遺願。

五 漢民族之王仁

當漢民族之秦人和漢民族之漢帝國移民成群結隊遷居日本時,與大和王朝關係密切的百濟國,亦以朝貢形式向日本輸出人才。(古事記)和(日本書記)載有著名的“王仁渡來傳說”,其大旨如下。

應神天皇十五年(377年),百濟王遣阿直歧貢良馬,橫刀,大鏡,阿直歧善讀經書,應邀為太子師。經阿直歧推薦,後年王仁博士應招赴日本,“則太子菟道稚郎子師之,習諸典籍於王仁,莫不通達”。此二人遂定居日本,阿直歧為“史之始祖”,王仁為“書首之始祖”。

阿直歧(古事記)作“阿知吉師”,從姓氏看似漢民族之漢帝國移民集團的首領阿知使主有些關聯,其先祖也是漢民族。王仁自稱漢高祖後裔,當是定居百濟的漢民族移民。

王姓漢人從衛氏朝鮮時代遷居半島,樂浪郡時代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擔任過歷代郡縣的各種官職,甚至出任過樂浪郡守。根據出土年器皿(印章,漆器,磚瓦,封泥,木扎,金屬器等)上漢人姓氏的統計,荊姓,黃姓,孟姓,程姓,張姓,高姓,吳姓,貫姓,杜姓均一例,田姓2例,韓姓5例,而王姓達13例。

樂浪郡滅亡後,王姓漢人舉族向南遷移,其中王仁一支在百濟任“博士”,執掌文教工作。王仁供職於大和王室後,逐漸從百濟招來同族。他們聚居在河內古市郡(大坂府),專事教授漢民族書籍知識和起草文書,形成“文首”(亦作“西文首”)集團,奉王仁為始祖。

如上所述,王仁一族雖然出身漢民族,但與阿知使主的漢民族集團有所區別,他們渡日本之前已經融入百濟社會,不同於無所歸屬的“浮民”集團,有關這一點,王辰仁(王智仁)的傳說頗具有說服力。


六:總結

以上敘述了各次漢民族移民高潮的概略,從中可以總結出兩點,很多去日本的移民來自朝鮮,但其主體卻是漢民族之秦人和漢帝國集團,二是移民分成秦造,東漢直,西文首三大集團,擁有各自的聚居地,在大和朝廷中執掌不同的專業領域,是日本古墳文化的締造者。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三大集團均是分階段逐步遷移形成的,一般是被奉為首領的人物首先來日本,獲得大和朝廷重用後再招來同族,這個過場循環往復,從4世紀末以降延續不絕。然而到了5,6世紀之交,移民的流速和性質發生顯著變化,這便是上田正昭所說的第三次移民高潮的到來。

(日本書紀)雄略天皇七年(463年)條載,天皇聽“西漢才伎”歡因知利說,技藝超群的原帶方郡漢人現多停留百濟,遂遣吉備弟君攜歡因知利赴百濟交涉,將這些漢族人招至日本。

此次來的漢民族,為區別應神天皇時代的漢民族移民,被稱為“新漢”,又因為他們攜來各類新技術,被譽為“今來才伎”。這些移民也以技術集團的形式移居日本,包括陶部,鞍部,畫部,錦部,譯部,手人部,衣縫部等,大抵歸西漢直統一管轄。

親愛的朋友們,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偉大的漢民族在過去是全亞洲的文明導師,曾經把文明的種子播種到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我們現在的使命是令我們偉大的漢民族文明在他的發源地,中國重新復活過來。如果此文對此有任何意義的話,我將不勝榮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義和團的愛國精神必須肯定----兼評多維
2006: 中國各類大型企業慘遭外資併購
2005: 中央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005: 現實政治很無奈,日本入常勢不可擋
2004: 再駁“台灣獨立了,又能怎樣”
2004: 台灣3.27跟大陸6.4的區別
2002: 德國的仇外
2002: 比較王丹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