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簡體版 “班固左思也是科學家?”
送交者: 江曉原 2004年05月30日08:47:1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奧地利人雷立柏(LeopoldLeeb)用中文撰寫《張衡,科學與宗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實際上是作者的博士論文–––1999年作者以此書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作者寫作此書,用力甚勤,特別在張衡的著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個外國人能在中國古籍中如此浸淫,也要算難能可貴了。

全書的主體也是最特別的是第五章“張衡、科學與宗教”,作者用逐字逐句搜尋之法,在張衡作品中歸納出七種精神,依次為:1、“外在超越”精神;2、觀察精神;3、“自然法則”與宇宙的可理解性(重點是“世界的可衡量性”);4、事物的特殊性(特別是關於“光明與特殊性”);5、“wonderment”精神(按即好奇心);6、樂觀精神;7、嚴肅認真性。作者主要從張衡《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思玄賦》等作品中,尋章摘句,盡力搜尋與上述七種精神有關–––實際上是他認為有關–––的字、詞和句子,以構成證據。而在此基礎上,作者斷言:“基於以上七個觀點可以說,張衡著作中有一些很符合科學精神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假科學’或‘偽科學’的因素,而是完全符合真正有創造性的科學精神的。”(第181頁)這樣,作者歸納的張衡七種精神,就成為本書的立論基礎。

無疑,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至少前賢沒有這樣處理過有關張衡的史料。但是,鼓勵或欣賞一種新的文獻處理方式,並不一定就是贊同此種方式或所得的結論。

作者雷氏所依據者,主要是張衡《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思玄賦》四賦,而只要對東漢之際的中國文學史稍有涉獵,就可知張衡“兩京賦”之作,並非孤立。《後漢書‧張衡傳》說:“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由此可以看出張衡贊成班固《西都賦》、《東都賦》之主題,但是不滿意其內容或技巧,故有《西京賦》、《東京賦》之作。

更進一步來看,雷氏所用張衡諸賦,其前其後,都不乏同類作品。比如班固有《幽通賦》,張衡就有《思玄賦》,差可對應。稍後西晉左思有著名的“三都賦”–––《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也是精思十年方纔問世的力作,寫成後被競相傳抄,“洛陽紙貴”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而“三都”之作,與班固之“兩都”、張衡之“二京”,有着明顯的承傳關係。

指出這些作品的相同類型和承傳關係,在這裡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就在於,如果從張衡諸賦中歸納出七種精神的同時,卻忽略了那些在張衡稍前或稍後的作者的同類作品,確實可以得出貌似有理的歸納和立論。然而,如果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雷氏的歸納和立論,實際上經不起哪怕是極為簡單的推理。

作為這種推理的嘗試,筆者取班固《西都賦》、《東都賦》、《幽通賦》,左思《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共六篇作品,依據雷氏所說七種精神中的四種,對它們作了一番與雷氏對張衡諸賦所作的同樣功夫,結果十分有趣:

關於“觀察精神”雷氏在張衡的《西京賦》中引用的詞句有:“彌望廣像,顧臨太液”、“隅目高匡”、“目觀窮”、“臨迥望之廣場”等。同樣在班固的《西都賦》中,可以找到類似的詞句:“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南望杜霸,北眺五陵”、“若游目於天表”、“覽滄海之湯湯”、“目極四裔”等,在《東都賦》中有“躬覽萬國之有無”、“指顧倏忽”等;左思的《蜀都賦》中有“開高軒以臨江,列綺窗而瞰江”等。

關於“世界的可衡量性”雷氏引張衡的《西京賦》有:“於是量徑輪,考廣嘉,經城流,營郭郛,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方軌”、“程巧致功”等。類似的詞句班固的《西都賦》有“批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繚以周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宮館所歷,百有餘區”。左思的《蜀都賦》有“經途所亘,五千餘里”,《吳都賦》中有“上圖景宿,辨於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通門二八”、“列寺七里”、“四方之所規則”等。

關於“光明與特殊性”張衡的《西京賦》有“流景耀之華曄”、“流景內照,引耀日月”、“光炎燭天庭”等。在班固《西都賦》中可以找到“懸黎垂棘,夜光在焉”、“精曜華燭,俯仰如神”;左思的《吳都賦》有“耀明月於漣漪”,《魏都賦》有“應期運而光赫”、“庭燎晰晰”等。

關於“wonderment精神”(好奇心)雷氏引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眾形殊聲,不可勝論”。而班固的《幽通賦》有“惟天地之無窮兮”,《西都賦》有“實列仙之攸館,非吾人之所寧”;左思的《蜀都賦》有“異類眾伙,於何不育”、“卓犖奇譎,倜儻罔已”。

根據上面的引文,一種近乎荒謬的推理結果正在向我們浮現,那就是:

班固、左思,以及與張衡之前之後的許多其它作者,都不折不扣地具備了和張衡一樣的、亦即雷氏所謂的“完全符合真正有創造性的科學精神”!

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張衡是一個在當代國際天文學界得到公認的有科學成就的學者(國際編號為1802的那顆小行星就是以張衡的名字命名的),而班固或左思不是。

然而,如果要尋找張衡這樣一個近兩千年前的學者的“科學精神”,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筆者撰此文,既無意於惡作劇或煞風景,也無力指出應在何處有效地尋找張衡的“科學精神”的證據。筆者只是試圖指出,不應該、也不可能指望在《西京賦》之類的作品中去找到這種證據。因為在這類文本之中,以雷氏所用之法,所能找出的證據,在中國許多其它古典文學作品中都廣泛存在着。如果將科學精神寬泛化、庸俗化,再加之以在古籍中尋章摘句,穿鑿附會,搞得科學精神隨處可見,唾手可得,就難免顧此失彼,在理論結構中隱含荒謬的結果。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文匯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海外輿論可能再次斷送中國政治進步
2003: “民主”制度的批判
2002: 對李曉明的幾點質疑
2002: 美國會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