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再谈心灵
送交者: 原心 2004年10月20日09:25:5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再谈心灵

中国人通常都对“信仰”怀有一种轻视甚至蔑视的偏见,认为“科学理性”比“宗教感情”更加“可靠”。事实上,这种偏见相当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特别是受大陆偏重“科技(非科学)”而轻“文理”熏陶的中国人影响尤重,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动辄以“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别人的思想,显然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能以他们自己的固有价值观念来判定的“合理结论”,就足以压抑别人“非理性的信仰”而滥施于人。

我认为中国人对“信仰”的偏见态度,源自于我们对“心灵”这个概念缺乏正常的关注。长期被极端意识形态所操控的教育模式,使得在中共治下成长的人们普遍陷入漠视心理健康的病态中,以明显是“非理性”的崇拜感情来尊奉“科学理性”,却对能影响人的内心感受更为深刻的宗教感情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人作为一种有“心灵”的动物,任何个体的思想精神都是这个个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同物理肉体不可分割的,更不是比物理肉体更“次要”的部分。直到目前为止,在现代科学的所有学科中,除了极少数可以归入“科学哲学”的理论,例如“物理主义”,在某种层次上“断言”人是没有“心灵属性”的外,还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直接证明人是没有心灵的,即使在当前科学领域里关于人类大脑研究最为流行“心脑同一论(属于物理主义)”,也只能推测“心灵就是大脑的某种形式的活动(例如生物电流)”,并不是直接肯定“人是没有心灵的”。

如果说信仰既然是精神的,它摸不着,也看不到,所以是“虚的”,我想这种片面的说法只谈到了信仰的存在形式,却没有考虑信仰对于个体的重要性。通常人们都认为最接近“真实”的东西是来自感觉的“感受”,人们对自己“感觉能力”几乎是毫不怀疑的“相信”,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常常在“自以为是”的场合里碰壁。这倒并不是说人的“感觉能力”并不可靠,而是说人不能仅仅从“感觉能力”来判断自己所感觉到东西是什么,人要有意识地认识自己所感觉的东西,还需要一些更重要的“参照”,这些参照可以说是人所具备的“知识”或者“经验”,而它们都是以精神的形式存在于独立个体中。

总得来说,这些知识经验就是我们预先已经确定是“信以为真”的“参照”,我们的感觉符合这些知识经验,常常被认为是“真”的,反之则认为是“假”的。因此,如果一定要说“精神的就是虚的”,那么无论这些知识经验是属于“科学真理”还是“宗教信仰”,它们都是“虚的”,作为以精神状态存在于人的心灵中的知识,并不存在这一种比那一种更“真实可靠”。具体点来说,就是您用以相信“1+1=2”所根据的“科学经验”,并不比您用以相信“上帝存在”所根据的“信仰启示”更足以信赖,因为对您的心灵而言,无论是“经验”还是“信仰”,都只不过是诸如此类的“意识经验”而已。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强调了人是通过心灵的“思考”而意识到“存在”。显然,主张“心物二元论(Dualism)”的笛卡儿将心灵也视为一种“实体”,同“身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他认为若没有心灵就不能算作人,例如动物,只不过是“复杂机器”而已。很多现代哲学家科学家虽然不承认心灵是“实体”,但他们依然认为人是具有“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的,他们认为是人的“心理属性”促成了我们有意向的行为,而显然人的意向行为是受“意识经验”所影响的。

极端的唯物论者否认人是有心灵的,然而他们的学术观念若不加抑制地施加到社会现实的话,很容易会酿成大规模迫害人性的人祸灾难。上个世纪为祸半个地球的共产主义政治狂潮,造成了对数以亿计人数的疯狂迫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如果您没有在这种极权专制下体验过担惊受怕的生活的话,那么我建议您可以看一下美国最新的电影《I,ROBOT(智能叛变)》,也许会对被机器人统治的世界保持理智的警惕。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毛泽东思想贻害民主尼泊尔
2003: 金正日之谜 (三)
2002: 影响中国20年观念的一些书
2002: 建议对中国干部施行阉割术